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改劇”不能忽視原著粉的需求-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耽改劇”是中國近幾年產生的一種特殊劇種,隨著二次元創作的興盛而進入人們視野。伴隨著資本和市場的進入,此類型IP的開發成為當下各大影視公司關注的“香餑餑”,並從2014年開始發展出一套愈加完善的改編模式,受眾面也逐漸擴大。近期播出的由於正監製的《鬢邊不是海棠紅》(以下簡稱《鬢邊》)就是這一轉變完成的鮮明標誌。

  傳統文化元素的添加和精緻驚豔的服化道設計,給《鬢邊》注入了更生動的靈氣,使其呈現出與其他“耽改劇”截然不同的面貌,在同類型影視劇脈絡中打下了一個十分不同的標記。毫無疑問,《鬢邊》的主流化改編是成功的,但對於原著粉絲群體需求的忽視,讓它失去了應有的影響力和熱度。

  演員在線的演技、幾乎無雷點的劇情以及質量上乘的服化道雖然讓《鬢邊》無懈可擊,但對於“耽改劇”而言,做好亞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的平衡、處理好二者之間可能存在的矛盾衝突更為關鍵。因此,《鬢邊》所產生的影響和熱度遠遠低於2018年的《鎮魂》與2019年的《陳情令》。《鎮魂》和《陳情令》的走紅,很大程度上有著十分相似的創作模式:第一,原著本身都具有大量粉絲基數;第二,在選角上恰到好處——主演們的顏值是“耽改劇”成功的最基本因素;第三,尊重原著,對原作的故事、感情和情節做充分還原。

  《鎮魂》的改編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它繼《上癮》後開啟了一個新模式,即俊美雙男主之間互動關係的轉變。《鎮魂》中最為人稱道的便是主演們精彩且恰到好處的表演與互動,準確地傳達出了原著中的感情線索,從而讓其粉絲群體——“鎮魂女孩”們得到了滿足,伴隨著cp等熱點的討論和宣傳漸漸形成“出圈”的氣勢。

  在這裡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耽改劇”的主要受眾是原著粉和相關飯圈粉絲。她們本身就是一個十分龐大的消費群體,更是當下中國二次元文化最主要的創作和使用者。如果一部“耽改劇”未能滿足這一群體的期望,往往難以獲得巨大的關注和影響。

  也正因此,投之所好的《鎮魂》和《陳情令》才能夠取得成功。尤其是《陳情令》的改編,使其成為2019年的最大爆款。《陳情令》在《鎮魂》所開啟的模式上加以完善,完美適配原著粉需求——只要能被原著粉所接受,就不必擔心收視率的問題。《陳情令》能夠進入主流視野,除了資本和市場的強大推力,還要歸功於“自來水”原著粉通過打榜等飯圈方式為流量所作出的貢獻。

  相比於原著粉們在《鎮魂》和《陳情令》的努力,這一群體的力量在當下正在上映的《鬢邊》中卻十分有限。因為《鬢邊》的改編痕跡太重,在一定程度上折損了原著粉們的好感;此外,兩位男主的“主流形象”過於突出、cp感太弱,從而削弱了粉絲們宣傳的熱情。《鬢邊》在主流觀眾那裡獲得的關注無法轉換成網絡中的流量,這使其難以引發如《鎮魂》和《陳情令》般的現象級討論,也就無法產生其前輩的影響力。

  在“耽改劇”中,感情線的處理要保持好平衡,角色的增減將會導致改編的失衡。近期收視平平的《成化十四年》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探案故事線被放大,主人公之間的互動線被削弱,甚至添加了原著中不存在的女主。在這一點上,《陳情令》就處理得很好:創作團隊也曾試圖添加男女感情線,但因遭到原著粉的抵制,保持了原著感情線,平息了粉絲們的不滿,最終播出後取得了巨大成功。

  而這便是“耽改劇”的有趣之處,作為主流與亞文化交匯處的衍生物,它往往會受到更多因素的影響,而如何保持平衡且改編得恰到好處,才是其成功的關鍵。一旦創作者忽略本源,對其進行徹底再造,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消費群體。不要忘了,原耽圈這一看似小眾的群體在網絡世界中卻往往是主流,一味地忽視、輕蔑或排斥他們的需求、審美最終會導致創作上的失敗。“耽改劇”在獲得主流文化認同的同時,不要忽略了原著粉絲群體的需求——刻意的主流化只會讓作品變得“四不像”,最終導致兩邊都不買賬。

  (作者系同濟大學哲學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