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命诸葛亮入蜀而不是让廖立替代,是否是重大失策?

刘备命诸葛亮入蜀而不是让廖立替代,是否是重大失策?

***为啥不是我呢?***

廖立也算是汉末三国时期蜀汉非常重要的人物,由于其自身性格的原因,罗贯中出于小说效果的需要,无法在演义中给他安排更多出场的机会,因此,廖立并不为许多读者熟知。

对于喜欢三国的友友,反而更应该了解一下廖立的故事,这对于了解整个蜀汉集团的状况,很有帮助。

蜀汉廖立既有名也有才,无论刘备,还是诸葛亮,对于廖立的才能还是比较认可的,但都没有重用他。因而,在廖立一生中,也就没有高光时刻。

究其原因,除了廖立本人恃才孤傲,喜欢针砭时政、重臣以外,更主要是与刘备、诸葛亮的军事战略相左。也就是说,廖立不仅情商不高,而且与主政者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基于这些原因,廖立不可能得到重用,更不会替代庞统辅佐刘备。

在豹眼看来,也或许是刘备犯下了一个大错,没有充分认识到廖立的价值,而且在用人问题上存在不足。

01

《三国志》有廖立的传记,但从中看出,他无法与诸葛亮、庞统相提并论。

陈寿做传记遵循着一般史书的规则,从人物传记的顺序及所占用的篇幅,可以看出,每个传记人物在陈寿心中的份量。

《诸葛亮传》在前,仅次于先后主及二主妃子传,之后是庞统法正传,廖立不仅是与刘彭廖李刘魏杨等人合传,而且比较靠后。但能与刘封、李严、魏延、杨仪等人相提并论,也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风云人物。

作为传记人物,不仅仅是看名声,更主要的是看成就。廖立没有突出的作为,也就不可能在陈寿的笔下有太多的记述。

公平而论,刘备还是给与了廖立足够的机会,但廖立并没有抓住。

不管多么有能力,必须要在老板统一的格局下开展工作。如果自以为很高明而另搞一套,必定不会有好果子吃,不管你那套是否正确。

据《三国志·廖立传》记载:

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先主领荆州牧,辟为从事,年未三十,擢为长沙太守。

廖立是武陵临沅人,在刘备自领荆州牧后,征辟为从事。之后,年纪不满三十岁,就被提拔为长沙太守。

这个年龄担任太守一职,在当时也算不得非常突出,但能作为太守一级的地方大员,还是说明其能力的。相同时期,关羽出任襄阳太守、张飞出任宜都太守、赵云出任桂阳太守,廖立能够与关羽、张飞、赵云同时期出任太守,可见刘备对他的器重。

长沙郡是荆州南三郡之首,其重要性要在赵云的桂阳太守之上。

应该说廖立的开局不错,他理该有更大的发挥才是,但一把好牌被他打得稀巴烂。

这与廖立的个性及与刘备、诸葛亮的军事战略相左有关。

刘备命诸葛亮入蜀而不是让廖立替代,是否是重大失策?

02

主动放弃长沙防守,自此失去了刘备的信任。

建安二十年,权遣吕蒙奄袭南三郡,立脱身走,自归先主。先主素识待之,不深责也,以为巴郡太守。

建安十八年(213年),刘备命诸葛亮、张飞、赵云入蜀,廖立继续镇守长沙。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派遣吕蒙袭击荆州南三郡,廖立不战而逃,跑回刘备身边。刘备一向赏识他的才能,没有深加责备,仍然任命其为巴郡太守。

这种事,刘备嘴上不说,那是人家刘备会做人,但心里肯定不爽。委任你出镇地方,作为一郡之首脑,好吃好喝地伺候着,敌人一来你就脚底抹油,这哪行哦?

一般情况下,这是杀无赦的。但刘备刚刚得到益州,一方面需要人才,另方面也需要笼络人心。虽然弃掉了长沙,好在千里迢迢又回来了,没有投靠孙权。相比当时的零陵、桂阳太守投降,廖立还是好一点的。

如果刘备对其处罚,就会对其他驻守的将领、官员释放一个信号,丢掉城池是没有好果子吃的。如此一来,一旦抵抗不了敌人的进攻,就会选择投降。

刘备不杀廖立,而且任命其巴郡太守,更多是枭雄的权谋,而并非对其多么信任与器重。

经此一阵,刘备咋会再倚重廖立呢?

当然,这事发生在庞统已死、刘备取得益州之后。

当时,刘备决定征调诸葛亮等人入蜀,而把廖立留在了长沙。诸葛亮、张飞、赵云入蜀非常关键,但协助关羽镇守荆州也是相当重要的任务。既然廖立是个大才,那就驻守荆州,担当此大任吧。

刘备之所以如此安排,一方面廖立不可能取代诸葛亮,另方面刘备并不想放弃荆州,留下廖立也算是重用。但廖立并没有吃透领导的战略意图,反而是依据自己的设想另行一套。

逃归刘备之后,廖立被任命为巴郡太守,这是后来张飞干过的活。此时,刘备还是非常器重他的。

但廖立又把巴郡给搞丢了,丢掉长沙,可以认为是战略放弃。但丢掉巴郡性质不同,不是态度问题,也是能力问题,但廖立却不这么想。

廖立为了给自己弃守长沙是否找了个借口,不得而知。但从诸葛亮主政时期,廖立的一些言论,可以窥知一二。

刘备命诸葛亮入蜀而不是让廖立替代,是否是重大失策?

