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滅亡原因的極簡分析

以長期來看,從共和時期的格拉古兄弟改革開始,羅馬帝國滅亡的隱患就已經形成。


當時由於連年戰爭和貧富分化,羅馬的公民制基本崩潰。羅馬的兩大基石——公民和貴族已經無法繼續合作,而且公民和貴族也失去了為國盡忠職守的寶貴精神。格拉古兄弟的民粹主義改革不僅沒解決這些問題,反而使之更加激化,成為以後羅馬一些變化的誘因。


羅馬帝國滅亡原因的極簡分析

提比略·格拉古(前168年-前133年)和蓋約·格拉古(前154年-前121年)兩兄弟,他們是前2世紀羅馬共和國著名的政治家,平民派領袖。他們分別當選前133年及前123年、前122年的保民官,並各自在任期內領導了一場改革——格拉古兄弟改革。由於改革觸犯了保守勢力,而先後在保民官任上被殺。



隨後,為了解決兵源等問題,馬略進行了軍事改革,將徵兵改為募兵,但當時的羅馬又沒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管理募兵的制度,結果導致募兵與將領的關係越來越緊密,逐漸成為將領的私兵。這導致了軍閥的崛起,和以後羅馬帝國的形成。
再後,戴克裡先等羅馬皇帝為了擴充軍隊,又開始招募日耳曼人等蠻族加入軍隊,導致軍隊的戰鬥力和忠誠度都出現嚴重問題(注意:是問題,不是下降)。
此後,羅馬帝國和羅馬皇帝再也不能用職責、義務、愛國為民的信仰來約束軍隊,而只能靠不停地賞賜和優待,來維持軍隊的戰鬥力和忠誠。而這又反過來加重了羅馬帝國和羅馬皇帝對軍隊的倚重。(好的資源都用在軍隊身上了,當然要倚重)


可以說,在羅馬帝國的大部分時間裡,皇帝都是出身于軍閥(或者說是“軍頭”),帝國的各項政策也都向軍隊傾斜,一些政策甚至就是完全以服務軍隊為目的。羅馬皇帝施行統治也是依靠軍隊,而不是官僚系統,事實上,羅馬帝國從未能建立起一套像中國那樣有效的官僚系統。
在這樣的統治模式下,羅馬帝國獲得了強大的戰力,即便是在帝國末期,羅馬都是軍事強國,但羅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第一,軍人干政,政局混亂。
譁變、反叛、逼宮、弒君,廢立君主,這些事情在羅馬是家常便飯;
第二,不停擴張,惡性循環。
依靠軍隊,沒有有效的官僚系統,再加上奴隸制和落後的生產方式,羅馬始終不能像中國那樣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帝國,所以要依靠不斷地擴張來滿足奴隸主和軍人的需要。
由於戰力強大,羅馬的擴張政策在開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這只是表面現象,實際上不斷擴張是個惡性循環:即
奴隸主和軍人的需要 → 擴張 → 奴隸、土地、戰利品 → 奴隸主和軍人的需要得到滿足 → 沒有動力改變生產方式和統治方式 → 奴隸主和軍人的需要繼續增長 → 再次擴張。

可是, 擴張終究有個限度,一旦當羅馬達到擴張極限,國內的各種矛盾就會大爆發;
三,羅馬精神的徹底消亡,與基督教的引入。
吃苦耐勞、盡忠職守、克己奉公……這些曾經都是羅馬人的優秀品質,但在羅馬帝國建立後,都不斷地消亡。
特別是很多羅馬皇帝是以軍隊政變上臺,得國就不正,所以只能靠賄賂軍隊和權貴才能維持統治。這更加加速了社會道德的敗壞。
中後期的羅馬皇帝也曾試圖引入基督教來改變社會風氣,但又沒有足夠的統治力控制教權的擴張和彌合基督教內的各種分歧,結果反而導致帝國內思想上的分裂,進而引發後來的東西對抗。
四,軍隊蠻族化,禍生肘腋。
不斷擴張需要大量軍隊,但羅馬的人太少,又都不願意當兵(把大拉丁地區的人都算上,羅馬人也還是太少)。所以,羅馬帝國只得大量招募蠻族入伍,到後期,羅馬軍隊幾乎完全蠻族化了。這使得羅馬人對軍隊,以及皇帝都產生了信任危機。
由於存在這些問題,羅馬帝國變得越來越虛弱,分崩離析是遲早之事,與此同時,羅馬又趕上了北歐蠻族大量南下(民族大遷徙),匈人入侵等重大事件,滅亡也就順理成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