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怎样的智慧结晶解决了古时信息传递迟缓问题?

导语

信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之间只有不断地交换信息,才能正常进行生产、生活等活动,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离不开信息。而现在是一个信息交换的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人与人的之间距离在不断靠近。

然而在遥远的古代,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的科学技术,信息传播的速度很慢。中国从古至今就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国家,因此出现了“天高皇帝远”的现象,很多地方远离京城,统治者无法对那里进行有效管理。统治者对于如何传递有效信息、管理国家需要作出有效的措施及方案。

历朝历代怎样的智慧结晶解决了古时信息传递迟缓问题?

统治者为加强统治着力于对乡村地区的治理,历朝历代都有着不同的管理体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当时分裂割据的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建立以后,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提出并确立了郡县制,在全国共设置三十六个郡,郡以下设制县级,地方行政长官全部由皇帝从中央派遣官吏,对地方进行管理。而在县以下,设置乡、亭、里等基层政权组织,秦朝对县级以下的治理方式,被统一称为“乡里制度”,成为当时最基本的一种统治形式。

到了西汉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对秦朝的乡里制度进行了完善,形成了乡、亭、里三级组织,并以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就有记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到了汉朝时期,在“里”以下又设置了什伍组织,与“里”一起成为最基层的组织。“里有里魁,掌一百户,什和伍各设什长、伍长,并分别主十家、五家,各司其职。”

从北宋开始,职役制逐渐成为了乡村治理的主要形式,一直到清朝,代表统治权的官治体制从乡镇倒退到县级,县成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甲方保护制度为载体,以体现家族权的民族组织为基础,以拥有绅权的士为重要纽带,建立农村自治的政治体系。

历朝历代怎样的智慧结晶解决了古时信息传递迟缓问题?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国家等级制度十分森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最主要的信息传播形式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传播,他们是政府向大众传播信息的接收者,每个地方都会设有州府和衙门这样的机构,通过张贴讣告的方式向当地百姓传播告知发生在其他地区的事情,还有每次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都是通过张贴在布告栏里的皇榜,来找寻自己是否榜上有名、状元及第。而这些消息的传入都得益于统治者对全国的统一,使得整个国家的各个地区都能实现信息互通。

中国古代长期处于中央集权专制政体之下,使得信息传播常常处于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中。在这样的历史社会背景下,统治者对于信息的传播进行合理的控制和引导,即使“天高皇帝远”,但是统治者们用自己的智慧将各地统一,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将各地的信息都有效快速的传递到自己手中,以此了解天下事,在接收到重要信息后,进而对天下发生的事情进行决策。

比如,在各个朝代的历史中都有记载,常常有黄河决堤、鼠疫蔓延、各地饥荒等天灾人祸发生,这些也都是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都需要由当时的信息传播体系来上报给统治者,即使事情发生在远离都城的省市,仍然可以收集传播到京城,由此得到解决,使得老百姓的生活回归安宁。


历朝历代怎样的智慧结晶解决了古时信息传递迟缓问题?

古代人们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逐渐形成独有的信息传播体系

第一种形式是通过敲击产生的声音。其中一种是鼓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古代的人们常用这种方法进行信息传递,在受到战争侵略或有某些重大事故发生时就会用到鼓。在行军打仗时,士兵通过敲击战鼓来鼓舞士气,

“一而再,再而衰,衰而竭”。另外一种是钟声。厚重低回的钟声可以传得很远,人们通常利用敲打的节奏和频率来传递出不同的信号,接收者通过这些信息以分辨并接收。

第二种形式是大家所熟知的烟火。“烽火狼烟”是中国古代边疆军队传递军情的一种方式。当敌军在白天入侵,士兵就会在烽火台上点燃狼粪,通过燃烧生成的滚滚浓烟,来传递敌军侵袭的消息;到了晚上,士兵点燃“烽火”,通过火光来传递信息。这是一种快速传递消息的方式,不同的敌人数量会点燃不同数量的烟火,以此传递出有效敌情。

历朝历代怎样的智慧结晶解决了古时信息传递迟缓问题?

第三种形式是通过人骑快马送信。“八百里加急送信”,一般快马的速度是一天可以跑到一百八十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专门为此修建了驿道和驿站,驿站里面养着很多快马,信使每到一个驿站稍作休息后就立刻换一匹马,往下一个驿站跑去,就这样一段接着一段跑,直到送到目的地,所以那个时候的信息传递也是非常快的。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快马和信使作为了中间传播消息的媒介角色,这样一种传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第四种是利用鸽子传送信件。最常见的就是人们常说的“飞鸽传书”,古代人发现鸽子具有体积小巧,飞行速度快的特点,并且具有非常好的辨别方向能力。动作灵活自然的鸽子不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同时可以轻松地躲过别人的追捕,结合以上的特点,就有人培养出信鸽来帮助传递信息和信件。

从这些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上来看,古代人民对于信息传递进行着不断改善,无不体现出古代人民的智慧。

历朝历代怎样的智慧结晶解决了古时信息传递迟缓问题?

保证所传递信息的保密性与真实性,对其进行不断改良和发展

古代信息大部分以信函的方式传递,最常使用的保密方式是对信件进行封缄,它经历了四种形式的演变。

第一个发展阶段是竹简封,是指用绳子将很多的简卷在一起,称之为策,再用封泥固定住编制而成的策。当中提到的封泥是指有印章的土块,也称为“泥封”。

封以粘土,盖上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

再后来逐渐发展到木牍封,是指先在木板上写好文字,用另一块木板覆盖在这片木板,再用两块形状颜色等都较为相近的木板,将写有文字的木板从两面将它夹住;外围的木板上用刀刻出三条用来捆线的槽口,将绳子沿着线槽捆绑三圈,穿过一个方孔,把木板绑牢固,最后在木板外侧用粘土封上,再盖上印章,这样可有有效防止在运输途中有人私自拆除盗取信件。

历朝历代怎样的智慧结晶解决了古时信息传递迟缓问题?

第三种是棉纸封。晋朝开始纸帛开始在民间盛行,这种形式较多的用于普通老百姓平常写与他人的信函或者家书。棉纸封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只要在信封上下封口的地方,附加贴上棉纸再印上章印,就可以保护信件不被打开,从而保护信中信息不被窃取。

另一种火漆封是当时最主要、应用最广的一种封缄形式,主要用于对一些机要信函的保护。火漆在遇到热之后就会变软,准备进行封粘时,先需用烛火引燃火漆,在火漆快要熔成稠状的时候,快速地滴在需要封粘的地方,在即将凝固之前在火漆上盖下印章,冷却之后会留下印章上的图案。

这些密封信件的方式,都充分体现出古时候人们对于信息安全的极高重视。信息安全要求保证所传达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信息的传出需要对接收者有一定的保证,有些信息是不能被所有人了解知道的,同时所传出的信息也必须具有绝对的真实性,这样才能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合理的行动。

比如,在古代军事战争中,需要准确的说明敌军数量、作战水平以及自己的作战计划等,同时要保证这一信息准确无误的送达,不能在传送途中落入敌手,更不能被人打开改动其中的信息,只要其中任何一个地方出现问题,都有可能促成这次战事的失败。

历朝历代怎样的智慧结晶解决了古时信息传递迟缓问题?

结语

信息传递的方式依旧在不断发展改善着,人们接收传递信息的方式也更加全面和安全,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逐渐得到提高,这些都得益于每个时代的统治者、领导者捕捉着每个细小重要的信息,并且通过这些信息不断探索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使得整个国家越来越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所运用的信息传递方式并不仅仅为人们带来及时有效的信息,也为国家的统治带来十分积极有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