閬中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手機用戶50506342247


閬中縣制2300多年,其文化璀璨多元,逸彩繽紛。

對於閬中的傳統文化,最為突出的是春節文化、三國文化、碼頭文化、風水文化,科舉文化等。

近年來,閬中著重打造的,是春節文化,其次是三國文化,而風水文化因與時代背景相駁,基本少有提及。而科舉文化,也只限於四川,與國內眾多科舉聖地相比,還有差距。

春節文化是現在閬中文化的最主要體現,“公元前314年,秦惠王置巴郡及閬中縣”,閬中之名正式登上歷史舞臺。西漢漢武帝時,閬中人士落下閎受同鄉舉薦,入朝參加曆法算制,期間,落下閎創制“太初曆”,以孟春為歲首,擬24節氣,恆定正月初一為春節,從而拉開了中國春節文化的新紀元。太初曆法沿用至今,奠定了閬中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閬中也因此被命名為中國“春節之鄉”。


三國文化就不得不提張飛,這個黑臉將軍(演義中形象,其實三爺是文采絕倫的美髯將軍),鎮守閬中7年,牽制曹魏隴右戰線與孫吳江州戰線,雖然少有戰術表現,卻極有戰略意義。張飛身死閬中後,頭顱被部下帶至雲陽,身體埋葬在閬中張飛廟內,而張飛廟現今也成為了“國寶”單位。


閬中365


閬中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在此生息。自秦惠王置縣起,迄今已有2300多年曆史,歷代為郡、州、府、道治所,是川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人文氣息活躍,遺產遺蹟豐富,其中風水文化、三國文化、科舉文化、宗教文化、春節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相輝映,形成了五彩斑斕而又獨具特色的民間傳統文化。

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傳統文化如下:

祭祀文化、狀元文化、將門文化、

科舉文化、山水文化、街道文化、

春節文化、三國文化、國醋文化、

巴人文化、天文文化、商幫文化、

紅色文化、絲綢文化、美食文化、

宗教文化、中西文化、園林文化、

筆祖文化、樓宇文化、仙境文化等等


運河文化書院


閬中古城,從秦惠王開始,距今已經2300餘年。閬中地處四川東北部,古稱保寧府。位於嘉陵江中游。是國內目前保護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其它三個是麗江古城、平遙古城、徽州古城)。是全國最早一批具有歷史文化旅遊名城稱號的城市之一。在這座古老的城市中,傳統文化民俗,至今仍有傳承。近年來在文旅產業大力的推動之下,閬中古城已經成為知名的旅遊城市。

要問這座古城裡有什麼傳統文化,既然是古城,傳統文化與民俗肯定是不少。但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傳統文化如下:

一、科舉文化

閬中古街之上,有全國僅有兩個貢院考棚之一,從清代初年開始,四川的鄉試在這連續舉行四科。是古科舉制度的珍貴歷史見證。

二、風水文化

閬中古城,三面環水,四面有山,山水相依,而且是嚴格按照唐代風水學,也即現在堪輿學理論修造的城市。所以也被稱為風水之城。唐代的袁天罡、李淳風,二位陰陽風水學家在閬中觀測天象,死後同葬在閬中天宮院。

三、春節文化

在我國第一部有文字記載的完整的歷法——《太初曆》中做出重大貢獻的落下閎是閬中人,所以閬中也被官方認定為中國春節文化之鄉。每到大年初一早晨,閬中的街道的就開始有大隊人馬在遊行表演,耍龍舞燈美不勝收。

四、三國文化

三國時期,蜀漢五虎將之一張飛,在閬中鎮守7年,死於閬中。在他死後,後人修建起5000餘平方米的桓侯祠,以此紀念張飛,初建時算起漢桓侯祠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

五、醋文化

閬中醋的釀造已經有2000餘年歷史,在這座飄著醋香的古城裡,人們用醋泡澡、沐浴、調味、送禮等。已經成為閬中的名牌產品和知名的文旅名片之一。

六、巴人文化

古巴國的最後一個國都定都於閬中,在這裡留下了深刻的巴人生活印記。留下來的描寫巴人生活的巴人舞,被稱為巴人文化活化石。戲劇活化石儺戲、川北燈戲、牛燈竹馬都是源於巴人文化。

七、天文文化

落下閎是是我園古代先進的宇宙結構學說渾天說的創始人之一。經他改進的赤道式渾天儀,在中國用了兩千年。東漢末年的周群、周舒、周巨,祖孫三代天文學家也是閬中人,他們在城內自己的府院中建樓觀測天象,測風定級定向,預旱預澇減災。東漢的張道陵在閬中“雲臺山”、“文成山”的“元臺”觀測天象,後來“飛昇”於此。唐代風水學大家的袁天罡、李淳風,也在閬中觀測天象。

八、紅色文化

1933年至1935年,紅四方面軍在徐向前、李先念、許世友、廖承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指揮下,轉戰閬中三年之久。至今仍留有中共閬南縣委舊址、閬南縣蘇維埃舊址、保寧鎮紅軍石刻標語群、閬中紅軍紀念館等眾多紅色遺蹟。

九、絲綢文化

閬中絲綢,久負盛名。唐代即為宮廷貢品。《唐書》載:“閬中郡歲貢綾、絹、索殳等。”《明實錄》也載:“當年山西潞安州織進貢綢緞,要採用間絲。”用這種絲織造的保寧水絲花素大綢遠近馳名。在上世紀70年代到2000年左右,閬中是中國絲綢出口的重要基地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