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你有沒有發現,自己似乎很久都沒有看到一檔好看的音綜了?


即便是前段時間爆火的青春有你,除了淡黃色的長裙和那聲作出天際的哇偶,

它真的還有其他吸引你的地方嗎?


原以為老牌節目歌手會帶來一絲慰藉,沒想到歌手也是狗尾續貂,日薄西山了,隨著總決賽衝上熱搜的,竟然是“歌手劇本”和‘歌手難聽“。


今時今日,我們已走到後音綜時代,迷戀和脫粉一樣容易,成名和倒塌一樣迅速。所有以音樂出發的,最後都裹進了流量與浮躁的洪流裡搖搖欲墜……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中國的音樂節目,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


那時有個節目叫中國青年歌唱大賽,主辦方是央視牽頭,參賽選手要麼是科班出身,要麼就是專業院校的學生,與其說是一場選秀,不如說成是一次大型藝考。


比賽現場,評委面無表情,惜字如金,除了去掉一個最高分,再去掉一個最低分,節目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看點。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單調的流程和高高在上的觀感在觀眾心中並沒有留下什麼波瀾。


而隨著新千年的到來,普通草根對參加選秀節目的需求日益增長。正如紀敏佳所說:因為觀眾需要一個有參與性的節目,不能你自己搞自己玩,大家也要玩。


2005年,主打平民性的超女應運而生,參賽標準就一條,只要是你是女生,就可以來參賽。


低門檻的誘惑,使得那一年的超女盛況空前。


超女報名人數一度突破15萬,15 萬人報名是什麼概念?至今沒有出現,報名人數能超過超女的選秀節目。


當年的現場:杭州,5000人排隊,12 個小時的等候,就為了填一張報名表。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更誇張的是成都,報名首日就湧來十五萬 人,甚至還有從內蒙古坐二十幾個小時火車趕來的。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參賽選手的年齡上可以達到 89 歲,下可以達到6歲。真正意義上達到了老少皆宜,全民狂歡。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連出租車大哥都心動了,甚至忘記了自己的性別。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最有趣的莫過於節目海選現場的表演了。


沒有任何濾鏡美化的全程直播,不修音不加伴奏的純人聲清唱,沒有任何多餘情節不需要個人介紹上來直接唱,有些人剛開口就被勸退。


有的一上場就開始開個人演唱會,抄起掃帚當話筒: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有的記不住歌詞,乾脆寫在手上當提詞器: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有的怕自己去參賽,家裡的小狗孤獨,索性一起上場: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更誇張的是,唱到一半客戶來電話了,:“不好意思,我先接個電話。”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唱的歌也是五花八門,奇形怪狀。


連話都說不清楚的 6 歲小姑娘要唱蔡依林的《愛情 36 計》:“是誰說漂亮女生賣大腦,只懂得曖昧和蝦餃。”唱完被評委勸退:年紀這麼小還是多學學兒歌,別整天愛情來愛情去的。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即便都表演的有點不忍直視,難以入耳。但也都不妨礙他們的自信:有個選手怕自己以後太紅了,臨走前還主動要給評委們留個簽名。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正是在這樣一鍋大亂燉中,頂著刺蝟頭,跳著拉丁,聲音像男孩子的酷女孩李宇春,打鼻釘露肚臍,笑起來整個教室都能聽到的何潔,不會化妝,頂著高入雲端髮際線的張靚穎,戴著眼鏡,全程緊張連話筒都掉到地上的周筆暢。


她們最終,走到了決賽,擁有了自己的粉絲團,也完成了蛻變。


在最終的pk中,為了給自己的偶像拉票。成千上萬的粉絲走上街頭,舉著偶像超大幅的海報,拿著擴音器高喊著口號呼籲路人支持她們的偶像。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在那個投票還需要靠短信的時代,短信投票費用的最低標準為0.5元/票(移動用戶是1元/票),而當時的一杯奶茶也就兩塊錢。


即便是這樣,最終累計總票數還是超過了3億次,而在總決選直播的區區2個小時裡,全國觀眾總共就通過短信投出了8153054票,李宇春一個人就擁有了三百多萬票。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如今,已經過去了整十五年。當年稚嫩的偶像們也都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而那些為偶像而瘋狂的粉絲們也都變得理性和冷靜,走到人生新的階段。


但不變的是,這些粉絲依然還是愛著她們的偶像。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人們不禁發問,那時候的超女到底有什麼魔力,能在人們心中留下這樣深的印象?


