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侠侣》中古典诗词的应用

梁羽生曾经说过:“我有个感觉,也是朋友们所同意的,梁羽生的名士气味甚浓,而金庸则是现代的‘洋才子’”。 很多人都比较认同这个观点,即认为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而金庸小说则受西方文艺思想影响更深。


事实上,金庸的作品中引用的诗词固然没有梁羽生那么多,但金庸的小说中很多地方诗 词运用之妙、运用之巧又在梁羽生之上,以《神雕侠侣》为例,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金庸小说中古典诗词运用的水平。


《神雕侠侣》中古典诗词的应用



经统计,《神雕侠侣》一书中,作者引用的诗词共计有 17 首,其中全文引用的有 4 首,分别是宋代欧阳修的《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 宋代丘处机的《西行谏成吉思汗诗其一·天苍苍兮临下土》,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唐代李白的《三五七言·秋风清》。


部分引用的有 13 首,分别是宋代欧阳修的《蝶恋花》、《诗经·风雨》、《诗经·桃夭》、金代元好问《摸鱼儿·问世间情为何物》、唐代杜甫《潼关吏》、唐代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


这些诗词在小说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一、前后呼应,串联情节


中国传统小说习惯用诗词作引子、过渡、结尾,诗词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它不仅可以奠定全书的基调,而且承上启下,前后呼应,令小说结构更加严谨。


《神雕侠侣》开篇就引用了欧阳修的《蝶恋花》词:“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


以欧阳修的词开篇,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通过“越女采莲”的画面,由此带我们进入儿女情长的江湖纷争之中。 接下来,这群无忧无虑的小姑娘又唱了欧阳修的另一首《蝶恋花》, “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两句,引出了李莫愁的长叹,不仅照应了本回的标题“风月无情”,而且还暗示我们,本书虽然是《射雕英雄传》的续篇,但其关注的重心已经不再是英雄,而是以男女情爱为主的“风月”。


《神雕侠侣》中古典诗词的应用


小说的结尾是李白的《三五七言》诗“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的诗歌本就是诉说相思之苦的,杨过与小龙女经过重重艰难,有情人终成眷属,从此杨过手携小龙女,身伴神雕,逍遥自在,但是小说却是在郭襄泪水盈盈中收尾的。


《神雕》是杨过爱情最终的的喜剧,却是郭襄感情的悲剧。 杨过与小龙女神雕侠侣,绝迹江湖,对郭襄而言,就是无穷无尽的相思,人生聚散无常,多情自古伤离别,大多数读者阅读至此,恐怕泪珠儿也忍不住要夺眶而出。 小说以咏风月开头,以诉相思作结;以词开头,以诗结尾,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除了开头结尾的前后呼应之外,诗词还有串联情节的作用。 小说的第三回,郭靖带着杨过投师终南山,在山下寺庙中见到石碑上刻着丘处机的《西行谏成吉思汗诗·天苍苍兮临下土》,于是郭靖就跟杨过讲他父亲杨康与丘处机的关系,结果引起杨过猜测父亲死因,并以为 是黄蓉郭靖所杀,郭靖震怒,出手在石碑上重重一击。


《神雕侠侣》中古典诗词的应用


没料到这却引发了一场大误会:正值小龙女十八岁生日,武林中一些邪门歪道要到终南山捣乱,约定暗号就是手击石碑,郭靖无意识的一个动作引起了全真弟子的误会,双方大打出手。 虽然后来丘处机出来消除误会,但郭靖离开之后, 全真教的一些道士却把怨气发泄在还不会武功的杨过身上,再加上杨过看见郭靖大展神通,全真教众道士不堪一击,所以就一直不把全真教武功放在眼里。


这些都为后来杨过反出全真教,投奔古墓派埋下了伏笔。 另外还有第三十八回,黄蓉在外出寻找女儿郭襄途中,被蜜蜂指引到了老顽童隐居的百花谷,老顽童却闭门不出,一灯大师要黄蓉猜为什么,黄蓉一转念,就念出了“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 浴红衣”的词句,这几句词是《射雕英雄传》中瑛姑常念的词,引用这几句不仅表明了老顽童害羞的原因,而且也完整交代了一灯大师、周伯 通、瑛姑三人数十年情孽牵连、仇恨纠结,最后化敌为友,共同隐居的结局。


有此结局也主要是因为杨过排难解纷的结果,并且由老顽童炫耀他养的翅膀上刻有“我在绝,情谷底”的蜜蜂,暗示了小龙女还活在绝情谷底的秘密。 一大帮隐居的世外高人纷纷加入了寻找杨过郭襄的队伍,也暗示了小说结尾的大高潮即将到来。



二、 含蓄凝练,深化主题


诗词引用的第二个作用是含蓄凝练, 深化作品的主题。 《神雕侠侣》的主旨是男女爱情,在开头结尾,作者都引用了表现男女相思之情的词句。


当然小说中最重要、也最感人的词句则是李莫愁经常吟唱的元好问的《摸鱼儿》的上半阕:“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


