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孩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小的时候就要开始培养,可是要怎么培养呢?

没有在


小孩子的规矩确实很难培养起来,就拿我家孩子举例,他六岁了,总是吃饭吃一会就去玩一会,玩具搞得满地是也不收拾,每次做作业不是找不到就是玩具找不到…我之前一直信丰教育专家说的,对孩子不能打只能耐心引导,这方法用在我家孩子身上效果是微乎其微,硬是抽了他两次他才慢慢收敛。不过自从孩子慢慢懂规矩后,平日生活就变得井然有序多了,家里所有大人的心情也变好了。孩子真的要从小把规矩立起来,对他以后的生活学习都有好处,更能提高家庭幸福感


考研小蜗牛


规矩就是规则,从小让孩子有规则意识,才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熊孩子”的行为。在制定和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方面,我们父母不妨这样进行:

1、结合孩子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规则。

01 孩子从出生到3岁前,全家生活尽量要有规律,没有特殊情况不要打破。比如在吃饭、睡觉、游戏等生活起居方面固定时间。规律的生活让孩子有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孩子建立规则最初的基础。

02 在孩子1-2岁时,结合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建立初步的规则,引导孩子自己收拾好玩具放在她自己指定的地方,或者家长给孩子准备一个地方专门摆放。

03 3岁后的孩子,父母学会“温和而坚定”制定规则界限。“温和而坚定”需要父母的态度和情绪要温和,也体现出父母持续地带着孩子遵守规则。

2、制定的规则,简单方便孩子执行。

对孩子来说,结合目前最需要改变的地方入手,一个习惯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改变一个习惯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制定要能循序渐进、在实施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3、制定的规则,需要全家人一起遵守执行,切忌大人强硬孩子做到,而自己做不到。

有一些父母,告诉孩子不要讲粗口,自己有时情绪一激动,然后就是粗话连篇;有一些父母,让孩子见到别人要有礼貌,而自己却在家里总是不尊重自己的爱人,试想,孩子肯定就会有样学样。

4、制定的规则中,给孩子一个有限的选择机会,特别是第一次执行的时候。

比如看电视,第一次没有准时关电视,先告诉她5分钟后或者看完这一集就关,这样的话,给孩子心理一个缓冲的时间,就不会在关了电视后大吵大闹。

对孩子来说,规则是他融入社会的基础,也是孩子做人、做事的起点。以上是我的回答,更多的育儿资讯,欢迎关注“康睿妈育儿”。


康睿妈读书


几乎所有人都不喜欢没有规矩的熊孩子,电视、网络等媒体也经常能看到熊孩子给父母带来的各种麻烦。正是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也使得更多的家长认识到了给孩子竖立规矩的重要性。那么该究竟培养孩子的规矩感,这其中又有什么注意事项吗?

一、为什么要给孩子建立规矩

因为懂规矩的孩子不仅是表现是“ 听话“"好调教”,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会明白秩序感重要性,同时让规矩成为保障孩子成长安全重要屏障,同时也最大程度节约了孩子成长的成本。规矩重要性正如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布森曾在《勇于管教》写道:“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如果没有栏杆,大家在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了。”

二、立规矩最大挑战是什么:

这绝对是最为现实的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可能会发现想给孩子立规矩很难。那么这其中最大阻碍又是什么呢?个人认为立规矩最大挑战就是宠溺,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父母随意摇摆,这样也就使得孩子没有敬畏之心,从小就使得孩子察言观色行事,自然孩子长大了也就没有规矩。

三、培养孩子规则意识过程中有哪些误区:

1、规矩=家长的权威:

不少的家长认为给孩子立规矩就是让孩子完全按照自己意思来,保证自己家长的权威。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就会经常见到家长命令孩子做什么事,如“你必须玩什么”,这样做会难让孩子对这些产生认同感。

2、不会适时调整:

这是影响孩子建立规矩感另一个重要误区,如"三岁让孩子八点半上床睡觉",孩子到了五六岁还依然坚持这个原则。这自然也就会引起孩子反抗情绪。家长由于疏忽大意,并没有注意到孩子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自然也会引发孩子会用违反规则的方式来告诉大人我不满意这个规则。

3、不坚持规则

这里主要是指在给孩子培养规矩感时,家长的不坚持和家庭成员意见不统一。这将会给孩子建立规矩感带来相当大的阻力。要知道让孩子建立起规矩是需一个时间培养,如果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会发现,孩子真的很让我们头疼。

四、孩子为什么不愿意遵守规矩

1、可能我们立的这个规则不合适;

2、就是我们在立规则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自主选择性;

3、就是立下的规则一旦被孩子打破,我们会觉得受不了——我都跟你说了,你为什么不听我的呢?

五、家长该如何做:

1、0~6岁孩子培养规矩感重点:

国际儿童教育界的通行规则是以下3点:

不伤害自己 

不打扰他人

不破坏环境 

2、从管教到自律

在6岁之前培养孩子建立规矩感,要逐步从管教到自律进行转变,这其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

帮助孩子表达和控制情绪

教孩子理解和在乎他人感受

给孩子强化规则的“公平性”而不是权威性

跟孩子一起“面对”错误,而不仅是“指出”错误。

把不良行为变成教会孩子自律的契机

3、双方协商建立合适的规矩

在和孩子讨论规则的时候,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规则定下来以后,我们是要说到做到的。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我们要给到孩子一些弹性的原则,并允许孩子去尝试,让孩子在多次尝试中体会遵守规则后的好处和感觉。

4、确定规矩要明确

经过和孩子双方协商后确定的规矩一定要明确,比如孩子出门前总是磨蹭,家长着急的时候通常会说:“快点!再不出门就迟到了。”这种说法对于孩子其实是无效的:第一,孩子并不知道时间到底有多紧张;第二,这只是催促,并不是“规矩”。

5、规矩不是越多越好

我认为让几岁孩童记住大量规矩是极其不现实的,因为规矩并非越多越好,规矩太多,执行起来很复杂,如果立了规矩又不能坚持,那么规矩就会成为摆设。因此家长在立规矩时要注意,要放管结合,规矩几条就够,也给孩子足够空间。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所作为,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定规矩之上的,“爱孩子”和“立规矩”从来不对立,给孩子立规矩,让他长大后能够独当一面,是我们做父母的责任。最后用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的观点来回顾整个问题,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这样我们给孩子建规矩感的初始目的也就达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