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允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印象中,最早的親子類節目是從《爸爸去哪兒》開始的,那個時候每天回家最期待的事情大概就是看這些出身名門家庭的孩子,是如何一天天的成長,鬧出各種稀奇古怪但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除了歡樂之外,寶爸們的教育也是各親子類節目的重點,作為文化傳播的一種途徑和載體,他們用非常鮮活的方式重現了許多家庭的教育模式,甚至說他們的教育方法可以被當做教科書,用來學習和總結經驗。
例如黃磊,他就是一名在育兒方面非常出色,並且被廣大網友讚賞、肯定、學習的一位藝人。
儘管黃磊在教育孩子方面非常有經驗而且方法得當,但是在育兒的過程中,他也免不了會用每一位家長都在使用的方法,那就是“講道理”。
有一次黃磊的女兒多多不願意洗澡,覺得太累了想直接睡覺。黃磊沒有馬上批評孩子有多麼不對,而是在多多平穩了情緒後慢慢開導她,和她講道理,說明其中的是非對錯,這才讓多多乖乖的洗澡睡覺了。
多多聽得進去爸爸的“道理”,但是我們家裡的熊孩子,中國大多數家庭裡的熊孩子們都很難做到這麼好溝通,一說就能理解父母。
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都不愛聽家長們講道理,這到底是為什麼?
一、為什麼孩子都不愛聽家長“講道理”?
之所以孩子們不喜歡家長講道理,是因為家長在講道理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情況,比如當時孩子的情緒非常激動,看起來很惱怒又氣憤的話,脾氣再好的人也會聽不進去他人說的話,更別說孩子能不能聽進去了。
許多時候家長也會誤會孩子,想當然的覺得自己的孩子就最調皮最不能忍受的,一聽說要去學校找老師,什麼也不問就先批評孩子,開始講道理,這顯然是不對的。
陶行知做校長的時候,面對犯錯的學生他沒有先講道理,而是通過了解一步步的清晰自己要做什麼,這才是正面而有效的教育。
對於家長和孩子講道理,孩子卻總是聽不進去,不愛聽的這個問題,家長需要知道的是,與其給孩子講道理,不如讓孩子“共情”。
能夠理解孩子的家長才是最適合和孩子做朋友的父母,任何地位的高低都無法實現雙方的對等。
二、如果非要“講道理”,家長該採取什麼辦法?
1、 先讓孩子穩定情緒
家長想和孩子講道理,需要和孩子講道理,無非是因為孩子犯錯了或者某個方面做的不夠好,才會讓家長們想和孩子說一說道理,告訴孩子不要繼續犯錯。
那麼人在接受意見的時候,最好是在情緒穩定,沒有太大心理起伏的時候,不然孩子自己都氣哄哄的,怎麼可能乖乖的聽話呢?
2、 遠離“雙標”
雙標指的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做到以身作則,要求孩子的和自己做的不一樣,這樣會導致幼兒分不清自己該怎麼辦,“道理”的說服性也就減弱了。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出現雙標的話,孩子對家長的信任度也會有所降低,覺得爸爸媽媽自己都沒有做好,憑什麼對自己要求。
因而,家長們如果覺得和孩子講道理是必要話,就一定要遠離雙標行為。
3、 家長學會共情
共情的意義在於孩子是被理解的,從心理上是被認同的,這和家長一味的指責是有本質區別的。
在共情裡,孩子的心裡安全感會增強,從而有利於家長解決問題,孩子根據家長的指示認識問題等。
而在共情之中,家長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誤會,比較不夠理解孩子,錯怪等。
在講道理的教育裡,共情的魅力遠不止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
寫在最後:
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盧梭曾經說過:給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
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家長們總是用錯誤的方式和孩子進行交流,甚至是教育。
家長們沒有看到,溝通的關鍵是讓孩子“共情”,而不是父母一味的指責、偏袒、斥責等單方面的負面情緒。
讓孩子參與到你的教育思想中,學會共情,共同解決問題,才能達到有效溝通。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小允兒媽媽,是一名2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
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贊 + 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