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國土空間規劃突出“綠色”生態與發展如何統一?

四川在線記者 寇敏芳

日前,省自然資源廳啟動“規劃攻堅年”行動,計劃今年內完成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全省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也已全面啟動,正在進行前期“雙評價”專題研究等工作,年底將完成大綱編制。到2025年,將全面建立“四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省國土空間規劃研究院是我省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技術支撐單位。副院長陳光建介紹,此次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擺在了突出位置,這是與以往規劃最大的區別。

生態優先既是要求也是目的

記者: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為什麼擺在突出位置?

陳光建:編制實施國土空間規劃,是貫徹落實中央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和實現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的現實需要。以前分散多頭的規劃管理體制造成了各類規劃包括生態保護規劃分散在多個部門且相互不協調,實施困難,統一到國土空間規劃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說,生態優先既是編制國土空間規劃的要求,也是目的。

記者:生態優先的原則如何體現?

陳光建: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過程中,有一項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礎工作就是“雙評價”,即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以前沒有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它要求將規劃區域的資源、環境要素進行綜合評估,以確定區域的生態、城鎮、農業三大空間,劃定生態紅線、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線,確定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人口規模、保護規模和建設規模。

舉個例子,我們正在做射洪的國土空間規劃,就首先開展了“雙評價”,選取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環境、災害、區位等作為評估要素,先把生態保護的重要區域劃出來,進行重點保護,然後剩餘的區域再進行城鎮建設和農業生產適宜性評價,這樣就能根據射洪的自然資源環境條件,識別空間發展存在的問題,按照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優化射洪的空間發展格局。

三大舉措平衡好生態和發展

記者:國土空間規劃如何平衡好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

陳光建:我認為有三點。一是通過開展“雙評價”,科學劃分生態、城鎮、農業三大空間,確定各個空間的分佈位置和麵積,分析存在的問題,結合發展目標進行空間格局優化,讓各類空間“各得其所”。

二是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通過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把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自然保護地和生態功能極重要、極敏感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紅線內保護,紅線外開發。

三是突出重點、優化分區管控。在城鎮開發邊界內,提高建設用地的使用效率和集約節約利用水平,做到“發展空間地盡其用”;在生態核心保護區外,農業空間及生態空間內,推動優勢資源有序轉化。比如在一些生態環境好的特色小鎮,可以發展全域自駕、陽光康養、民族文化體驗等生態和文化旅遊業,適度發展風能和光能發電、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

成都的公園城市建設就是一個生態引領發展的典型案例。在此次國土空間規劃中,各地應當借鑑公園城市的發展理念,進一步優化城鎮空間佈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美好願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