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遊》| 杜甫為何能在疫情期間通過 BBC 俘獲西方粉絲心?

疫情肆虐的時候,人心惶惶。英國的人民卻頗為慰心,BBC播出了紀錄片《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杜甫因此俘獲了一大批西方粉絲。在杜甫“出國”之前,中國的李白、蘇東坡早已在西方吸粉無數,詩聖杜甫卻在西方國家籍籍無名。


《壯遊》| 杜甫為何能在疫情期間通過 BBC 俘獲西方粉絲心?


BBC 甚至不惜動用國寶級演員、《指環王》“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用英語朗誦杜甫的詩。曾主持製作高口碑紀錄片《中國故事》的歷史學家邁克爾·伍德揹著雙肩包,步行於中國的山水之間,伴隨著那朗朗的讀詩聲,把西方人帶進杜甫的世界裡。

杜甫出現的正是時候!因為這時候的環境太需要他這樣的人。


《壯遊》| 杜甫為何能在疫情期間通過 BBC 俘獲西方粉絲心?


在那個一直高喊著“自由”,重視個體甚於國家和天下的世界裡,杜甫最能給人以衝擊。於是,BBC 對杜甫的評價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讓杜甫和他們的但丁、莎士比亞比肩——“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西方的論壇裡,人們是這樣說杜甫的——

“如有人想通過了解中國文明來擺脫病毒帶來的恐懼,就來看杜甫的紀錄片吧。”


《壯遊》| 杜甫為何能在疫情期間通過 BBC 俘獲西方粉絲心?


很多人說到這件事,都在說“文化自信”,同時,也說杜甫的憂國憂民之心打動了西方人的心。其實不然,西方人其實很難懂杜甫“憂國憂民”這個情懷的,雖然他們也會為此感動。但他們更看重的,是杜甫那種在困境中不斷為他人而想的勇氣,以及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堅持。

大概西方人認為這也是一種新式的“自由”,自由也可以這樣,不顧別人的自由,而讓他人自由。


《壯遊》| 杜甫為何能在疫情期間通過 BBC 俘獲西方粉絲心?


這從 BBC 的選詩中就能看出來。他們似乎更看重杜甫的成長、夢想,以及經歷,於是,從杜甫小時候的那《壯遊》開始,在一個多小時裡,伍德把杜甫的走過的路,都走了一遍,而展現在西方人面前。

杜甫所生活的時代,就是戰爭、災害、疾病橫生的離亂之世,那他是如何在這種離亂之中成長、堅持夢想,還時時刻刻念世的?

這才是西方人最看重杜甫的點。憂國憂民只在其次。

BBC 的開篇是這樣說杜甫的——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其實,這是杜甫《壯遊》中的詩句。前兩句,是說夢想的,相當於我們七歲的時候,想著快快長大,去做些什麼。後兩句,是說努力,九歲的杜甫,已經寫字囤詩了。


《壯遊》| 杜甫為何能在疫情期間通過 BBC 俘獲西方粉絲心?


《壯遊》| 杜甫為何能在疫情期間通過 BBC 俘獲西方粉絲心?


這首詩,在中國,並不如杜甫的其他詩出名。

但“甘道夫”那淳厚而富有感情的聲音把它們讀出來的時候,連我一個聽不懂英語的人也覺得感動,別說西方人了。

杜甫的成長和夢想,也許很多中國人都不清楚,更不關心,我們知道的,只是杜甫的名詩,那還是上學的時候背的呢,當然,我們還知道杜甫“憂國憂民”。

但西方人明顯想弄明白這個問題,一個人七歲便有大志,九歲已是神童,後來為何卻一再遭逢離亂?被世事碾壓,為何能一直堅持著熱愛世界的夢想?

這非常鼓舞人心,非常契合當下西方人的心理需要。

所以,BBC 把這首很長的《壯遊》,精心放在西方人的面前,讓他們看到杜甫的夢想,杜甫的成長,杜甫的堅持、熱愛和胸懷天下。

我覺得,我們在這裡也有必要給只熟悉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來的人,把杜甫的這首寫成長和夢想以及遭遇和抱負的長詩錄出來——

《壯遊》

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東下姑蘇臺,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王謝風流遠,闔廬丘墓荒。

