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录:应该怎样判断一个人的品格

“读书录”是笔者根据日常所读的文字和书籍,所有感而发想法的记录。可以理解为本人的一点书中杂记,也可以理解为我在和大家分享读书心得。“读书录”中多讲故事和事实,少发表议论和抒情。

昨日读书录-《史记·赵世家》:欲改变者,须有大毅力、大智慧(点我阅读原文)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讲“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

今日仍旧讲《史记·赵世家》。这篇内容实在是太经典了,篇幅也足够长,警句名言比较多,所以继续说。今天的主题是:看一个人的品格必须要从关键时候来判断。开宗明义,今天围绕“夫贞臣也难至而节见,忠臣也累至而行明。”断句是“夫/贞臣也/难(第四声)至/而节见,忠臣也/累至/而行明”。直接解释是:忠心的臣子在灾难来临时才能体现他的气节,在磨难到来时才能明白他的行为(所代表的意义)。语出《史记·赵世家》中赵武灵王的臣子肥义,上一期有提到这个人。

肥义是武灵王父亲赵肃侯时的臣子,辅佐了肃侯、武灵王、武灵王儿子惠文王祖孙三代。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国力大盛,蚕食伐灭了中山国,向西向北扩张了领土。武灵王在位27年后,把王位传给了儿子赵何,史称赵惠文王,并且武灵王逐渐把权力移交给了儿子。

读书录:应该怎样判断一个人的品格

赵武灵王

但是强盛的赵国藏着隐患,那就是“废长立幼”,也叫“废嫡立幼”。是指把第一顺位继承人,即嫡长子给废掉,把自己更喜爱的小儿子立为继承人,即太子。“废长立幼”在古代是大忌,除非是长子心甘情愿让给更加出色的弟弟,否则很少不会乱国的。比如春秋战国另一个强国——楚国,差点因为这事亡国。再比如晋国,也因为废立太子的事乱了几十年,国力大大降低,直到流亡了19年的晋文公继位才算稳定下来。当然也有成功的,比如周文王的两个哥哥心甘情愿让位于文王姬昌,甚至不惜远遁避嫌。总之,废立太子这事很难办。

说回赵国。武灵王把自己更喜爱的儿子赵何立为王,他的长子赵章非常不满,且不服弟弟。甚至武灵王还因为怜悯大儿子对小儿子点头哈腰的,差点想把赵国分一部分给大儿子,不过最终没有实行。公子章当了一段时间的太子,有自己的势力。肥义忠心于武灵王,自然也忠心于武灵王制定的继承人惠文王。有个人叫李兑,他跟肥义说,公子章势力大,很高傲且又贪心大,而辅佐他的大臣田不礼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两人在一起谋划,指不定会出大事。而您肥义身为一国重臣,乱起时,您一定先受难。

读书录:应该怎样判断一个人的品格

李兑

夫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徒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同类相推,俱入祸门,以吾观之,必不久矣。子任重而势大,乱之所始,祸之所集也,子必先患。 —— 《史记·赵世家》

李兑劝说肥义把权力全部交给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上一期有说到这个人),您自己称有病在身,不管朝政,躲避祸患多好。这种想法现在看来很正常吧,死道友不死贫道,有祸我先脱身,溜之大吉很常见的。但是肥义接下来的话,真正震撼人心。

不可。昔者主父以王属义也......义再拜受命而籍之。今畏不礼之难而忘吾籍,变孰大焉。进而受命,退而不全,负孰甚焉。变负之臣,不容于刑.......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且夫贞臣也难至而节见,忠臣也累至而行明......终不敢失。 ——《史记·赵世家》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肥义不同意溜之大吉的做法,因为当年我曾受主父(只武灵王)的重任——把惠文王托付给我。文中“主父以王属义也”,“主父”指赵武灵王,“王”指赵惠文王,“义”指肥义自己。我诚惶诚恐地接受,并且牢记于心。现在遇到一点事就忘记“初心”,我还算人吗?

肥义是怎么要求自己的?他说遇到难事就背弃当初对主父的承诺、辜负主父的期望,当年对主父的誓言言犹在耳,一出门就把话忘得一干二净,这种背信弃义的家伙还是人吗,连刑罚都容不下这样的人?肥义要当“贞臣”和“忠臣”,于是他说“全吾言”,“安得全吾身”。要实现我的诺言,不要自己的性命。李兑被感动的稀里糊涂,“涕泣而出”。并且李兑还几次见公子成,让他和肥义一起防备公子章和田不礼的事。但是请注意,这个时候“主父”,也就是武灵王还没死呢。

你以为这只是说说而已吗?不,他的行为更值得赞叹。第二天肥义跟信期说(信期是谁文中并未讲明是谁,应该是当朝权臣之一或者是惠文王的亲信),公子章和田不礼的事很棘手,我天天想这件事怎么处理想的觉都没法睡,饭也吃不下。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如果有人想见大王,不论是以主父的名义也好,其他的名义也好,都先让我去见面,我以身犯险,没有问题我再叫大王进来。

自今以来,若有召王者必见吾面,我将先以身当之,无故而王乃如。 ——《史记·赵世家》

信期当然说好,有你去犯险还不好吗。后来武灵王带着惠文王和公子章以及一干随从去游沙丘。公子章找准机会假传武灵王的命令,让惠文王去谈话。肥义觉得事情不对劲,于是自己就先去探一探虚实。结果被杀了。没见肥义出来,王和信期知道果然出事了。公子章和田不礼趁势作乱要杀惠文王,信期和惠文王率兵抵抗,恰巧公子成和李兑率兵赶到,剿灭了叛军。

读书录:应该怎样判断一个人的品格

肥义剧照(左)

公子成逃到主父那里,想脱罪。主父可能也是怜悯这个老大,就原谅他了,还护着他。可是公子成和李兑不干啊。我们事情已经做下了,如果还让公子章活着,凭主父对他的态度,以后肯定不会有我们的好果子吃。于是强杀了公子章。李兑和公子成又把心一横,反正公子章也杀了,你这个主父这么偏袒他,让你活着跟让公子章活着差不多,于是吧武灵王围困在沙丘,三个月没有粮食供给,活活饿死了武灵王。

所以说,古代“废嫡立幼”,肯定没什么好事发生。连一世英名的武灵王也因此惨死。

读书录:应该怎样判断一个人的品格

史记

但是,肥义的大义值得我们关注。他辅佐三代赵国君主,还和武灵王干下了胡服骑射这样的大事。却是因为对武灵王的诺言,甘愿替惠文王而死。“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

在这种重要的危机关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不言自明。因此不要以平时的花言巧语来断定一个人,而要真正看谁能在重要时刻陪你一起走下去。

夫贞臣也,难至而节见;忠臣也,累至而行明。值得一提的是,唐太宗也说过类似的话: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文天祥有诗称: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

“读书录”是本人根据读的一些文字和书籍,所记录的想法,愿意一同读书进步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一起分享读书心得。

同时,可以微信搜索公众号“愚人的历史文化浅谈”,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及时接收推送消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