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癌症中的演讲:《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01 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伴随着入冬的阴郁,这2个月也听到不少压抑的消息:10月,原f(x)组合成员雪莉在家自杀身亡;1个多月后,雪莉的好友原kara组合成员具荷拉也步其后尘。不论是网暴还是抑郁,她们做出这种决定的原因,最终可以归结成一句话:人间无法带给她们幸福感。

正是20多岁的年纪,拥有天生丽质的容颜身材,普通人一辈子都奋斗不到的财富,一举一动就能掀起网络热潮……在旁人看来她们是令人艳羡的女神,而在她们自己心中这样的人生却不值一提。


哈佛教授癌症中的演讲:《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为何不同的人,衡量人生的标准如此悬殊呢?而作为普通人,你又是如何衡量自己的人生呢?今天推荐这本书《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希望给忙碌的你一点提醒。

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是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这本书的起因源于一场演讲。2010年,哈佛大学邀请克里斯坦森为毕业班学生做演讲,这位教授当时确诊淋巴癌,正在进行痛苦的化疗。在生命至暗时刻,他回顾自己前半生工作生活的经历,分享了人生感悟。

克里斯坦森和他的大学同学每5年聚会一次。随着时间推移,他发现,很多优秀的同学虽然一开始在事业财富上获得成功,却并过得越来越不幸福,有的甚至走向了犯罪。于是他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究竟该如何衡量自己的人生?才能让人生持续拥有幸福感。

进一步,他将这个宽泛的命题拆解成三个小问题:

1)你该如何定义事业的成功

2)你和家人朋友的关系能带来幸福感吗?

3)你是否有坚守的价值观,得以远离致命的错误

哈佛教授癌症中的演讲:《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大部分人可能没空思考这个问题:两点一线996的职场生活,身体疲惫却难以停下来,赚的钱大部分拿去还房贷,随时担心被公司炒鱿鱼,回到家还要面对琐碎的家事……我们一直被外力裹挟着,却很少面对内心情绪,而当它到达某一限度爆发时,身心已经难以承受。

那么不妨跟随这本书,花些时间审视并调整自己的生活吧。

02 事业的成功

如果按8小时计算,工作至少占了我们人生的1/3时间,但有多少人每天起床时睁开眼,想到要迎来工作会充满幸福感?在刚毕业时我们可是心怀憧憬,斗志满满,为何干着干着就不再满意了呢?

我们首先来看看工作满意的原因。克莱顿教授将其分为2大类:基础因素和动力因素。

基础因素包括:薪水,安全保障,社会保障,工作条件等。如果基础因素达不到个人预期,我们会感到不满。然而光有这些,我们最多只是不讨厌罢了,还不足以爱上工作。这就好比“不讨厌一个人”和“喜欢一个人”完全是两码事。

当基础因素达到一定标准后,再增加其中之一已经很难激发动力了。能够让职业满意度进一步持续提升的则是“动力因素”,包括:获得认可,成长感,责任感,成就感等。

每个人衡量的标准不同,但大部分人选择工作的初衷都是前者,但如果这份工作缺乏“动力因素”,久而久之,都会想要逃离。因此,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应该是“基础因素”和“动力因素”的适度平衡。


哈佛教授癌症中的演讲:《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比如雪莉和具荷拉,作为南韩顶尖的偶像,这份职业带给他们基础因素上的满足,但是在“动力因素”方面,可以说是毫无收获。

虽然有着极强的网络影响力,却大部分都是负面消息,曾经将她们捧上天的粉丝,要么年龄渐长不再关注,要么被新生艺人吸引了目光,剩下一部分脱粉反踩。而这份职业又很难像普通人一样,可以选择辞职不干,曝光度越少,意味着职业生涯濒临危机,可以说是进退两难。

工作的时间几乎超过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如果单纯为了高薪,却做着一份你无法获取意义的工作,这样的工作算不上成功。

哈佛教授癌症中的演讲:《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正如史蒂夫.乔布斯说:唯一让人有工作满足感的方法就是从事你认为伟大的工作。但很遗憾,大部分人小时候怀揣着各种职业梦想,长大后都接受了“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不现实”这一观点。但其实是大家停在现有状态,放弃了寻找,因为寻找需要付出一定代价。

这里鼓励的寻找,并不是指抛弃一切,从头再来。而是在既有职业路线的基础上,不局限于现状,尝试新机遇。而在每次尝试中,也需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意外战略”,提前分配好资源,比如时间,精力,成本等。

03,和家人朋友的关系

事业通常被看做衡量成功的一种方式,被晋升被加薪也很容易获得短期成就感,因此很多人会情不自禁地把大部分时间,精力投资到事业上。在这种短期成就感的牵引下,很多人为公司付出了青春,最终换来的却大多是抛弃,如果你沉浸其中,一旦得不到就会很痛苦。

