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愛孩子的你,卻不讓他做家務

“很難想象那些只會唸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麼做實驗。”

這句話出自,諾貝爾獎獲得者朱棣文。

這麼愛孩子的你,卻不讓他做家務

朱棣文出生於一個美國華人家庭,40歲就成為斯坦福第一位華人教授,50歲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60歲被奧巴馬任命為能源部長。

朱棣文有兩個兄弟,哥哥朱築文是斯坦福的大學醫學教授;弟弟朱欽文是一家知名律師事務所的律師,他們都擁有博士學位。

而他們的父母,也是麻省理工的學者。

他們一家擁有12個博士,三代人都是教授,被稱為“美國最牛華人家庭”。

究竟是怎樣的教育方式,能在一家中培養這麼多優秀的人呢?

朱棣文在一次演講中,透露了這個秘密:

“每個孩子都應該從小學習下廚、做家務。”


這麼愛孩子的你,卻不讓他做家務


做家務,年齡越小越好

其實,在關於孩子要不要做家務這個問題上,教育界早就開始研究了。

明尼蘇達大學做過一項,時間跨度長達25年的深度研究。

他們追蹤了很多舊金山家庭,孩子對家務參與程度的情況,並且按3-4歲、9-10歲、15-16歲,這三個年齡段,進行劃分。

採集的數據包括家長跟孩子的互動方式,完成的家務量,家務類型等等。

然後去分析這些因素如果影響孩子在25歲的時候,學習、事業和人際關係的情況。

最後發現,相比起9-10歲和15-16歲才開始做家務的孩子,從3-4歲就開始做家務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後,能更好的和朋友和家人相處,到了成年之後,有更強的適應環境的能力,事業上也更加成功。

不過,相比於美國,咱們國家的爸爸媽媽並不太鼓勵孩子太早做家務。

問題就在於,我們總是不自覺的把寶寶獨立的門檻設低,覺得他還小,做不了這、幹不了那。

但當你試著提高孩子獨立的門檻時,你就會驚訝地發現他們能在多大程度上迎接挑戰。


這麼愛孩子的你,卻不讓他做家務


上週的某一天,奶奶做飯做到一半有些急事出門了,我在屋子裡寫稿。

可是,沒幾分鐘我就聽到廚房裡,“咣咣咣”一陣切菜的聲音。剛開始,我還以為奶奶回來了,就沒想太多。

可是,突然覺得不太對,好像沒聽到回來時候的關門聲,我就去廚房看了一下。

結果發現,竟然是寶寶把奶奶沒切完的西紅柿切完了,還把蛋液調好了!

我問,你怎麼會做這些的,她還得意的說:“早就在一邊看會啦。”

我非常驚訝,因為我只有讓她幫過忙,但從未放手讓她獨立做過這些事。

孩子總是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長大。


這麼愛孩子的你,卻不讓他做家務


為什麼要讓孩子做家務

1

做家務真的很值錢

先說說,我們為什麼不想讓孩子做家務。

因為,在我們的固有觀念裡,做家務是一件“不值錢”的事情。

用做家務的時間,搭積木、讓孩子背幾個單詞,難道不香麼。

我們作為一個成年人,總是把一件事情看得很功利,卻忘了每一件事情的背後,都有著我們想象不到的齒輪在轉動

我們總在想:我們的孩子未來是要做大事的人,怎麼能做家務呢?

我們是孩子的媽媽,理所應當的包攬下孩子所有的家務,一路上為他們遮風擋雨,保駕護航才行。

孩子是家裡的未來,理所應當的去做看書、畫畫、音樂等等,這些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事情啊。

但事實上,從技能提高來講,很多玩具、遊戲可以開發的技能,家務一樣做得到。

諾獎獲得者朱棣文,在採訪中說:

“動手做飯跟做實驗一樣,可以訓練一個人的專注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打開冰箱,拿冰箱中僅有的材料下廚,能做出一頓美味可口的飯菜,就是在有限的資源中求變、求好。這種經驗和能力,對一個人在科學研究中解決所面臨的瓶頸問題,進行科學的思考有很大裨益。”

別小看孩子,有時候他們比你認為的更聰明。

當你說,“寶貝幫水果盤子拿過來時。”

也許你會看到,她跑去廚房看到了水果盤子,踮起腳夠了夠沒夠到,然後跑去洗手間,把洗手檯下面用來蹬著洗手的小凳子搬到廚房,然後蹬著凳子,夠到了盤子,拿過來給你。

不必驚訝,

孩子的執行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中積累的。


這麼愛孩子的你,卻不讓他做家務


家庭教育的本質,從來不是選個特定的時刻,和孩子正襟危坐來“教、授”,而是每時每刻的潤物細無聲。

你覺得家務沒有價值,但其實家務是對孩子的全技能訓練。

就拿幫廚這事來講,一歲的寶寶可能只能幫你扔個爛菜葉子。

但是這個過程中,他首先要觀察你扔的動作,其次扔準也是一種挑戰啊,最後他還得分清,好葉子和壞葉子的區別是什麼?

通過幫忙,他能認識各種蔬菜水果,這比拼圖認物功效強上100倍。

一件小事,認知能力,觀察能力都被鍛鍊的妥妥的!

