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爱孩子的你,却不让他做家务

“很难想象那些只会念书,连煎蛋、煮蛋都不会的孩子,会懂得怎么做实验。”

这句话出自,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

这么爱孩子的你,却不让他做家务

朱棣文出生于一个美国华人家庭,40岁就成为斯坦福第一位华人教授,50岁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60岁被奥巴马任命为能源部长。

朱棣文有两个兄弟,哥哥朱筑文是斯坦福的大学医学教授;弟弟朱钦文是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他们都拥有博士学位。

而他们的父母,也是麻省理工的学者。

他们一家拥有12个博士,三代人都是教授,被称为“美国最牛华人家庭”。

究竟是怎样的教育方式,能在一家中培养这么多优秀的人呢?

朱棣文在一次演讲中,透露了这个秘密:

“每个孩子都应该从小学习下厨、做家务。”


这么爱孩子的你,却不让他做家务


做家务,年龄越小越好

其实,在关于孩子要不要做家务这个问题上,教育界早就开始研究了。

明尼苏达大学做过一项,时间跨度长达25年的深度研究。

他们追踪了很多旧金山家庭,孩子对家务参与程度的情况,并且按3-4岁、9-10岁、15-16岁,这三个年龄段,进行划分。

采集的数据包括家长跟孩子的互动方式,完成的家务量,家务类型等等。

然后去分析这些因素如果影响孩子在25岁的时候,学习、事业和人际关系的情况。

最后发现,相比起9-10岁和15-16岁才开始做家务的孩子,从3-4岁就开始做家务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后,能更好的和朋友和家人相处,到了成年之后,有更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事业上也更加成功。

不过,相比于美国,咱们国家的爸爸妈妈并不太鼓励孩子太早做家务。

问题就在于,我们总是不自觉的把宝宝独立的门槛设低,觉得他还小,做不了这、干不了那。

但当你试着提高孩子独立的门槛时,你就会惊讶地发现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迎接挑战。


这么爱孩子的你,却不让他做家务


上周的某一天,奶奶做饭做到一半有些急事出门了,我在屋子里写稿。

可是,没几分钟我就听到厨房里,“咣咣咣”一阵切菜的声音。刚开始,我还以为奶奶回来了,就没想太多。

可是,突然觉得不太对,好像没听到回来时候的关门声,我就去厨房看了一下。

结果发现,竟然是宝宝把奶奶没切完的西红柿切完了,还把蛋液调好了!

我问,你怎么会做这些的,她还得意的说:“早就在一边看会啦。”

我非常惊讶,因为我只有让她帮过忙,但从未放手让她独立做过这些事。

孩子总是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长大。


这么爱孩子的你,却不让他做家务


为什么要让孩子做家务

1

做家务真的很值钱

先说说,我们为什么不想让孩子做家务。

因为,在我们的固有观念里,做家务是一件“不值钱”的事情。

用做家务的时间,搭积木、让孩子背几个单词,难道不香么。

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总是把一件事情看得很功利,却忘了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有着我们想象不到的齿轮在转动

我们总在想:我们的孩子未来是要做大事的人,怎么能做家务呢?

我们是孩子的妈妈,理所应当的包揽下孩子所有的家务,一路上为他们遮风挡雨,保驾护航才行。

孩子是家里的未来,理所应当的去做看书、画画、音乐等等,这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事情啊。

但事实上,从技能提高来讲,很多玩具、游戏可以开发的技能,家务一样做得到。

诺奖获得者朱棣文,在采访中说:

“动手做饭跟做实验一样,可以训练一个人的专注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打开冰箱,拿冰箱中仅有的材料下厨,能做出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就是在有限的资源中求变、求好。这种经验和能力,对一个人在科学研究中解决所面临的瓶颈问题,进行科学的思考有很大裨益。”

别小看孩子,有时候他们比你认为的更聪明。

当你说,“宝贝帮水果盘子拿过来时。”

也许你会看到,她跑去厨房看到了水果盘子,踮起脚够了够没够到,然后跑去洗手间,把洗手台下面用来蹬着洗手的小凳子搬到厨房,然后蹬着凳子,够到了盘子,拿过来给你。

不必惊讶,

孩子的执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积累的。


这么爱孩子的你,却不让他做家务


家庭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选个特定的时刻,和孩子正襟危坐来“教、授”,而是每时每刻的润物细无声。

你觉得家务没有价值,但其实家务是对孩子的全技能训练。

就拿帮厨这事来讲,一岁的宝宝可能只能帮你扔个烂菜叶子。

但是这个过程中,他首先要观察你扔的动作,其次扔准也是一种挑战啊,最后他还得分清,好叶子和坏叶子的区别是什么?

通过帮忙,他能认识各种蔬菜水果,这比拼图认物功效强上100倍。

一件小事,认知能力,观察能力都被锻炼的妥妥的!