但生活中除了事业外还有很多东西,重要却又容易忽视就是和家人朋友的关系。这些关系在短时间可能看不到明显回报,却是对未来的巨大投资,也是我们在低谷时汲取力量的源泉。

哈佛教授癌症中的演讲:《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克莱顿教授指出,很多人会存在这样一种错误认知:生活的投资可以排序,比如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还小,我可以把精力投资在工作上,等孩子大一点我再转移精力。然而现实却是,到那个时候,孩子已经不愿意和你交流。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后2年内听到的单词量和他们长大后的词汇表达,阅读理解等表现有很大关系。如果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多交流,孩子只是在一旁听,大脑里相关的神经也会得到极大锻炼,形成更多有效链接,长大后的思维模式会变得更好,理解问题也更容易更快速。

现代人很多身陷抑郁中,部分原因也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比如雪莉和具荷拉这两个女孩,因为父母离婚的缘故,她们都是和上一辈老人比较亲,极度渴望亲密的人际关系。

哈佛教授癌症中的演讲:《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雪莉小学就进入公司成为练习生,和父母很少见面;具荷拉在节目中看到同队成员父母来看望,流着眼泪说自己很羡慕。

雪莉15岁出道,具荷拉17岁出道,这都是普通孩子高中的年纪。那个时候她们就以公司打造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奔走在各式各样的打歌现场和综艺节目。虽然辛苦,但因为成员们一同宿舍生活,还可以互相安慰鼓励;但随着各自发展不同,大家最终会走向不同的道路。

本就缺少家人的关怀,加上队友朋友们各有各的忙碌,难以顾及。在大众眼中是光鲜耀眼的明星,但回到家中,不过是渴望关爱的少女,而在遭遇了恋情不顺后,对未来能否得到爱也失去了信心,这也是她们做出诀别选择的部分原因吧。

哈佛教授癌症中的演讲:《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04,你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即使我们把人生规划的很完美,仍旧会遇到某些难以预测的意外,有些错误甚至可能影响一生。面对不确定时,克莱顿教授给到的最后一条建议是:明确自己希望成为怎样的人,并且无一例外的坚持。

说来很简单,但现实中不少人会因为“仅此一次”的破例,让本一帆风顺的人生就此转向:因为贪污而锒铛入狱的政府高官;因为滥用药物而葬送职业生涯的顶尖运动员;因为论文抄袭造假而失去观众缘的演员......

这些人最初大多是正直努力的,否则也很难走到现有位置。然而因为某些甜头,他们忘记初心,做了错误的选择。

克莱顿教授用“边际成本”理论总结这种思维陷阱:某个小选择看起来成本很低,但却可能越滚越大,直到最终巨大的代价压垮你的人生。这种经济学中提倡的“边际成本”思维方式,却蒙蔽了双眼,让我们看不到错误行为最终要付出的真实成本。

那么如何做到避免后悔呢?克莱顿教授的建议是做每个选择时都想想自己初心的原则,并且永远都不要破例,因为如果破例一次,未来就会不断地破例。


哈佛教授癌症中的演讲:《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就好像家暴这件事,只有0次和N次。当蒋劲夫第一次曝出家暴时,他的明星朋友们难以置信:那个明媚的少年可能只是一时走错了路吧?但第二次家暴曝出时,只剩下沉重的感慨了。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暴力——一种微观社会学理论》一书提出这样的观点:人是社会生物,相比于暴力更倾向于合作,任何一种暴力的产生都需要先克服“冲突性紧张/恐惧”,家暴也是如此。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家暴对等为人品差,就拿蒋劲夫而言,在朋友们印象中他是个好男孩,那为何在面对亲密恋人时,就变成了暴力者呢?


哈佛教授癌症中的演讲:《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按照柯林斯的理论,暴力背后其实隐藏了更深层次人际互动的模式。恋人在长期互动中,形成了让暴力发生的情境,而互动关系也决定了两人在家暴中不对等的身份和地位。

一旦某次强势的一方突破理智动用了暴力,而弱势的一方忍受了这种行为,暴力就成为了快速解决两人感情矛盾的方式。渐渐地,施暴者掌握了施暴节奏,而被害者也不断让步,直到暴力强度升级,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网红宇芽一年内被家暴5次,具荷拉甚至被打到出血。这些本身已经很优秀的女孩,如果能在第一次遭受暴力时就守住底线,坚决离开或者努力维权,也许事情就不会发展到身心受重创的地步。

05 做选择前思考这三个问题

面对漫漫人生路,我们总在纠结:接受哪些信息,采纳哪些建议,跟随哪些人。没人希望,工作十年才意识到自己究竟擅长什么,多次感情受伤才学会找一个好配偶,等孩子长大了才学会做个好父母……而我们的人生正是由这一系列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环环相连组合而成的。

关于如何做选择,《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些启发:想想什么是对你有意义的职业,想想你和家人朋友的关系,想想你的初心和价值观。这样思考后,10年后,甚至更多年之后,回头看时会少些遗憾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