其實,臺下的粉絲之所以愛著臺上的偶像,正是因為臺上的超女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她們的追求與渴望,那些自己想表達的,偶像可以幫她們表達,那些自己想做的事,偶像可以做到。


留著短髮的李宇春,代表著叛逆張揚不循傳統的個性。家境普通酒吧賣唱賺生活費的張靚穎代表著獨立自主的勵志。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不管是登上時代週刊的李宇春,還是與國家總理溫家寶親切握手的周筆暢,人們在她們身上看到的,是一種夢想的可能性,那時候的人們,真的相信通過參加一次選秀,自己的夢想就可以實現。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所以,各種各樣的女孩,帶著這樣的想法,從四面八方趕來這裡,期待站在舞臺上去發光發亮。


正是因為這種樸素且簡單的內核,超女才掀起了全民熱。


超女掀起的狂熱,讓各大衛視看到了選秀的巨大市場,從而催生了大量同質化的節目,過度的娛樂化催化了限娛令的誕生,將中國音樂綜藝打落低谷。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後,中國音綜在2012年贏來了觸底反彈。


一檔由國外引進的本土化節目《中國好聲音》橫空出世,推椅轉身,搶人大戰的全新模式,以演唱實力為唯一晉級標準的高要求,成功地將大眾的視線從一眾已經在苟延殘喘邊緣的選秀節目中,給拉回到了音樂的本質。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那年夏天,好聲音幾乎成為了家中唯一一個不用搶遙控器的節目,一家老少都能在節目裡找到自己喜歡的歌手和曲風。


“啊呀,轉了,轉了,我就知道,庾澄慶肯定會轉的!”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而導師們為了搶到優秀歌手,而“唇槍舌劍”,妙語連珠更是製造了大量的話題和笑點,熱度可比“Freestly”大出好幾個次元。


楊坤的經典拉人話術出圈到擁有專屬的百度詞條: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鄧紫棋後來在有嘻哈的那一句“我幫你唱Hook”,估計也是從當年那英那句“我幫你唱和聲”學來的。哈林就比較逗了,也沒有什麼花哨的話術,從座位上蹦起來口中一個勁兒喊著。劉歡,作為大多數選手們“爸爸媽媽的偶像”,當然要保持穩重,所以只好打溫情牌——“跟著我們中的任何一個都有好前途,但我會給你最好的。”


無論是搞笑的、親切的,甚至尬聊的,每一個都是他們自己的樣子。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節目播到後半程,收視率直接破4,總決賽更是達到驚人的6.1%,其收視成績、話題度、廣告費,不斷刷新人們的想象。


中國好聲音的火爆,將音樂綜藝的從超女的1.0時代過渡到了2.0時代。


即便《中國好聲音》比起超女來,把參賽的門檻有了一定程度的拔高,但草根選秀的內核依然沒有改變。


節目在初期的選拔中,會有專門的人去民間尋找優質的人才,然後會對應選手的出身和背景整理成一個故事,在比賽中,由導師提問,再由選手自己講出。那還是一個男選手敢名正言順帶著正牌女朋友,去參加比賽的年代,因為他們就是去唱歌的。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回看第一季好聲音的選手集錦,真的是“神仙打架”,會有那種沒有被選中而讓你覺得可惜的參賽者,但沒有那種被選中之後被質疑的。


因為節目沒有大手筆地去做後期修音,搞得所有人都完美地像行走的CD,也沒有故意製造導師和觀眾的矛盾點來炒話題。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操辦過超女快男等爆火節目的湖南衛視眼看浙江衛視憑藉中國好聲音風頭十足,也準備做一個節目分一杯羹。


這個任務交到了洪濤手中,在2013年,湖南衛視買下韓國一檔節目的版權,引進中國,創造了《我是歌手》這一全新的節目。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比賽形式與以往其他節目最大的不同就是,參賽選手不再是普通草根,而是已經成名多年的一些實力歌手。


第一季時,洪濤從湖南飛到北京,又從北京飛到重慶,不顧臺領導、專家顧問、團隊成員的全體反對,毅然決然地請來黃綺珊:“她一定會是這個節目當中的一個核武器,所有領導都反對,但我當時就說,我作為一個總導演,一定要她,而且一定要相信她。”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這句話無論是放到現在還是當年來說,都合理,就是在國內主流音綜裡,幾乎再也找不到第二個願意在那時給黃綺珊舞臺的節目了。


盤點前幾季節目的“黑馬”們,舞臺和時間都證明了一個好音綜可以對樂壇的正面發展起到多大的推動作用!


