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15000次團圓,這場善意的接力整整跑過5年

2月25日,中民社會救助研究院與“頭條尋人”項目組聯合發佈《中國走失人口白皮書(2020)》。據這份白皮書中相關測算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每天約有2739人次走失,全年走失達100萬人次。

儘管人們總是願意竭盡全力去尋找和提供幫助,但在這樣龐大的走失數據面前,僅憑人與人之間零散的善意和堅持,難以讓所有離散的人們重新團圓。

也正因為如此,近些年來,國內湧現出不少公益機構、平臺和團隊,它們以不同的模式將善意的力量逐次放大,讓所有人的愛心和善意接力、傳遞起來,並嘗試讓越來越多的走失者回歸家庭。在它們當中,剛剛年滿5週歲的“頭條尋人”公益項目非常具有代表性,為我們的走失尋人事業提供了不少經驗和思路。

從2016年2月發起的首個公益尋人項目至今,5年來,“頭條尋人”藉助移動互聯網+的精準地域彈窗技術,對尋人或尋親信息進行精準的定向地域推送,依靠今日頭條用戶反饋,成功尋回走失人員超過15000位。

同時,上線至今,“頭條尋人”先後與民政部及其下屬的所有救助管理機構對接,並與公安部及各地警方、醫療機構、新聞媒體、志願者組織合作。過去5年中,“頭條尋人”收到了全國各地22萬餘條尋人線索,彈窗推送超13萬條,在今日頭條上被展示超過101.5億次——這樣的成績,也讓“頭條尋人”當之無愧的成為國內最大的公益尋人平臺之一。

儘管如此,作為“頭條尋人”的第一位員工,同時也是今天“頭條尋人”項目負責人的曾華仍然表示:“希望團隊儘早解散,因為如果那一天來了,說明這個世界不再有走失的人。”

為了15000次團圓,這場善意的接力整整跑過5年

60秒,57年,101歲……

15000個不同的走失故事,同一個團圓結局

這個世界並不缺少善意,還需要一些激發善意的方法,“頭條尋人”的團隊恰恰找到了這一方法,並且用24小時*365天的毅力,足足地堅持了5年。

5年前的2016年2月,一個實習生偶然嘗試彈窗推送了一條從網上找到的尋人啟事,那是在河北走失的一個黑龍江的老人,恰巧兩名今日頭條用戶分別見過這位老人,並且都聯繫了家屬。正是這一次嘗試,直接催生了“頭條尋人”公益項目。

利用地理位置推送技術,“頭條尋人”不斷幫助日常走失的人成功回家,其中幫助最多的是民政系統全國救助管理站救助的疑似走失、被拐、被騙人員,以及向公安部門報警的失蹤人員。

在這一過程中,“頭條尋人”也不斷創造著公益尋人的各種紀錄:就職於北京某酒店的保安隊長楊先生,在“頭條尋人”發送尋人彈窗消息後,在不到1分鐘的時間內找到了朝陽區15歲走失女孩;在“頭條尋人”、救助站和熱心網友的愛心接力下,流浪57年的揭西縣七旬老人,成功找到親人;101歲的老太太,在“頭條尋人”彈窗後不到1小時,便被好心人找到……

而在這些日常緊急走失尋人之外,“頭條尋人”也將公益項目的邊界逐步夯實、擴大,陸續發起“兩岸尋親”、“無名患者尋親”、“尋找烈士後人”等多元化公益尋人項目。

2017年12月28日,“兩岸尋親”項目啟動,“頭條尋人”希望幫助分隔兩岸的家庭團圓。截至2021年1月20日,“頭條尋人”共發佈推送1020例兩岸尋親信息,成功幫助310個兩岸家庭團圓,包括37名在世老兵,以及273名老兵後人。這其中,年紀最大的老兵100歲;跟家鄉親人失聯時間最長的有85年;最快的一個案例,“頭條尋人”僅用了15分鐘,就幫助兩岸家庭尋親成功。

2018年2月6日,“頭條尋人”聯合《生命時報》共同啟動“無名患者尋親”項目,幫助各家醫院收治的突發意外和疾病的無名患者尋找家人。2020年4月29日,“無名患者尋親”項目已經發布1839條患者尋親信息,成功幫助377位患者找到家屬,成功率20.5%。

2018年7月29日,“頭條尋人”發起“尋找烈士後人”項目,藉助今日頭條的平臺、技術和用戶基礎,為烈士尋找失散親人,幫助英烈魂歸故里。截至2020年12月2日,“尋找烈士後人”項目與國內139家政府部門及烈士陵園、紀念館進行合作,發佈11747例烈士尋親案例,併成功找到其中1037位烈士的親屬。

2019年1月17日,“頭條尋人”聯合中移物聯網共同發起“找到你”項目,為阿爾茨海默病老人免費發放“找TA”防走失定位器。截至2020年11月25日,“找到你”項目組發放的防走失手環已經覆蓋1619個家庭,避免了143人、418次高危走失。