劍池石壁仄,長洲荷芰香。嵯峨閶門北,清廟映回塘。

每趨吳太伯,撫事淚浪浪。枕戈憶勾踐,渡浙想秦皇。

蒸魚聞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鑑湖五月涼。

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歸帆拂天姥,中歲貢舊鄉。

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堂。

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春歌叢臺上,冬獵青丘旁。

呼鷹皂櫪林,逐獸雲雪岡。射飛曾縱鞚,引臂落鶖鶬。

蘇侯據鞍喜,忽如攜葛強。快意八九年,西歸到咸陽。

許與必詞伯,賞遊實賢王。曳裾置醴地,奏賦入明光。

天子廢食召,群公會軒裳。脫身無所愛,痛飲信行藏。

黑貂不免敝,斑鬢兀稱觴。杜曲晚耆舊,四郊多白楊。

坐深鄉黨敬,日覺死生忙。朱門任傾奪,赤族迭罹殃。

國馬竭粟豆,官雞輸稻粱。舉隅見煩費,引古惜興亡。

河朔風塵起,岷山行幸長。兩宮各警蹕,萬里遙相望。

崆峒殺氣黑,少海旌旗黃。禹功亦命子,涿鹿親戎行。

翠華擁英嶽,螭虎啖豺狼。爪牙一不中,胡兵更陸梁。

大軍載草草,凋瘵滿膏肓。備員竊補袞,憂憤心飛揚。

上感九廟焚,下憫萬民瘡。斯時伏青蒲,廷爭守禦床。

君辱敢愛死,赫怒幸無傷。聖哲體仁恕,宇縣復小康。

哭廟灰燼中,鼻酸朝未央。小臣議論絕,老病客殊方。

鬱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秋風動哀壑,碧蕙捐微芳。

之推避賞從,漁父濯滄浪。榮華敵勳業,歲暮有嚴霜。

吾觀鴟夷子,才格出尋常。群凶逆未定,側佇英俊翔。

這首詩先敘少年之遊,自敘自己聰穎異常,豪邁不羈,應該是不屬李白風采的。其次說自己吳越之遊,我們依然能看到,“枕戈憶勾踐,渡浙想秦皇。”這看起來簡直是李白的句子,李白也曾到過越地(浙江江蘇一帶),但李白在越中寫的詩,遠不如杜甫這幾句豪邁。

李白的《越中覽古》,看的地方跟杜甫一樣,但李白寫的是,“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一片惋惜感嘆之意,哪裡有杜甫枕戈遙想勾踐、渡江思慕秦始皇的豪氣?

後來杜甫寫遊齊趙(河北山東一帶)。歸帆,自吳越而返河南。放蕩,自長安而往齊趙。鄉貢上京,在開元二十三年,當時杜甫年24 歲。氣摩壘,欲相敵。目短牆,欲俯視。

何等雄心壯志的少年啊?

然而,當杜甫到了長安,是開元二十五年,再赴鹹京,在天寶五載,距前遊齊趙之地時,已經九年了。杜甫已經是三十而立了。但杜甫已經沒了往日豪氣,感慨萬千,幽憤不已。他只是覺得,在萬人叢中,有一股寂寞淒涼的孤獨——坐深鄉黨敬,日覺死生忙。

而整個世界呢,朱門任傾奪,赤族迭罹殃。舉隅見煩費,引古惜興亡。

杜甫一番慨嘆。

其後敘寫赴鳳翔,扈從還京等事。自述自己做左拾遺始末。救房琯,帝怒不測,“赫怒幸無傷”。單獨杜甫沒抱怨,而是哭廟,痛國遭亂。鼻子發酸,畏己罹罪。——哭廟灰燼中,鼻酸朝未央。

而後說他貶官以後,久客巴蜀。杜甫在巴蜀,是客居之旅,鬱郁不歡——鬱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所處情景,是秋風淒涼,哀苦無言——秋風動哀壑,碧蕙捐微芳。

但他心裡並不放棄,他說范蠡是功成名退泛舟誤會,而自己呢?“群凶逆未定,側佇英俊翔。”

他一直念著,不能放棄,要堅持。為黎民江山一哭一搏。

這就是杜甫的自傳詩。你看杜甫少年行徑,跟李白沒什麼區別。但明顯有區別的是,李白詩純豪放,一生到底,全是豪放,杜甫卻不一樣,豪中有細、有念、有憂、有憐、有憫。

杜甫一生,時時如此。

這才是 BBC 最關注的點。仔細看這部紀錄片中所選的杜甫的詩句,朗讀得最動容的地方,都在關於杜甫成長,以及個人內省的地方。比如關於杜甫寫家中清淨的詩句——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伊恩·麥克萊恩把這兩句分開讀,聲音低沉悽婉,聽來令人淚下。也許他們也在想,杜甫是怎麼做到的,兒子都餓死了,卻還能在想著別人。而那些追求所謂“自由”的人呢,曾想到過別人一丁點兒麼?


《壯遊》| 杜甫為何能在疫情期間通過 BBC 俘獲西方粉絲心?


《壯遊》| 杜甫為何能在疫情期間通過 BBC 俘獲西方粉絲心?


西方人明確的知道杜甫哭了——雙照淚痕幹!也知道杜甫心裡愧疚難受,他覺得自己不配當父親——所愧為人父!


《壯遊》| 杜甫為何能在疫情期間通過 BBC 俘獲西方粉絲心?

可是杜甫呢,依舊還是能想到別人,包括李白,以及所有朋友,以及天下之人。杜甫連做夢都夢見的是故人。

《壯遊》| 杜甫為何能在疫情期間通過 BBC 俘獲西方粉絲心?


這種心情,這種胸懷和堅持,是非常動人的。如果你看這部紀錄片,注意這些地方,伊恩·麥克萊恩抓得特別準,非常感人。便也知道他們最看重的是杜甫的什麼,也就知道,杜甫為什麼能通過這部紀錄片迅速俘獲大批西方粉絲的心了。

所以,BBC 還評價杜甫,在某種意義上,比但丁偉大!原因很簡單,我可以替 BBC和西方觀眾回答,但丁和莎士比亞的作品裡,沒有杜甫這種堅韌和偉大的情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時常說,可是但丁和莎士比亞不會,甚至李白都不會去說。

而中國,何曾缺過杜甫這樣的人呢?多的是,BBC 可以慢慢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