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真的會“去中國化”嗎?

供應鏈真的會“去中國化”嗎?

markus-spiske-TaKB-4F58ek-unsplash


1.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供應鏈造成了巨大沖擊,也引發了一場有關供應鏈重構的爭論。

日媒近日報道稱,受疫情影響,在華日本製造商損失慘重。9日,日本政府宣佈從經濟刺激計劃中撥款2200億日圓,資助企業遷回本土,另撥235億日圓資助企業遷往東南亞其他國家。

美媒報道則稱,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已經提出,美國應為想要離開中國的美國企業提供搬遷費用,鼓勵供應鏈遷回本土,從而改變過度依賴中國的局面。

庫德洛的提法引起了高度關注,原因在於他稱,美國應“百分百”承擔廠房、設備、知識產權、翻新等一切搬遷開支,鼓勵在華美企回遷。

他表示,“我不想現在就針對中國”,但“百分百報銷會是非常好的事情”。這樣的言論,在當前的敏感時期,難免被外界做出對抗性的解讀。

儘管這些提法尚未成為國策,但已經反映出了部分國外政客的心思。相關的地緣政治解讀已經很多,我們這裡不再贅述,只想從經濟層面談談,所謂“去中國化”的難度有多大。

供應鏈真的會“去中國化”嗎?

Photo by Patrick Tomasso on Unsplash


2.


我們談全球供應鏈,就要明白一個基本事實:中國如今的地位,不是哪家跨國巨頭施捨的,而是幾十年來有機生長的結果。

換句話說,這是一種自然的結果,因此想要逆反自然,相關調整必然“既痛苦又耗時”。

相比人類工業化的早期時代,如今的全球供應鏈日趨複雜化、網絡化,儘管導致對風險的抵抗能力降低,但卻換來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不同經濟體,在生產、銷售等環節的比較優勢不同,因此才有了分工。以蘋果公司的iPhone為例,攝像頭和屏幕的供應商在日本和韓國,組裝在中國,設計師和投資者在美國,市場則在全世界。

而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工廠,原因在於中國的綜合成本很低。再加上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中國又建立了最完備的製造業供應鏈。這些都是無法一蹴而就的優勢。

對於供應鏈的選擇,人們會考慮該地區產能是否完備,訓練有素的勞動力是否充足,政府補貼是否有效,交通運輸是否發達等問題,這背後全都是有關成本的計算。

因此,即便我們不掌握任何研究數據,只要看到跨國巨頭“用腳投票”把製造業都搬來的事實,就能知道誰的優勢最大了。

與此同時,幾十年來有機增長的結果,還意味著鏈條上中國之外的部分,已經以中國為核心做出了“自適應”,通過優化對接獲取更高利潤。

既然這是有機生長的自然結果以及系統的“自適應”,就不可能一朝逆轉,這是基本常識。

供應鏈真的會“去中國化”嗎?

Photo by Nicolai Berntsen on Unsplash


3.


儘管全球供應鏈不會突然重構,但哪怕只是發生緩慢的變化,也值得利益相關方的高度重視。

一條條全球供應鏈支撐著民營企業家的財富帝國,一點風吹草動,都牽動著每個家庭的福祉。

正如一位供應鏈專家所言,供應鏈穩定是業務穩定的前提,但是絕對穩定只是一個神話。當把所有雞蛋放入一個國家的籃子裡時,打翻或許是早晚的事。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成本不再是企業唯一的考量因素,產能集中在中國的風險逐漸暴露。無論是交通中斷、工廠停工,還是大批工人無法返廠,都對企業產生了重大沖擊,令它們不得不思考供應鏈的重新佈局。

而當疫情擴散至歐美各國後,又令一些國家陷入了“口罩焦慮”,進一步發展為了某種供應鏈焦慮。

中國不僅是口罩生產大國,而且展現出極強的產能爆發力。從2月初到3月初的短短一個月中,口罩日產能就從1000萬迅速攀升至1億。而在藥品領域,中國的原料藥產量佔全球的60%,影響著全球各大藥企。

疫情造成的歐美各國醫療物資緊缺,再加上與中國的鮮明對比,令許多國外政客紛紛提出,希望立法終止對中國的過度依賴。

考慮到疫情之下西方國家政府權力大幅擴張的事實,它們一定會鼓勵對其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產品生產迴流,即便不是返回本國,也至少要遷到本陣營或親本陣營的國家。

也就是說,和疫情之前“哪裡成本最低就去哪裡”相比,疫情之後,全球供應鏈佈局會加入一個新的變量:目的地國家在重大危機中是否可靠?

在這種情況下,儘管“去中國化”難度太大,但某種程度的“弱脫鉤”,則是我們不得不去面對的一個現實。

如果不能為這一趨勢做好準備,許多民營企業主改革開放以來千辛萬苦建立的私人財富,將在這場大轉型中備受衝擊。


| 免責聲明 |

《華人家族財富》所刊發的文章及觀點,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閱讀者請根據獨立判斷做出投資決策,《華人家族財富》不對投資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 The End -


撰文 夏言

ID:cnfamilywealth 非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