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川風雨看潮生”:從蘇舜欽一首小詩看宋調初成

“滿川風雨看潮生”:從蘇舜欽一首小詩看宋調初成


“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這兩句詩出自蘇舜欽的《淮中晚泊犢頭》:

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宋調初成之蘇舜欽

蘇舜欽是北宋初期文人官員,因為支持范仲淹的慶曆新政,被保守派彈劾丟官,逐出京都。

在北宋初期的詩文改革上,蘇舜欽是先驅,和梅堯臣並稱“梅蘇”。而真正的執牛耳者,是歐陽修,但是革新運動的理論提供者是“梅蘇”。歐陽修擔負了為天下選士的高位,等於是掌握了今天高考的命題權,所以他振臂一呼,天下響應,詩文革新運動就轟轟烈烈地開展了起來。

梅堯臣的詩,就已經走出了晚唐五代的小視野,開始迴歸到大情懷中來,表達對社會現狀的思考,對民間生活的關注,對時代、國家發展的願望和建議。

“滿川風雨看潮生”:從蘇舜欽一首小詩看宋調初成


蘇舜欽在理論上比梅堯臣走得更遠一些。他甚至認為“文之生也害道德”,說過於講究文采,會對詩歌的宏大主題有所損害。這顯然是將“文采”與“主旨”對立起來了,其實這兩者是可以統一的,並且只有兩者統一,才是佳作。和文采相比,蘇舜欽更講究“任以古道”,“警時鼓眾”,強調詩的作用要反映“風教之感,氣俗之變”。

這是他的詩歌理論,在真正寫詩的時候,倒也不是這麼極端。不過他的詩就開始透露出宋詩愛發議論的味道來。我們平時說“唐音宋調”,所謂“宋調”,就是那股冷冷的說教味道,不管怎麼地,反正要跟你講講道理。這與北宋儒學發展成理學有關,也和宋詩被唐詩擠兌得無路可走有關。但是我們只要知道一點,“宋調”的發端,就是從蘇舜欽這裡開始。

梅堯臣的詩,還是一半唐詩,一半宋詩,沒有這麼冷靜、孤清。

“滿川風雨看潮生”:從蘇舜欽一首小詩看宋調初成


春江陰雨心自洽

蘇舜欽被皇家掃地出門,從水路南下,閒居蘇州。這一日在淮河的犢頭鎮停船修整,江雨忽來,春潮漸漲,他感時傷懷,寫下了這首七絕。

“春陰垂野草青青”,這就是一個陰雲密佈的春日。“時有幽花一樹明”,雖然草青青,天陰陰,但是,岸邊偶爾出現的一樹野花卻讓人驚豔。這是蘇子美在白天行船時見到的景色。情景是交融的,蘇舜欽眼中的灰暗春天,正是他當時的仕途處境。被人誣告,削職為民,心情肯定糟糕透頂了。不過在去蘇州的路上,也時不時被路邊明麗的野花驚豔,這正是詩人在滿目灰暗的人生中尋找著讓自己快樂起來的慰藉。

你看,就算天地如此陰暗,人生還是有快樂可以捕捉的嘛。

“滿川風雨看潮生”:從蘇舜欽一首小詩看宋調初成


理解到這種心境的慢慢轉變之後,再來看後兩句,就更加透徹明瞭。

“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如果沒有前面的鋪墊,單單隻看這兩句詩的情境,是陰沉、倉皇、孤單、灰暗的。“晚”,“孤舟”,“古寺”,“滿川風雨”,是不是有了鬼片的環境因素啊?怎麼陰沉怎麼來。配上一些恐怖的音樂,簡直就是蘭若寺雨夜滂沱,群鬼現身的味道了。

但是,蘇舜欽卻不是這麼個意思。他的重點在心情轉換之後的“看潮生”。

在前兩句他盡力為自己被打擊的心靈尋找出路,到這裡已經釋然了。“晚”也好,“孤舟古寺”也好,“滿川風雨”又如何?對詩人來說,都造不成更壞的影響了。因為我已經泊船上岸了。你們再如何風緊雨厲,也不過是在江上(滿川),與我沒什麼關係,我甚至可以靜下心來享受這一切,看這江水慢慢上漲。

“滿川風雨看潮生”:從蘇舜欽一首小詩看宋調初成


閃爍著智慧光芒的知性美女

這種理解是否想多了呢?也許蘇舜欽當時只是看到晚上風雨交加,想起白天岸邊的一樹野花,用文字記錄下來,而沒有這麼多心理活動呢?

那隻能說抱這種想法的朋友,對詩的發展不大熟悉。詩發展到蘇舜欽的北宋初期,早已經過了盛唐、中唐、晚唐、五代的文人千錘百煉,根本不會出現沒有思想的作品。只不過唐朝的時候,這種思想是含蓄的,隱藏的,讓讀者自己去領會的,也可能當時思想理論高度不夠,唐人也沒有這種講理的愛好。而宋調一出,講理就成為了詩的特色。

宋詩,就少有簡單無腦的。

我們說唐詩是熱情四射的美貌少女,而宋詩就是一個高冷的知性美女,遠遠地看著你,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就是這種知性美,讓很多人感覺到了距離,才從另外一個角度促進了詞牌的飛速發展。

“滿川風雨看潮生”:從蘇舜欽一首小詩看宋調初成


滄浪亭下自我調停

蘇舜欽的心路歷程,我們只需看他到蘇州之後的行為便可驗證。

蘇子美在去蘇州的路上已經完成了被削職、逐出京都的心理建設,不再糾結於仕途的磨難,所以他到了蘇州後,買下廢園,修建了“滄浪亭”,並寫下《滄浪亭記》:

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形體安適,神思中沒有煩惱;聽聞至純,人生的道理明瞭。回過頭來反思以前的名利場,每天與細小的利害得失相計較,豈不是太庸俗了嗎!

所以這首詩的後兩句看起來疾風驟雨,實際上詩人的心已經上岸,才能在文字之中反而讀出一絲雲淡風輕來。

由於佛道思想的浸淫、儒家思想的變通,宋代官員對於人生不順,仕途挫折有了前人沒有過的放達和隱忍。

這一點,到了蘇東坡的身上,就更加淋漓盡致。

“滿川風雨看潮生”:從蘇舜欽一首小詩看宋調初成


專欄

經典古詩詞閱讀賞析

作者:梧桐樹邊羽

39.9幣

1人已購

查看


專欄

聽故事學古詩,瞭解詩歌史的發展

作者:梧桐樹邊羽

39.9幣

0人已購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