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錄:應該怎樣判斷一個人的品格

“讀書錄”是筆者根據日常所讀的文字和書籍,所有感而發想法的記錄。可以理解為本人的一點書中雜記,也可以理解為我在和大家分享讀書心得。“讀書錄”中多講故事和事實,少發表議論和抒情。

昨日讀書錄-《史記·趙世家》:欲改變者,須有大毅力、大智慧(點我閱讀原文)以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故事講“有高世之名,必有遺俗之累;有獨智之慮者,任驁民之怨”。

今日仍舊講《史記·趙世家》。這篇內容實在是太經典了,篇幅也足夠長,警句名言比較多,所以繼續說。今天的主題是:看一個人的品格必須要從關鍵時候來判斷。開宗明義,今天圍繞“夫貞臣也難至而節見,忠臣也累至而行明。”斷句是“夫/貞臣也/難(第四聲)至/而節見,忠臣也/累至/而行明”。直接解釋是:忠心的臣子在災難來臨時才能體現他的氣節,在磨難到來時才能明白他的行為(所代表的意義)。語出《史記·趙世家》中趙武靈王的臣子肥義,上一期有提到這個人。

肥義是武靈王父親趙肅侯時的臣子,輔佐了肅侯、武靈王、武靈王兒子惠文王祖孫三代。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國力大盛,蠶食伐滅了中山國,向西向北擴張了領土。武靈王在位27年後,把王位傳給了兒子趙何,史稱趙惠文王,並且武靈王逐漸把權力移交給了兒子。

讀書錄:應該怎樣判斷一個人的品格

趙武靈王

但是強盛的趙國藏著隱患,那就是“廢長立幼”,也叫“廢嫡立幼”。是指把第一順位繼承人,即嫡長子給廢掉,把自己更喜愛的小兒子立為繼承人,即太子。“廢長立幼”在古代是大忌,除非是長子心甘情願讓給更加出色的弟弟,否則很少不會亂國的。比如春秋戰國另一個強國——楚國,差點因為這事亡國。再比如晉國,也因為廢立太子的事亂了幾十年,國力大大降低,直到流亡了19年的晉文公繼位才算穩定下來。當然也有成功的,比如周文王的兩個哥哥心甘情願讓位於文王姬昌,甚至不惜遠遁避嫌。總之,廢立太子這事很難辦。

說回趙國。武靈王把自己更喜愛的兒子趙何立為王,他的長子趙章非常不滿,且不服弟弟。甚至武靈王還因為憐憫大兒子對小兒子點頭哈腰的,差點想把趙國分一部分給大兒子,不過最終沒有實行。公子章當了一段時間的太子,有自己的勢力。肥義忠心於武靈王,自然也忠心於武靈王制定的繼承人惠文王。有個人叫李兌,他跟肥義說,公子章勢力大,很高傲且又貪心大,而輔佐他的大臣田不禮也不是個省油的燈,兩人在一起謀劃,指不定會出大事。而您肥義身為一國重臣,亂起時,您一定先受難。

讀書錄:應該怎樣判斷一個人的品格

李兌

夫小人有欲,輕慮淺謀,徒見其利而不顧其害,同類相推,俱入禍門,以吾觀之,必不久矣。子任重而勢大,亂之所始,禍之所集也,子必先患。 —— 《史記·趙世家》

李兌勸說肥義把權力全部交給武靈王的叔叔公子成(上一期有說到這個人),您自己稱有病在身,不管朝政,躲避禍患多好。這種想法現在看來很正常吧,死道友不死貧道,有禍我先脫身,溜之大吉很常見的。但是肥義接下來的話,真正震撼人心。

不可。昔者主父以王屬義也......義再拜受命而籍之。今畏不禮之難而忘吾籍,變孰大焉。進而受命,退而不全,負孰甚焉。變負之臣,不容於刑.......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且夫貞臣也難至而節見,忠臣也累至而行明......終不敢失。 ——《史記·趙世家》

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肥義不同意溜之大吉的做法,因為當年我曾受主父(只武靈王)的重任——把惠文王託付給我。文中“主父以王屬義也”,“主父”指趙武靈王,“王”指趙惠文王,“義”指肥義自己。我誠惶誠恐地接受,並且牢記於心。現在遇到一點事就忘記“初心”,我還算人嗎?

肥義是怎麼要求自己的?他說遇到難事就背棄當初對主父的承諾、辜負主父的期望,當年對主父的誓言言猶在耳,一出門就把話忘得一乾二淨,這種背信棄義的傢伙還是人嗎,連刑罰都容不下這樣的人?肥義要當“貞臣”和“忠臣”,於是他說“全吾言”,“安得全吾身”。要實現我的諾言,不要自己的性命。李兌被感動的稀裡糊塗,“涕泣而出”。並且李兌還幾次見公子成,讓他和肥義一起防備公子章和田不禮的事。但是請注意,這個時候“主父”,也就是武靈王還沒死呢。

你以為這只是說說而已嗎?不,他的行為更值得讚歎。第二天肥義跟信期說(信期是誰文中並未講明是誰,應該是當朝權臣之一或者是惠文王的親信),公子章和田不禮的事很棘手,我天天想這件事怎麼處理想的覺都沒法睡,飯也吃不下。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如果有人想見大王,不論是以主父的名義也好,其他的名義也好,都先讓我去見面,我以身犯險,沒有問題我再叫大王進來。

自今以來,若有召王者必見吾面,我將先以身當之,無故而王乃如。 ——《史記·趙世家》

信期當然說好,有你去犯險還不好嗎。後來武靈王帶著惠文王和公子章以及一干隨從去遊沙丘。公子章找準機會假傳武靈王的命令,讓惠文王去談話。肥義覺得事情不對勁,於是自己就先去探一探虛實。結果被殺了。沒見肥義出來,王和信期知道果然出事了。公子章和田不禮趁勢作亂要殺惠文王,信期和惠文王率兵抵抗,恰巧公子成和李兌率兵趕到,剿滅了叛軍。

讀書錄:應該怎樣判斷一個人的品格

肥義劇照(左)

公子成逃到主父那裡,想脫罪。主父可能也是憐憫這個老大,就原諒他了,還護著他。可是公子成和李兌不幹啊。我們事情已經做下了,如果還讓公子章活著,憑主父對他的態度,以後肯定不會有我們的好果子吃。於是強殺了公子章。李兌和公子成又把心一橫,反正公子章也殺了,你這個主父這麼偏袒他,讓你活著跟讓公子章活著差不多,於是吧武靈王圍困在沙丘,三個月沒有糧食供給,活活餓死了武靈王。

所以說,古代“廢嫡立幼”,肯定沒什麼好事發生。連一世英名的武靈王也因此慘死。

讀書錄:應該怎樣判斷一個人的品格

史記

但是,肥義的大義值得我們關注。他輔佐三代趙國君主,還和武靈王幹下了胡服騎射這樣的大事。卻是因為對武靈王的諾言,甘願替惠文王而死。“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

在這種重要的危機關頭,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不言自明。因此不要以平時的花言巧語來斷定一個人,而要真正看誰能在重要時刻陪你一起走下去。

夫貞臣也,難至而節見;忠臣也,累至而行明。值得一提的是,唐太宗也說過類似的話: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文天祥有詩稱: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

————————————————————————————————————————————

“讀書錄”是本人根據讀的一些文字和書籍,所記錄的想法,願意一同讀書進步的朋友可以關注我,一起分享讀書心得。

同時,可以微信搜索公眾號“愚人的歷史文化淺談”,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及時接收推送消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