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游》| 杜甫为何能在疫情期间通过 BBC 俘获西方粉丝心?

疫情肆虐的时候,人心惶惶。英国的人民却颇为慰心,BBC播出了纪录片《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因此俘获了一大批西方粉丝。在杜甫“出国”之前,中国的李白、苏东坡早已在西方吸粉无数,诗圣杜甫却在西方国家籍籍无名。


《壮游》| 杜甫为何能在疫情期间通过 BBC 俘获西方粉丝心?


BBC 甚至不惜动用国宝级演员、《指环王》“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麦克莱恩用英语朗诵杜甫的诗。曾主持制作高口碑纪录片《中国故事》的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背着双肩包,步行于中国的山水之间,伴随着那朗朗的读诗声,把西方人带进杜甫的世界里。

杜甫出现的正是时候!因为这时候的环境太需要他这样的人。


《壮游》| 杜甫为何能在疫情期间通过 BBC 俘获西方粉丝心?


在那个一直高喊着“自由”,重视个体甚于国家和天下的世界里,杜甫最能给人以冲击。于是,BBC 对杜甫的评价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让杜甫和他们的但丁、莎士比亚比肩——“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亚,还有杜甫。”西方的论坛里,人们是这样说杜甫的——

“如有人想通过了解中国文明来摆脱病毒带来的恐惧,就来看杜甫的纪录片吧。”


《壮游》| 杜甫为何能在疫情期间通过 BBC 俘获西方粉丝心?


很多人说到这件事,都在说“文化自信”,同时,也说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打动了西方人的心。其实不然,西方人其实很难懂杜甫“忧国忧民”这个情怀的,虽然他们也会为此感动。但他们更看重的,是杜甫那种在困境中不断为他人而想的勇气,以及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持。

大概西方人认为这也是一种新式的“自由”,自由也可以这样,不顾别人的自由,而让他人自由。


《壮游》| 杜甫为何能在疫情期间通过 BBC 俘获西方粉丝心?


这从 BBC 的选诗中就能看出来。他们似乎更看重杜甫的成长、梦想,以及经历,于是,从杜甫小时候的那《壮游》开始,在一个多小时里,伍德把杜甫的走过的路,都走了一遍,而展现在西方人面前。

杜甫所生活的时代,就是战争、灾害、疾病横生的离乱之世,那他是如何在这种离乱之中成长、坚持梦想,还时时刻刻念世的?

这才是西方人最看重杜甫的点。忧国忧民只在其次。

BBC 的开篇是这样说杜甫的——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其实,这是杜甫《壮游》中的诗句。前两句,是说梦想的,相当于我们七岁的时候,想着快快长大,去做些什么。后两句,是说努力,九岁的杜甫,已经写字囤诗了。


《壮游》| 杜甫为何能在疫情期间通过 BBC 俘获西方粉丝心?


《壮游》| 杜甫为何能在疫情期间通过 BBC 俘获西方粉丝心?


这首诗,在中国,并不如杜甫的其他诗出名。

但“甘道夫”那淳厚而富有感情的声音把它们读出来的时候,连我一个听不懂英语的人也觉得感动,别说西方人了。

杜甫的成长和梦想,也许很多中国人都不清楚,更不关心,我们知道的,只是杜甫的名诗,那还是上学的时候背的呢,当然,我们还知道杜甫“忧国忧民”。

但西方人明显想弄明白这个问题,一个人七岁便有大志,九岁已是神童,后来为何却一再遭逢离乱?被世事碾压,为何能一直坚持着热爱世界的梦想?

这非常鼓舞人心,非常契合当下西方人的心理需要。

所以,BBC 把这首很长的《壮游》,精心放在西方人的面前,让他们看到杜甫的梦想,杜甫的成长,杜甫的坚持、热爱和胸怀天下。

我觉得,我们在这里也有必要给只熟悉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来的人,把杜甫的这首写成长和梦想以及遭遇和抱负的长诗录出来——

