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牛“被灌水”:肉販子的“銷售慾望”為何如此極端?

近日,安徽兩縣城出現注水牛屠宰點,屠宰場內待宰的黃牛鼻孔上被插上塑料水管,一般在屠宰前12小時開始注水,注水量約達120斤。對於這樣的事情,社交媒體上從“黃牛的痛苦”開始各種渲染,以此表達對肉販子的深惡痛絕。事實上,有關“注水肉”的事情,在民間早有耳聞。稍有生活經驗的人,通過肉相就能識別出“注水肉”。但是,多數情況下,人們即便看出來也不會當場拆穿。當然,多數肉販子也不會將“注水肉”定價太高,基本上都比“正常的肉”要便宜一些。這種情況下,要是媒體不報道,人們基本上也不會太過關注。雖然,在一些時候,人們會痛斥肉販子的利慾薰心,但是在普遍商販無底線的情況下,“所謂的痛斥”也只是一種抱怨而已,並不會成為人們直接維權的力量。因此,“注水肉”能有生存空間,也就沒什麼好意外的。通常而言,“冷凍肉”是“注水肉”的主要侵入範圍。無論是操作上,還是保存上,都較為容易一些。

黃牛“被灌水”:肉販子的“銷售慾望”為何如此極端?

當然,這些“潛規則”人們也很清楚。甚至,一些商販也很直接,價格上就能“有所體現”。只是,一般而言,人們因看不到“注水”的具體方式,也就沒那麼“憤怒”。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注水肉”的形成,都是宰完後進行肉塊注水,而像報道中提到的“活體注水”,並不多見。一般來講,像“雞鴨魚肉”,大凡“冷凍肉”,或多或少都會有“注水的痕跡”。只要不太明顯,人們也真是懶得追究。一方面人們的維權意識不夠高,一方面人們的維權成本比較高。這種反差之下,自然就會為肉販子騰出作惡的空間。

黃牛“被灌水”:肉販子的“銷售慾望”為何如此極端?

因為,我們很清楚,一頭牛“注水120斤”,注水三四頭牛,就能注出一頭牛的“活體成本”,這種高利潤的驅動下,自然就會讓肉販子鋌而走險的去冒險注水。至於,人們談到的“黃牛痛苦與否”和“販賣的誠信問題”,早已變得不重要。不過,就肉販子的“利慾和惡毒”,還是有必要爭辯一番。就目前的公眾認知裡,只要肉“吃不死人”,人們幾乎不會因為注水去追究。再說的具體一點,只要不往肉裡“注髒水”,普通的飲用水,人們好像都能接受。當然,這種“接受”不是說人們喜歡吃“注水肉”,而是在沒有辦法規避的情況下,一種無奈的心理讓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