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牛“被灌水”:肉贩子的“销售欲望”为何如此极端?

近日,安徽两县城出现注水牛屠宰点,屠宰场内待宰的黄牛鼻孔上被插上塑料水管,一般在屠宰前12小时开始注水,注水量约达120斤。对于这样的事情,社交媒体上从“黄牛的痛苦”开始各种渲染,以此表达对肉贩子的深恶痛绝。事实上,有关“注水肉”的事情,在民间早有耳闻。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通过肉相就能识别出“注水肉”。但是,多数情况下,人们即便看出来也不会当场拆穿。当然,多数肉贩子也不会将“注水肉”定价太高,基本上都比“正常的肉”要便宜一些。这种情况下,要是媒体不报道,人们基本上也不会太过关注。虽然,在一些时候,人们会痛斥肉贩子的利欲熏心,但是在普遍商贩无底线的情况下,“所谓的痛斥”也只是一种抱怨而已,并不会成为人们直接维权的力量。因此,“注水肉”能有生存空间,也就没什么好意外的。通常而言,“冷冻肉”是“注水肉”的主要侵入范围。无论是操作上,还是保存上,都较为容易一些。

黄牛“被灌水”:肉贩子的“销售欲望”为何如此极端?

当然,这些“潜规则”人们也很清楚。甚至,一些商贩也很直接,价格上就能“有所体现”。只是,一般而言,人们因看不到“注水”的具体方式,也就没那么“愤怒”。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注水肉”的形成,都是宰完后进行肉块注水,而像报道中提到的“活体注水”,并不多见。一般来讲,像“鸡鸭鱼肉”,大凡“冷冻肉”,或多或少都会有“注水的痕迹”。只要不太明显,人们也真是懒得追究。一方面人们的维权意识不够高,一方面人们的维权成本比较高。这种反差之下,自然就会为肉贩子腾出作恶的空间。

黄牛“被灌水”:肉贩子的“销售欲望”为何如此极端?

因为,我们很清楚,一头牛“注水120斤”,注水三四头牛,就能注出一头牛的“活体成本”,这种高利润的驱动下,自然就会让肉贩子铤而走险的去冒险注水。至于,人们谈到的“黄牛痛苦与否”和“贩卖的诚信问题”,早已变得不重要。不过,就肉贩子的“利欲和恶毒”,还是有必要争辩一番。就目前的公众认知里,只要肉“吃不死人”,人们几乎不会因为注水去追究。再说的具体一点,只要不往肉里“注脏水”,普通的饮用水,人们好像都能接受。当然,这种“接受”不是说人们喜欢吃“注水肉”,而是在没有办法规避的情况下,一种无奈的心理让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