作為歌手節目的“定海神針”,梁翹柏則顯得有些低調,他總是坐在角落裡,託著腮一言不發地操作電腦,默默解決掉所有問題。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他的極端安靜,在紛亂的人群中尤為顯眼,與洪濤湊在一起,形成了歌手節目一動一靜的經典畫面,成為了無數觀眾心中的共同回憶。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歌手的初衷,是為了把更多的優秀歌手請到一個舞臺上來,通過競演的方式為觀眾們帶來更多不一樣的音樂,讓觀眾看到這些歌手的另一面。這是導演洪濤的夢想,也是歌手全體工作人員的夢想。


於是我們可以看見:


一本正經的韓紅唱起了搖滾和流行歌,沒事兒還能扭著肉肉的腰肢來一段rap: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國民級草原大漢騰格爾竟然是個逗逼: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以嗓門大著稱的譚維維原來唱起民謠來這麼深情: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最顛覆人想象的是,溫文爾雅的李健竟然是個段子手: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全新的形式和歌手的賣力演出,很快取得了成效,歌手收視率一度超過老牌綜藝《快樂大本營》和《非誠勿擾》,成為一檔全民性節目。


把節目做到殿堂級音綜的水準的背後,是導演洪濤和節目組的不懈努力。


工作人員經常會整理各種素材、合版、歌曲剪輯到深夜,第一季首播的時候,有些工作人員甚至三天兩夜沒有回家,衣食住行都在工作室完成。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每個桌子上巨大的顯示屏常常亮著,閃過無數個鏡頭。


在這裡,這些光照得好像從來都沒有黑夜。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嚴謹,是歌手所有工作人員的第一準則,為的就是把最好的節目呈現在觀眾面前。


她們熟悉每一個歌手,每一個環節,每期不計其數的素材需要整理,競演歌手們三十幾臺機位下演唱鏡頭的捕捉;甚至因為一位觀眾的某個神態動作被髮掘,需要為此盯著屏幕找上數個小時;因為驚悉一位歌者、一位音樂人的離世,在送播前的最後一兩個小時加急製成小片表達無盡哀思……


這是《歌手》一直所秉承的堅守,也是它之所以火爆的原因。


除了節目組的用心,參賽歌手也有著他們的追求,我是歌手第四季洪濤想請張信哲來參賽,但張信哲卻遲遲沒有答應。


網傳張信哲將參賽的消息一度被定為謠言,直到張信哲真的登上了歌手的舞臺,那晚他攜手近20名童聲合唱登臺,共同演唱了一首《親愛的小孩》,感動不少觀眾。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事後才知道,張信哲與洪濤做了一次“交易”,張信哲來參加比賽,歌手節目會發起一次公益活動,援助臺灣偏遠地區的小朋友,獲得音樂教育的資源。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以前的音綜好看,貴在那份真,不管是超女的“全民皆賽”,還是中國好聲音的“你的夢想是什麼”,亦或是歌手的“一切都是為了音樂”,離不開的都是那份對音樂和夢想簡單追求。


不黑不吹,當年快男親自去邀請的參賽選手是武音的華晨宇。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現在音綜找的是網紅、視頻、圖片博主,或者自帶話題熱度的前對象。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而如今的音綜之所以不好看,是因為其中摻雜了很多功利和浮躁的因子。為了流量,而放棄之前的初衷和堅持,表面上看起來,節目中的梗多了,流量多了,似乎很熱鬧,但已經很少有節目裡的歌能被普通聽眾加進歌單。


為什麼十幾年前的音樂綜藝比現在更好看?


一個只靠梗和炒作火起來的節目並不會讓觀眾有多熱愛它,而且這種批量的炒作也會敗壞路人緣。


而對於選手來說,短暫流量洪流聚合給選手帶來的熱度,終究會因為沒有實力沒有作品,而被淹沒在流量的大海中,等節目過去,觀眾除了能記住幾個梗,並不會太多的關注這些浮躁的藝人,大浪淘沙,日月更迭,新的節目會出現,新的梗又會出現,觀眾熱衷於追逐的都只是那些梗帶來的快樂而已。


歸根結底,一檔節目長命與否,最終還是要落到節目的質量上來。有了口碑自然會火爆,但如果只靠著炒作和玩梗,鼠目寸光的榨乾最後一點流量,最終也只能被流量所反噬。


(完)

文中圖片、視頻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哎呀音樂

策劃:達達

作者:阿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