03

诸葛亮主政,廖立的个性及军事战略暴露无遗,彻底失去了在蜀汉立足的基础。

据《刘彭廖李刘魏杨传》记载:

立本意,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下,常怀怏怏。

廖立自以为本事不小,按照他的本意,应该给诸葛亮做个副手才是。但刘备、诸葛亮却安排他做闲职,还在李严等人之下。为此,廖立经常表现出不满的情绪,一副怏怏不得志的样子。

刘备病逝后,诸葛亮为丞相。丞相掾李卲、蒋琬到来,得知诸葛亮要远征南中平定叛乱,廖立就与他们说:

昔先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更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邰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

廖立认为刘备得到益州之后,不趁机夺取汉中,却跑回荆州跟吴人争夺荆州南三郡,这说得是湘水划界。最终也没有保住,还是把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三郡白白给了孙权,来回折腾,劳民伤财,徒令军士奔波,无益而还。

退回益州后,汉中丢失,使得夏侯渊、张郃深入巴郡,全州几乎丧失。

后来得到了汉中,却让关羽战死,全军覆没,又丢失了上庸,白白的丢掉了大片土地。

廖立不去检讨自己的过错,总在指责刘备战略的失误。

从廖立自己的嘴里说出,起码说明了几个意思。

第一,廖立的核心意思是,不应该援救荆州,直接放弃最好。

这就是他主动弃守长沙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他为弃守长沙做借口,另方面说明了他与刘备、诸葛亮战略意图相左。

第二,庞统、法正都曾经主张放弃荆州,全力开拓西凉、雍州,经营关中。廖立与他们的看法相同,但与他们最终的结局相差很大,这不能不说是廖立自己的原因。

第三,都把刘备看作是会识人、用人,但在廖立这件事上,就看出刘备识人、用人的失误,或者说存在不足之处。

既然廖立认为荆州不重要,最好是主动放弃,为何还要把廖立留在荆州呢?孙权大军压境,他不跑才怪呢?他认为不重要,也就不会死命防守,这是刘备没想到的事吧。

没有史料说明,廖立这个思想是否与刘备有过直接地沟通。但从廖立的个性看来,他不会有话不说。也或许是刘备认为廖立说得有些道理,才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为此把他任命为巴郡太守。

从廖立的这段言谈中,也可以推测,夏侯渊、张郃攻占巴郡时,也恰恰是廖立为巴郡太守这个时段。

丢掉巴郡,他又把责任推到了刘备身上,是刘备不该去驰援荆州,以至于丢掉了巴郡,这就有些扯淡啦。一而再的发生丢掉城池的事情,刘备肠子都悔青了,还指望刘备咋重用呢?如此行事,谁也不敢用哦!

廖立不仅对于刘备抓住荆州不放屡屡诽谤,传记中还记载了廖立对于向朗、文恭、王连等人不啻一鼻的评论,对关羽也不很感冒。

恃才傲物,这是三国时期有些本事的人,一般的通病,但对刘备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岂不是作死的节奏?

廖立对李卲、蒋琬发完牢骚,二人立马就向诸葛亮作了汇报。诸葛亮就给刘禅上了一道表,历数廖立这些罪状,把他贬为平民,流放到汶山郡,直至死亡也没有被重新启用。

刘备命诸葛亮入蜀而不是让廖立替代,是否是重大失策?

当初,刘备入蜀,诸葛亮镇守荆州。孙权派遣使者通好于诸葛亮,询问蜀中士人中谁能与诸葛亮一起处理政事。诸葛亮说:

"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

从这里看出,诸葛亮把廖立与庞统相提并论,认为是荆州地面上杰出的人才,是能够辅佐成就大业的人。

诸葛亮能够如此高看廖立,也并非有特殊的目的。当时,庞统还在,诸葛亮也没有入川,并不存在高抬廖立,以震慑孙吴的意思,恐怕只是就事论事。廖立的能力还是没有问题的,起码刘备、诸葛亮非常认同。

从廖立传记看,廖立的言行及对蜀汉战略的思考,是在诸葛亮主政时期。但他的个性及战略思想不可能在刘备时期没有流露出来。

廖立可以说与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人一样,是具有战略思想的人才。但由于廖立的思想与刘备大为欣赏的《隆中对》战略,相距甚远,致使廖立不能在蜀汉集团进入核心团队。

同时,廖立个性孤傲,情商不高,与同事们相处很不融洽,也就很难立足。

但刘备把积极主张与孙权联盟的诸葛亮放在荆州,与关羽一起镇守荆州;而让积极主张经营西北的廖立代替诸葛亮入蜀,或许是很不错的决策。但善于识人用人的刘备,却在廖立身上看走了眼,没有正确的使用他。

诸葛亮积极主张孙刘联盟,但还是丢掉了荆州,而且襄樊、夷陵之战全部战败,只能说这是刘备犯下的一个战略大错。从刘备对于廖立的使用,可以看出刘备集团存在的一些问题。

正如诸葛亮所言,不能仅靠天时,更在于人谋。之所以不能走得更远,还是自己犯了错误。

刘备命诸葛亮入蜀而不是让廖立替代,是否是重大失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