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杨振宁的最后一战:阻止我国耗资千亿建造超大对撞机场

97岁杨振宁的最后一战:阻止我国耗资千亿建造超大对撞机场

什么样的国家才能被称为“超级大国”?是国土面积世界第一?是经济全球第一?是拥有最先进的军事武器?还是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二战后的美国、苏联可以称为“超级大国”,然而不到一个世界的时间,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早已达到世界前列,也掌握了不少先进的科技理论和试验结果,但是有一项试验,让97岁的杨振宁老先生不惜一切坚决阻止中国进行,那就是建造大型对撞机。

理论可行,现实却止步不前

一些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如果让粒子的运动速度加速到接近光速后,再让这些粒子进行对撞,可以获得大量的微观粒子,这样可以更容易的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为了发现更多的微观粒子,各国纷纷建造大型粒子加速器。

利用粒子加速器,物理学家们发现了上百种微观粒子,并以此为基础,物理学家们还构造出一套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而杨振宁老先生是这个领域的权威物理学家

。基于粒子加速器的粒子物理研究试验,让物理界开始对物质的根本结构展开研究,于是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各强国纷纷投入巨资,不断的建造各种大型加速器,让人物对物质结构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还推动了交叉科学研究的发展。

97岁杨振宁的最后一战:阻止我国耗资千亿建造超大对撞机场

二战过后,诺贝尔物理学方面的奖项有接近三分之一与粒子加速器有关,化学方面的的多个奖项也得益于粒子加速器设备。然而,八十年代的一场会议上,杨老提出“停止粒子加速实验”的声音。那是因为这么多年来,高能对撞机对粒子的发现还有在实际应用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学术上的进展也停滞不前,这让杨老和一些科学家们对此产生了怀疑,开始认真思考继续这样下去到底值不值得。

消耗太大,美国选择放弃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学术界开始有了关于对撞机是否已经走到尽头的疑问,那时美国已经花费20亿美元在建造座高能对撞机上,而且相关的隧道已经完工了。学术界的这个疑虑让美国对这个项目的价值产生了顾虑,美国国会举行了听证会,最后投票的结果是停止这个项目。

这对进行相关研究的物理学家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痛心的事。甚至还有人觉得,就是因为这次反而放弃,让美国在高能物理的研究上落后欧洲,还失去了高能物理中心的位置。然而实际上却是因为预算一再超支,1989年时美国立志要建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高能对撞机,一开始的预算是

30亿美元,后来预算不断增加,最后尽高达到了80亿,高额的财政支出引起了众多的反对声音,让美国不得不忍痛放弃这个项目。

97岁杨振宁的最后一战:阻止我国耗资千亿建造超大对撞机场

坚决反对中国接力这一项目

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而言,建造高能对撞机并且能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不仅会带来长远的利益,还能让我国成为科研强国,如果真的能实现这一理想即使耗资千亿也是值得的。因此不少中国的科学家认为,

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大国了,就要承担作为大国的责任,要为人类基础科学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还有人做过考察、调研,甚至设计了一整套的建造方案。

但是这一提议得到了97岁杨老的坚决反对,建造高能对撞机的巨大耗资远超预计。建造如此大型的高能对撞机,就像军备竞赛一样,许多大国的参赛,让设备一步步的升级。为了超越其他国家,需要不断的投入资金,建造更先进的设备,而且设备的维护也要花费巨额的费用。

就连美国都因为耗资巨大而放弃了,哪怕前期已经花费20亿美元。欧洲在建造过程中也遇到了层出不穷的问题,也算勉强建造出来了,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是问题不断,仅仅运行了三年就停止运作。

虽然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早已今非昔比,也不是没有资金进行这一项目,但是攸关民生的财政支出还有很多,在这种项目上耗资巨大,终究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十分的不值得。

杨老认为,从二战后到现在,大型粒子对撞机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将近100年,

早已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研究,很多科研成果已经接近尾声,标准模型早已建立。下面继续进行研究无非就是进一步验证标准模型的正确与否以及几个至今无法证明的猜想而已。

97岁杨振宁的最后一战:阻止我国耗资千亿建造超大对撞机场

这种科学研究几乎没有任何的结果,在这上面投入巨额资金没有丝毫的意义。而且如此大型的科学研究实验,也绝不是一个国家所能单独完成的,就算通过高能对撞机取得了不少真实有效的数据,

最后的数据汇总以及分析,还是会落到那些顶级科学家手中,我国目前缺少的就是就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

中国如果坚持这方面的实验,很有可能的结局是,花费巨大的代价得到的实验数据,却因为没有顶尖的权威科学家,最后只好拱手让给他人。

杨老觉得,即使没有超大对撞机,高能物理仍然还有其他方向可以进行探索,如果将这些钱投入到其他研究中,也许会带来更加可观的效益。

97岁杨振宁的最后一战:阻止我国耗资千亿建造超大对撞机场

如今,欧洲的核子中心机构准备启动高能对撞机的项目,已经开始组织相关的研究设计,若中国不能在2025年之前启动这个项目,必将错过这个良好的机会。拥有这样一台高能对撞机,引领国际高能物理以及相关的技术研究,使中国成为新的国际研究中心,是多少国人梦寐以求的事。

但是也不能否认杨老的反对也是有一定的道理,杨老此时已经97岁了,在这件事上的强硬态度被认为是他的“最后一站”。毕竟高能对撞机能否真的推动高能物理的研究,还只是“猜想中的猜测”,事情的结果只能交给时间来得出答案。

文/斋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