他可能比你花钱买的任何训练精细动作的玩具都有用100倍。

不管是择菜、整理玩具还是丢垃圾,其实都可以在玩耍中锻炼宝宝的很多大运动和精细运动。


这么爱孩子的你,却不让他做家务


2

做家务可以获得自信

做家务,绝对是孩子可以获得成就感,最低成本的事情。

当一间乱糟糟屋子,被自己收拾得井井有条的时候,妈妈们会不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呢?

其实,我们的孩子也一样。

当他们把自己的小袜子叠起来放进衣柜里、把玩具桌的桌面擦的干干净净,孩子会觉得自己像大人一样完成了一件不得了的事情,成就感便会油然而生。

成就感这种感觉,不是靠大人夸出来的,是靠孩子自己做出来的,而日常的家务,是少有的孩子可以轻易完成,而且不会失败的事情。

对叠被子充满了自信、最刷碗充满了自信、最收拾玩具充满了自信。

渐渐地, 他们就会对写作业也充满了自信、对学习新的东西也充满了自信。

这种自我肯定的累积,是今后孩子挑战学业和事业自信来源的根基!

你的孩子最近无精打采么?你的孩子感受到挫折了么?

那就让他们做家务吧,让他们在做家务中获取信心,以做家务为起点,去做更多事情。

这么爱孩子的你,却不让他做家务

就像那句著名的演讲:

如果你早上铺床了,这相当于你完成了当天的第一个任务,这会给你一个小小的成就感,激励你执行一个又一个的任务。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小任务就会变成很多个大任务。

3

家务锻炼孩子的大脑

什么?!做家务那么无聊,怎么会锻炼孩子的大脑?

是的,你没看错,我们最想让孩子摆脱的家务,正是孩子学习的基础。

这一代孩子太“幸福”了,因为大人为他们打造了一个人造的有趣世界。

现在这个世界,无聊好像被杀死了。

每当孩子安静下来的时候,马上会有人跑去“招待”他们,否则,大人就会觉得自己不称职。

我们更不会打发孩子独自去处理叠衣服、整理玩具这类无聊的工作。

因为在我们眼里这些工作既无趣又无用。

但是你可知道,正是这些最单调的工作,才能训练大脑在“无聊”状态下工作和运作,而这与学校里需要的“工作模式”是一致的。

很多孩子上小学后,当被要求学习背课文、背单词、写字时,经常会说:“我不会写、这太难了、没意思!”


这么爱孩子的你,却不让他做家务


为什么他会这样觉得?

因为他的大脑没有形成正确的“工作习惯”。

大脑正确的“工作习惯”,不是通过无尽的乐趣来训练的,恰恰是通过最“无趣”的事情训练出来的。

任何成就的背后必然会忍受大量无聊。

就想很多人羡慕李佳琦一秒钟卖掉几百万销售额的口红,薇娅20分钟卖掉814套房子,年入20亿,靠一张嘴就把钱赚了。

但你可知李佳琦曾连续试色380支口红,最后嘴唇几乎都要裂开,他创下涂口红最多的吉尼斯纪录;而薇娅,普通人一分钟最多说250个字,薇娅可以说876个字!

这都是通过“无聊”的训练,成就的。

也许你会说,有兴趣就可以抵挡无聊。

但是,兴趣只能保证你比普通人更快进入一个行业。

比如,最近几年飞速发展的电子竞技行业,打游戏一定是所有孩子都喜欢的,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电竞梦。

但是,这个梦并不能让人变成职业选手。

李晓峰被称为“人皇SKY”,是《魔兽争霸》的统治者,是娃娃爸年轻时的偶像。

“人皇SKY”这个称号的背后是这样的:

每天训练10小时,最长训练过18小时,他会练到拿起鼠标就眼睛模糊,大脑无意识——即便这样,还要练习很多盘。

这样的练习持续了十几年,一直到他30岁退役。


这么爱孩子的你,却不让他做家务


现在,新的职业选手,只会比他更刻苦地训练,这样才能不会被其他人落下。

每天十几个小时的训练,持续5、6年,光靠兴趣是也没办法支撑住的,要忍受无聊才行。

台下的十年功,才能换来台上的一分钟,而台下的十年功,都是无聊的。

只有拥有忍受无趣练习的能力,你才能保证熟练度,才可能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在工作中取得好成就。

想要拥有这种能力,是可以从小就锻炼的,教宝宝从早期做单调的工作,让大脑形成“工作习惯”,就可以帮孩子奠定未来大脑“可工作性”的基础。

做家务是很无趣,因为这就是真实的人生啊。

就像Twitch创始人Justin Kan说过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痛苦的,但它同时也很美好,你必须接受好处和坏处共存,你不能消除糟糕的部分,否则好时光也会变得没有意义。”

所以,放手让孩子去做家务吧,让他们在无趣中,多呆一会儿,没坏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