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刻骨铭心的记忆——高三纪录片

高三刻骨铭心的记忆——高三纪录片

如果一部电视作品能引起人们感情上强烈的共鸣,同时也带给人们对其反映的问题的深刻思考,这样的作品就可以算是成功的。无疑,纪录片《高三》,是一部发人深思的好片。

高三刻骨铭心的记忆——高三纪录片

从2004年到2005年,导演周浩深入福建武平县一中高三7班的师生生活一年之久,肩扛摄像机,跟踪拍摄记录下这个班冲刺高考的整个过程,一年心血成就了纪录片《高三》,2006年,这部纪录片获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人道奖。

高三刻骨铭心的记忆——高三纪录片

观看《高三》的整个过程,我的思绪始终被牵动着,我想,任何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都会被影片中那些熟悉的画面所触动,毫无抵抗力地被它们带回到自己的高三。差等生,中等生,优等生,都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那段生活重心就只围绕着高考的日子,被导演真实的镜头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对于我们来说,那已经不是影片情节,确切地说,那根本就是我们回忆的重现。内容上没有半点虚假,形式上不加丝毫修饰,这种纪实手法的感染力是任何其他样式的电视节目所不能比拟的,也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高三刻骨铭心的记忆——高三纪录片

班主任王锦春,是本片一位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幽默又令人充满动力的话语总是及时地鼓舞着高一7班的每一位同学,他以他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行动诠释着一个当代高三老师的应有之义。他每天早晨5点30分起床,赶到学生宿舍督促他们去教室自习,一直忙到晚上11点30分才回家。13年来,王锦春一直过着这种高度紧张的生活。他的专注和投入让人钦佩!他跟学生的讲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自卑的差等生信心,给焦虑的优等生解压,因人而异地帮助同学们顺利度过这段特殊的心理难关。从他口中说出的都是些我们很熟悉的语言,是我们高三经常听到的声音,对于这样耳熟能详的话语,我们会很自觉觉得亲切,会很自觉地融入影片的情节中。

《高三》里的学生,就如它现实中的那样,像上紧发条一样不停转动着,同学们每天早上6点起来早操、早自习,紧张地学习,拼命地做题,不停地考试,每个人的桌子上摆满了厚厚的书本和试卷,晚上老师会来宿舍催还没有去睡觉的同学,早上会来找没有去上课的学生……紧张、压力随着高考的临近不停地增加,紧张氛围越来越浓,最终,在高考中彻底释放出来!

高三刻骨铭心的记忆——高三纪录片

这样的压力这样的经历与少男少女这个年龄特有的青春活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女学生谢玲演唱朴树《那些花儿》时,那种扑面的青春气息,与严酷的环境形成明显的反差,给人一种揪心的感动。熟悉的场景,熟悉的学习方式,我们肯定都记忆深刻,然而“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

《高三》反映的应届高中生的备考状态,就像是在打一场全民总动员的战争,上到校长、班主任、家长,下到学生本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中,《高三》拍出了整个社会的焦虑、脆弱和荒诞。高三是怎样的,纪录片明明白白告诉了我们;高三为何是这样的,纪录片也以纪实的手段给答案的浮现提供了最真实的依据。导演以跟踪纪实的方式,给我们展现了一群最真实的高三学生,展现了一段最真实的高三生活,展现了高考制度下最真实的应试教育,影片高度复原了高三生活的原状,在其自然流程中去捕捉了武平一中这个高考班级转瞬即逝的事件,人物的命运,流畅地剪辑成片。影片没有作者丝毫的主观评论,是白是黑,给了观众最大的发言空间。至此,影片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纪录片纪实的作用,让我们领略到其巨大的震撼力,是一部很有意义值得一看的片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