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育、精英教育都被误解了,耶鲁教授揭示西方教育卓越的真相

说起全世界比较有名的大学,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美国常春藤盟校,这个盟校组合里可是涵盖了诸多顶尖名校,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

而对于常春藤盟校毕业的学子,大多数人立刻想到诸如这类词汇:精英、人才、牛气,提起来都给人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

快乐教育、精英教育都被误解了,耶鲁教授揭示西方教育卓越的真相

可实际上藤校教育,真如我们想象中那样吗?

威廉·德雷谢维奇教授在常春藤名校工作了24年,其中仅仅在耶鲁大学他就教过10年书,别人都说对于"精英教育",他一定是一名"老司机"了。可是,在他发表的一篇题为《精英教育的劣势》的文章里,反应出来的常春藤真实情况却和大多数人的想象相去甚远。

快乐教育、精英教育都被误解了,耶鲁教授揭示西方教育卓越的真相

  

威廉·德雷谢维奇已经辞去了自己在常春藤的终身教职,在他的著作《优秀的绵羊》里,他道明了自己离开常春藤的原因。他表示对这种美国精英教育已经失望,他说所谓的精英教育只是标榜出来的独特,本质上已经趋同,他难以接受作为顶级名校的教职员工,做的却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的绵羊"的工作。


快乐教育、精英教育都被误解了,耶鲁教授揭示西方教育卓越的真相

在这本书里,威廉·德雷谢维奇可谓历数了常春藤盟校学生的种种弱点:过于自信却输不起;与社会脱节,缺乏常识;固步自封,思维僵硬;同质化严重,没有独立思考能力……


追求"成为精英"而陷入误区

为什么号称以素质教育为主的藤校却被教授诟病?教授说其实藤校的教育更像一种"变相的应试教育"。

这从藤校的发展历史、招生规则方面分析,就可见一斑。常春藤最早的时候就是为本地贵族子弟服务,后来虽面向全国招生,但为了保证"精英率",设置了很多门槛。申请常春藤名校,你除了要有拿的出手的成绩,还要有老师推荐信,要通过校友面试,要有体育特长,你最好还能多才多艺。在迈入藤校前,你如果做不到在某方面有特别突出的成就(特别突出是指要获得一些举足轻重的全国性大奖),那么你就必须"全面发展"。为此,一些孩子的高中生涯就在拼命学习各项技能中度过。可悲的是,这些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他们只知道"不能输"是自己的使命,他们的自信其实是建立在旁人认可的基础上的。

快乐教育、精英教育都被误解了,耶鲁教授揭示西方教育卓越的真相


错误理解精英教育后的失落

被藤校青睐的学生都是凤毛麟角,可以说他们都是"人中龙凤",可是当这些"龙凤"聚在一起,又如何分出伯仲呢?

从小就被灌输"不能输"的思维后,这些学生自然会继续在这场竞争中拼尽全力。可想而知,这里学生心理压力有多大。

2013年,耶鲁大学一个调查数据显示,45%在耶鲁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报告自己有抑郁症状,29%报告自己有焦虑症状。


这些曾经的"天之骄子"看上去成绩优异,各种技艺傍身,得过无数奖章,可是,他们由于不知道自己拼命去学、去证明自己的原因,他们的内心可能充斥着焦虑、茫然和失落,可以说,除了让自己成为人中龙凤,他们没有具体的人生规划和目标。


为了缓解抑郁症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些学生选择了极端的方式自我调节:酗酒、嗑药、吸毒。

快乐教育、精英教育都被误解了,耶鲁教授揭示西方教育卓越的真相

8所藤校每1000个学生因毒品/酒精而被逮捕率


美国官网曾对藤校学生酗酒和使用毒品进行过数据分析,其中达特茅斯学院在2009年-2011年之间每1000个学生里有1.3个学生因毒品被捕,因酗酒被捕的学生率为1.25%。这个比例相当惊人!

这些数据,让人们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才是精英式教育?

精英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孩子内心的热爱

当我们把一种教育模式称为精英教育时,我们就应该知道,它的背后是指:高期待+高强度。

高期待,代表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承担更多责任的人。高强度与高期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你要对社会承担更多责任,你就必须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

什么样的强度才是精英教育具备的强度?《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用"魔鬼数字4"来记录了一位优秀高三学生的一天:睡4个小时,灌4杯咖啡,考4.0的平均成绩(4.0平均成绩就是满分)。

快乐教育、精英教育都被误解了,耶鲁教授揭示西方教育卓越的真相


这样的强度,怎么可能不辛苦?可辛苦地学和痛苦地学本质并不同,如果在实施精英教育前让孩子先学会寻找快乐,那么这样的精英教育才是成功的。

快乐教育、精英教育都被误解了,耶鲁教授揭示西方教育卓越的真相

快乐学习其实是建立在热爱+天赋的基础上的,当孩子发自内心喜欢这门课程时,不需要家长逼着学,他就自觉自愿地废寝忘食,这样的辛苦其实是孩子自己愿意承受并乐在其中的。

作为家长,期待孩子成为精英无可厚非,但是把教育建立在剥夺孩子快乐的基础上,或者建立在孩子排斥的前提下,那么这样的精英教育从开始就注定了会是一场悲剧。

快乐教育、精英教育都被误解了,耶鲁教授揭示西方教育卓越的真相


总之,不要追求孩子成为全才,或者一味要求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无论什么教育,都应立足于点燃孩子对学习的渴望。如果不能唤醒,那就学会接受他的普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