2020年5月,“頭條尋人”又先後發起“尋找老戰友”、“華人尋根”等公益尋人項目,幫助老兵尋找失散戰友,幫助海外華人尋找親人……

正因為在公益尋人之路上堅持不懈的努力,“頭條尋人”不斷傳遞善意、匯聚善意、激發善意,在頭條用戶和全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之下,最終讓15000個不同的走失故事,獲得了同一個團圓的結局。

為了15000次團圓,這場善意的接力整整跑過5年

這個世界並不缺少善意,也需要更多“尋人”提示

事實上,這個世界不缺少善意。

如果我們以“頭條尋人”5年來13萬條彈窗推送和101.5億次今日頭條平臺展示的兩項成本計算,15000個成功尋人案例,意味著“頭條尋人”過去5年平均每彈窗8.66次,才能完成一次成功尋人,成功率不足12%;同時,每一次成功尋人的背後,意味著今日頭條平臺上至少要完成相關展示67.33萬次——如此高昂的公益尋人成本,如果沒有平臺自身影響力和科技實力加持,或許就難以承擔這樣的使命。

從2006年項目啟動時的兩個人,到目前為止的30多人,“頭條尋人”團隊規模雖有擴大,但總體人力成本控制得當,成功尋得一個走失者的成本甚至降到項目成立早期的25%左右。而這種不斷降低成本的嘗試,有力的推動公益尋人事業更好地持續發展下去。

與此同時,“頭條尋人”也在嘗試引入更多科技手段,以此提高公益尋人成功率,並逐漸降低成本。這些技術手段未必是最高深精妙的“黑科技”,但重點是它們被“頭條尋人”運用到最基礎的尋人實踐之中,並且毫無間斷的持續了5年之久。

在公益尋人過程中,“頭條尋人”經常使用的彈窗提示,原理其實就是預估一個走失者一小時內步行半徑所能達到的距離,如果保守估計該半徑不超過5公里,然後頭條通過技術手段,以走失地為圓心,以5公里為半徑畫圓,向所有出現在這個圓形區域內的用戶推送彈窗。走失的時間越長,這個同心圓就會越大。完成這一彈窗提示推送過程,從核實到劃定區域,再到信息推出,“頭條尋人”最快只需要幾分鐘。

此外,2018年9月,“頭條尋人”還上線了抖音尋人,依託技術可以將圖文版的尋人、尋親信息機器轉化為抖音尋人視頻,推送到規模龐大的抖音用戶面前。2018年11月,“頭條尋人”又上線“識臉尋人”,用戶只要上傳照片,選定最終想進行面部識別的一個人臉,人臉圖像在系統進行比對後返回最像的多個照片結果,幫助用戶快速匹配尋人信息。

每一位今日頭條上的活躍用戶,都有可能參與到尋人的公益活動中,這大大降低公眾尋人的成本,同時也使尋人的成功率大大增加。

5年如一日的堅持

這場善意和愛心的傳遞從未間斷

正如我們所說的那樣,“頭條尋人”並不是一個萬能的工具,但其龐大的用戶基數決定了“頭條尋人”可以追求更大規模的公益。正因為如此,“頭條尋人5年如一日,堅持讓善意和愛心在人與人之間傳遞,並最終讓更多失散變為團圓。

據北京字節跳動副總裁李濤透露,藉著“頭條尋人”5週年的節點,字節跳動正式發起“dou來尋人”計劃,希望依託字節跳動旗下的抖音、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等多個平臺,在更大的場景,用更好的技術,發動更多的公益機構、志願團體、媒體人和愛心人士,加入尋人尋親行列,用微頭條、短視頻、直播等多種形式,幫助走失者回家。

“頭條尋人將拿出更多資源,包括官方運營培訓、千萬級流量等,邀請有志於尋人公益的機構和創作者參與,和我們一起成長。” 李濤說。

為了15000次團圓,這場善意的接力整整跑過5年

北京字節跳動副總裁李濤

同時,在五週年之際,“頭條尋人”依託北京字節跳動公益基金會成立“扶危濟困專項基金”,用於資助被“頭條尋人”找回但家庭貧困、身體殘疾或者罹患重大疾病的走失者。據介紹,該專項基金投入初始資金2000萬元,將根據困難程度,一次性向提出申請的走失者資助1萬元或5萬元。

在很多人看來,15000次的尋人成功案例,其實就是15000個奇蹟,而奇蹟的背後就是善意和愛心的不斷傳遞,就是一刻也不放棄的堅持。這就像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說的那樣,“頭條尋人”對公益項目的理念是看重實質結果、持之以恆,“做公益需要大量耐心,需要長期堅持做一件正確的事。”

文/劉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