元好问的这首词道出了无数人心底无言的隐秘, 情为何物可以说是世间每一个人都想得到的答案。 这首词不仅贯彻了李莫愁一生,也贯穿了整部小说,可以说,它就是《神雕侠侣》的主题歌。情为何物? 李莫愁一直想知道,可是她一直都不知道真正的答案。


《神雕侠侣》中古典诗词的应用


李莫愁最后身中情花之毒,中毒之后纵身跃入火海。 她在火中还唱着“问世间情为何物? ”我们说“问世间情为何物”是没有答案的问题,不能回答的问题,但是它是一个永远的感叹, 一个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 金庸对这首词的借用,真可谓用心良苦。


李莫愁死去十六年后,在绝情谷,郭靖养的双雕的其中一只被金轮法王打死了, 另一只撞在山石之山殉情而死,“问世间情是何物” 的歌声又一次在李莫愁的弟子陆无双的耳边响起。 情是何物的疑问始终回荡在读者的耳畔,再加上书中一个又一个复杂而又隐秘的爱情故 事,更加强化了作品的主题,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与小龙女十六年的生死之约到期之日, 杨过早早来到绝情谷,十六年漫漫的岁月,杨过心中想起几句词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 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想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神雕侠侣》中古典诗词的应用


这首词是数年前杨过在江南一家小酒店壁上偶然见到的,这时忆及,只觉自己的处境与词中描述极为相似——与爱妻分别十几年,受尽相思之苦,却无一个寄托之处,无一个倾诉之人,自己与小龙女也是一样的生死两茫茫, 一样的无处话凄凉,茫茫天地间,真让人觉得生亦何欢。


这首词是苏轼最著名的悼念亡妻之作,词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写景、记事、抒情纯以白描取胜。 语言质朴,不事雕琢,却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情。 杨过此时的心情可以说与苏轼完全一样,吟诵这首词可以说是恰如其分,此时杨过吟诵此词,更能让人深切感受到他的思妻之痛,思妻之苦,可以说这首词正是思念小龙女最好的注解。



三、渲染气氛,刻画人物


小说的中心任务就是塑造人物,引用或者创作诗词都应该是为这个任务服务的。


杨过少年之际性格飞扬跳脱,所以其武功招式也是极尽变化。 大胜关英雄宴上他看见朱子柳以书法化入武功,于是也别出心裁的以诗句化入武功,绝情谷中与公孙止打斗时,他突然使出了这一套武功。


剑招配合诗句,使得潇洒有致,吟道“风驰电逝,蹑景追飞”之际剑招奇快,而吟道“凌厉中原,顾盼生姿”时迅猛之余,继以飘逸,“流磻平皋, 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这几句诗吟来淡然自得,剑法却是大开大阖,峻洁雄秀。


这样的剑法,不仅在招式上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还带有一种潇洒不群的风度。 这组杨过吟唱的诗原是嵇康的诗句, 诗中描述的是想象中从军后的生活,“实际表现的却是诗人自己理想的一种纵横驰骋、自由无羁的人生境界。 ”


《神雕侠侣》中古典诗词的应用


通过武功而反映人物的性格,这是金庸武侠的一大创新。 此时的杨过,尚未学习独孤求败的的剑法,与小龙女虽然情深爱重,但却尚未领略情爱的真正涵义,这样随机应变的剑招,这种闲雅潇洒,俊逸神飞的晋人乌衣子弟的飞流之态,完全符合杨过当时的行事作风,也和杨过此刻狡黠中透着机灵、深情中带着风流的性格完全吻合。 这两首诗词的运用,不但把武功写活了,还把杨过此时的个性写活了。



《神雕侠侣》中突出了郭靖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宝贵儒家 精神以及“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崇高品质。 小说第二十一回,郭靖与杨过在襄阳城下,郭靖看到难民入城,触景生情便吟诵了杜甫的诗句: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 岂复忧西都?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


杜甫苍凉悲壮的诗句从郭靖口中念出自是恰如其分,自襄阳遭受蒙古大军 压境以来,郭靖一直领导群雄驻守襄阳城,帮朝廷抵挡蒙古入侵中原, 郭靖并不是为南宋朝廷卖命,而是为国御侮,为民造福。 为了这一座城当真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胡来但自守”、“艰难愤长戟”可以说是郭靖数十年来坚守襄阳的真实写照。


杜诗当中守关的唐军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 “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这种英雄形象在金庸小说中为国为民的郭大侠身上当之无愧,郭靖的形象为杜 甫的诗歌做了绝妙的注解,两者可谓相得益彰。



金庸自己说自己“喜欢古代文学作品多于喜欢近代或当代的新文 学”,从《神雕侠侣》诗词的引用中可以看出,金庸的古代诗词功底是 相当深厚的,或许单就写诗填词而言,金庸稍稍不如名士色彩很浓的 梁羽生, 但金庸也绝不是如梁羽生批评的在诗词引用中闹笑话那样。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金庸小说诗词的运用十分地巧妙,完全能够和小说的主题、人物的性格紧密联系在一起,诗词不再是游离于小说之外的可有可无的装饰,引用诗词的数量或许不及梁羽生,但引用的诗词在小说中的作用却远胜于梁羽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