《壮游》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

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

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

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

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

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

许与必词伯,赏游实贤王。曳裾置醴地,奏赋入明光。

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脱身无所爱,痛饮信行藏。

黑貂不免敝,斑鬓兀称觞。杜曲晚耆旧,四郊多白杨。

坐深乡党敬,日觉死生忙。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

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

河朔风尘起,岷山行幸长。两宫各警跸,万里遥相望。

崆峒杀气黑,少海旌旗黄。禹功亦命子,涿鹿亲戎行。

翠华拥英岳,螭虎啖豺狼。爪牙一不中,胡兵更陆梁。

大军载草草,凋瘵满膏肓。备员窃补衮,忧愤心飞扬。

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斯时伏青蒲,廷争守御床。

君辱敢爱死,赫怒幸无伤。圣哲体仁恕,宇县复小康。

哭庙灰烬中,鼻酸朝未央。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

郁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秋风动哀壑,碧蕙捐微芳。

之推避赏从,渔父濯沧浪。荣华敌勋业,岁暮有严霜。

吾观鸱夷子,才格出寻常。群凶逆未定,侧伫英俊翔。

这首诗先叙少年之游,自叙自己聪颖异常,豪迈不羁,应该是不属李白风采的。其次说自己吴越之游,我们依然能看到,“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这看起来简直是李白的句子,李白也曾到过越地(浙江江苏一带),但李白在越中写的诗,远不如杜甫这几句豪迈。

李白的《越中览古》,看的地方跟杜甫一样,但李白写的是,“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一片惋惜感叹之意,哪里有杜甫枕戈遥想勾践、渡江思慕秦始皇的豪气?

后来杜甫写游齐赵(河北山东一带)。归帆,自吴越而返河南。放荡,自长安而往齐赵。乡贡上京,在开元二十三年,当时杜甫年24 岁。气摩垒,欲相敌。目短墙,欲俯视。

何等雄心壮志的少年啊?

然而,当杜甫到了长安,是开元二十五年,再赴咸京,在天宝五载,距前游齐赵之地时,已经九年了。杜甫已经是三十而立了。但杜甫已经没了往日豪气,感慨万千,幽愤不已。他只是觉得,在万人丛中,有一股寂寞凄凉的孤独——坐深乡党敬,日觉死生忙。

而整个世界呢,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

杜甫一番慨叹。

其后叙写赴凤翔,扈从还京等事。自述自己做左拾遗始末。救房琯,帝怒不测,“赫怒幸无伤”。单独杜甫没抱怨,而是哭庙,痛国遭乱。鼻子发酸,畏己罹罪。——哭庙灰烬中,鼻酸朝未央。

而后说他贬官以后,久客巴蜀。杜甫在巴蜀,是客居之旅,郁郁不欢——郁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所处情景,是秋风凄凉,哀苦无言——秋风动哀壑,碧蕙捐微芳。

但他心里并不放弃,他说范蠡是功成名退泛舟误会,而自己呢?“群凶逆未定,侧伫英俊翔。”

他一直念着,不能放弃,要坚持。为黎民江山一哭一搏。

这就是杜甫的自传诗。你看杜甫少年行径,跟李白没什么区别。但明显有区别的是,李白诗纯豪放,一生到底,全是豪放,杜甫却不一样,豪中有细、有念、有忧、有怜、有悯。

杜甫一生,时时如此。

这才是 BBC 最关注的点。仔细看这部纪录片中所选的杜甫的诗句,朗读得最动容的地方,都在关于杜甫成长,以及个人内省的地方。比如关于杜甫写家中清净的诗句——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伊恩·麦克莱恩把这两句分开读,声音低沉凄婉,听来令人泪下。也许他们也在想,杜甫是怎么做到的,儿子都饿死了,却还能在想着别人。而那些追求所谓“自由”的人呢,曾想到过别人一丁点儿么?


《壮游》| 杜甫为何能在疫情期间通过 BBC 俘获西方粉丝心?


《壮游》| 杜甫为何能在疫情期间通过 BBC 俘获西方粉丝心?


西方人明确的知道杜甫哭了——双照泪痕干!也知道杜甫心里愧疚难受,他觉得自己不配当父亲——所愧为人父!


《壮游》| 杜甫为何能在疫情期间通过 BBC 俘获西方粉丝心?

可是杜甫呢,依旧还是能想到别人,包括李白,以及所有朋友,以及天下之人。杜甫连做梦都梦见的是故人。

《壮游》| 杜甫为何能在疫情期间通过 BBC 俘获西方粉丝心?


这种心情,这种胸怀和坚持,是非常动人的。如果你看这部纪录片,注意这些地方,伊恩·麦克莱恩抓得特别准,非常感人。便也知道他们最看重的是杜甫的什么,也就知道,杜甫为什么能通过这部纪录片迅速俘获大批西方粉丝的心了。

所以,BBC 还评价杜甫,在某种意义上,比但丁伟大!原因很简单,我可以替 BBC和西方观众回答,但丁和莎士比亚的作品里,没有杜甫这种坚韧和伟大的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时常说,可是但丁和莎士比亚不会,甚至李白都不会去说。

而中国,何曾缺过杜甫这样的人呢?多的是,BBC 可以慢慢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