他可能比你花錢買的任何訓練精細動作的玩具都有用100倍。

不管是擇菜、整理玩具還是丟垃圾,其實都可以在玩耍中鍛鍊寶寶的很多大運動和精細運動。


這麼愛孩子的你,卻不讓他做家務


2

做家務可以獲得自信

做家務,絕對是孩子可以獲得成就感,最低成本的事情。

當一間亂糟糟屋子,被自己收拾得井井有條的時候,媽媽們會不會獲得一種成就感呢?

其實,我們的孩子也一樣。

當他們把自己的小襪子疊起來放進衣櫃裡、把玩具桌的桌面擦的乾乾淨淨,孩子會覺得自己像大人一樣完成了一件不得了的事情,成就感便會油然而生。

成就感這種感覺,不是靠大人誇出來的,是靠孩子自己做出來的,而日常的家務,是少有的孩子可以輕易完成,而且不會失敗的事情。

對疊被子充滿了自信、最刷碗充滿了自信、最收拾玩具充滿了自信。

漸漸地, 他們就會對寫作業也充滿了自信、對學習新的東西也充滿了自信。

這種自我肯定的累積,是今後孩子挑戰學業和事業自信來源的根基!

你的孩子最近無精打采麼?你的孩子感受到挫折了麼?

那就讓他們做家務吧,讓他們在做家務中獲取信心,以做家務為起點,去做更多事情。

這麼愛孩子的你,卻不讓他做家務

就像那句著名的演講:

如果你早上鋪床了,這相當於你完成了當天的第一個任務,這會給你一個小小的成就感,激勵你執行一個又一個的任務。在一天結束的時候,小任務就會變成很多個大任務。

3

家務鍛鍊孩子的大腦

什麼?!做家務那麼無聊,怎麼會鍛鍊孩子的大腦?

是的,你沒看錯,我們最想讓孩子擺脫的家務,正是孩子學習的基礎。

這一代孩子太“幸福”了,因為大人為他們打造了一個人造的有趣世界。

現在這個世界,無聊好像被殺死了。

每當孩子安靜下來的時候,馬上會有人跑去“招待”他們,否則,大人就會覺得自己不稱職。

我們更不會打發孩子獨自去處理疊衣服、整理玩具這類無聊的工作。

因為在我們眼裡這些工作既無趣又無用。

但是你可知道,正是這些最單調的工作,才能訓練大腦在“無聊”狀態下工作和運作,而這與學校裡需要的“工作模式”是一致的。

很多孩子上小學後,當被要求學習背課文、背單詞、寫字時,經常會說:“我不會寫、這太難了、沒意思!”


這麼愛孩子的你,卻不讓他做家務


為什麼他會這樣覺得?

因為他的大腦沒有形成正確的“工作習慣”。

大腦正確的“工作習慣”,不是通過無盡的樂趣來訓練的,恰恰是通過最“無趣”的事情訓練出來的。

任何成就的背後必然會忍受大量無聊。

就想很多人羨慕李佳琦一秒鐘賣掉幾百萬銷售額的口紅,薇婭20分鐘賣掉814套房子,年入20億,靠一張嘴就把錢賺了。

但你可知李佳琦曾連續試色380支口紅,最後嘴唇幾乎都要裂開,他創下塗口紅最多的吉尼斯紀錄;而薇婭,普通人一分鐘最多說250個字,薇婭可以說876個字!

這都是通過“無聊”的訓練,成就的。

也許你會說,有興趣就可以抵擋無聊。

但是,興趣只能保證你比普通人更快進入一個行業。

比如,最近幾年飛速發展的電子競技行業,打遊戲一定是所有孩子都喜歡的,每個孩子都有一個電競夢。

但是,這個夢並不能讓人變成職業選手。

李曉峰被稱為“人皇SKY”,是《魔獸爭霸》的統治者,是娃娃爸年輕時的偶像。

“人皇SKY”這個稱號的背後是這樣的:

每天訓練10小時,最長訓練過18小時,他會練到拿起鼠標就眼睛模糊,大腦無意識——即便這樣,還要練習很多盤。

這樣的練習持續了十幾年,一直到他30歲退役。


這麼愛孩子的你,卻不讓他做家務


現在,新的職業選手,只會比他更刻苦地訓練,這樣才能不會被其他人落下。

每天十幾個小時的訓練,持續5、6年,光靠興趣是也沒辦法支撐住的,要忍受無聊才行。

臺下的十年功,才能換來臺上的一分鐘,而臺下的十年功,都是無聊的。

只有擁有忍受無趣練習的能力,你才能保證熟練度,才可能在學習中取得好成績,在工作中取得好成就。

想要擁有這種能力,是可以從小就鍛鍊的,教寶寶從早期做單調的工作,讓大腦形成“工作習慣”,就可以幫孩子奠定未來大腦“可工作性”的基礎。

做家務是很無趣,因為這就是真實的人生啊。

就像Twitch創始人Justin Kan說過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痛苦的,但它同時也很美好,你必須接受好處和壞處共存,你不能消除糟糕的部分,否則好時光也會變得沒有意義。”

所以,放手讓孩子去做家務吧,讓他們在無趣中,多呆一會兒,沒壞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