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礼议之争

大礼议之争并非只是为了一个名义上的争论,实质是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权力之争。“大礼议”的论争不仅是当时旧阁集团与新进士大夫的冲突,更是新皇权与旧阁权之间的冲突,体现了正统程朱道学(理学)与新兴王阳明心学的冲突和较量,

天理与人情之争

事件起因

明武宗朱厚照可以说是荒唐了一辈子,喜欢游玩的朱厚照有一次在经过清江浦时玩水作乐,不小心掉进了水里。虽然,很快救起来了,但是受此惊吓,不久就重病去世了,时年31岁。

朱厚照去世了,但是问题就来了。他并没有给江山留下合法的继承人,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好在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经过各种考虑,选定了兴献王朱厚熜外藩入继大统,以此来维系皇朝的血脉。

良好的教养

兴献王朱厚熄这时年仅十五岁,他的父亲前任兴献王朱祐杬是宪宗皇帝的三子,孝宗皇帝的弟弟,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

朱祐杬在世的时候,非常喜欢这个儿子,亲自教他读书,做什么事都把他带在身边,父子两人的关系非常亲密。朱祐杬很重视对儿子礼仪的培养,小小年纪的朱厚熄就已经着手参加王府中的管理工作了。父亲去北京朝见皇帝时也总是带他一起上朝,让他学习宫廷礼仪。父亲死后,刚刚十二岁的他就继承了王位,但他精明强干,把王府中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这种良好的教养在他刚当上皇帝的几年中也给了他极大的帮助。

大礼议之争

当朱厚熜满心欢喜地登上帝位后,才发现自己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朱厚熜要称孝宗为父亲,称仍在世的孝宗张皇后为母亲。反而称自己的亲生父母为“皇叔父”、“皇叔母”,对于这种安排,已经继位为世宗皇帝的朱厚熜非常不满意,由此展开了他和朝臣之间长达几年的“大礼议”之争,并且让这种纷争延续了他的整个统治时期。世宗在自己的封地接到圣旨时,其实已经举行了仪式,继位为皇帝。

可是当他随着前去迎接他的使臣来到北京时,在城外才知道自己将被作为太子迎入京城,他开始很不满,坚持不肯入城。他和大臣们以及张太后争论了好久,最终才答应入城。在城里重新举行了继位典礼后,他又被告知将称自己的父亲为“皇叔父”,他表示坚决反对。继位后的第五天,他就下令让群臣们廷议,给他的父亲一个合理的称号。他的母亲蒋氏在被迎入京的途中听到此事,对陪同的官员大发脾气说:“你们受职为官,父母都得到了封诰,我儿子当了皇帝,却成了别人的儿子,我还到京城做什么?”不肯再向前走了。

浅析大礼议之争

朱厚熄听后,哭着去禀告张太后说:“我要退位,您另选别人做皇帝好了,我要同母亲一起回安陆去,仍旧做兴献王。”皇位继承仪式都已经举行了,又怎么能容他这样儿戏的说不做就不做了呢?于是张太后和大臣们一再地妥协退让,但是等到蒋氏到了北京城外,这种矛盾变得更加激烈了。

这时,张太后和大臣们已经无奈地尊皇帝的生父为兴献帝,生母为兴献皇后,但是心中却仍不情愿,仅以王妃之礼而不是应有的皇后之礼迎蒋氏入京。蒋氏大怒,说什么也不肯再前进一步了。世宗知道了自然又是一顿大吵大闹。

最后妥协的仍是张太后和大臣这一方,蒋氏最终从皇城中门入,拜见太后,才算作罢。本来世宗对杨廷和辅助自己登上皇位还是很感激的,但是经过一连串的纷争,他才开始意识到,他只是杨廷和借以治理国家的一个傀儡,杨廷和其实根本瞧不起他这个外藩皇帝,只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皇帝去实行而已。世宗在“礼仪之争”中明白了这一点,他开始疏远杨廷和。最后,在皇帝和大臣无休无止的争吵之中,杨廷和被迫辞去了官职,告老还乡了。

帝王权威

杨廷和辞职后,“大礼议”之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一派以新任礼部尚书汪俊、大学士毛纪为代表,坚持恪守札法,维护皇室血统的一脉相承。另一派以张璁和桂萼为代表,打破传统礼仪,维护朱厚熄。

这时,朱厚熄决意抛开内阁,一意孤行,非要按他的旨意行事不可。他强令礼部追尊其父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尊兴献皇后为“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并令礼部在奉先殿侧另建一室,以此来安放皇考神主。

汪俊、蒋冕不肯从命,愤然辞职。朱厚熄还采纳了张璁、桂萼的意见,传谕内阁除去父母尊号中“本生”二字,遭到众多大臣拒绝,疏奏留中不下。

两派争斗水火不容。大臣每次上奏折,把他们商改的结果报告给皇帝,皇帝都觉得很不满意,每一次都予以驳回。可是支持皇帝想法的奏折得到了皇帝的批准,又被内阁驳回。于是双方陷入僵持状态。

有一天早朝后,许多官吏跪在门外,高呼孝宗皇帝。面对如此众多的反对者,朱厚熄毫不动摇,他下令锦衣卫抓捕为首的人。群臣大放悲声,嚎哭不止。朱厚熄又派人抓了一百三十四人。

浅析大礼议之争

两天后,朱厚熄又下令,将为首者发配边地,四品以上者夺俸,五品以下者杖之,结果十六人死于杖下。与此同时,兴献王朱祐杬的神主被迎奉入京,供奉在新建的观得殿里,尊号曰“皇考恭穆献皇帝”。朱厚熄终于在“大礼议”之争中取胜。

自此以后,他以群臣在“大礼议”之争中的态度划线。张璁被授予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桂萼被授予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主内阁,执掌大权;对反对派官员则进行排挤报复,动辄下狱廷杖,弄得朝风日下,邪气上升。朱厚熄不以为祸,反而洋洋自得,更加独断专行。

大礼议之争的影响

大礼议之争并不是简单的礼仪之争,而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即新旧政治势力的较量。大礼议拉开了明代改革的序幕,杨廷和集团的彻底垮台和张璁等“大礼新贵”的崛起使清除弊政成为可能,嘉靖政治也因此进入全方位的变革创新时代,但也因此谄媚之风开始盛行

这场争论也引起了对语言学和文句分析的兴趣,这开了晚明和清代严密的、批判的学问的先河,因为争论在很多方面集中在礼仪用语和古代礼仪的含义以及经典文献所记述的传统上。

最后,这场争论的解决标志了专制皇权的复兴。从此以后,皇帝更加不顾大臣的意思而为所欲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