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莉控”们请注意!这些情况下,有可能发展成恋童癖!

鲍毓明律师涉嫌性侵14岁“养女”事件仍未有进一步调查结果,但止不住舆论的不断发酵。

大部分声音都认为鲍毓明犯下了罪大恶极的暴行,必须严惩。可财新网却发出特稿《高管性侵养女案疑云》,称“这更像是一个自小缺少关爱的女孩向‘养父’寻求安全感的故事”。

“萝莉控”们请注意!这些情况下,有可能发展成恋童癖!

显然,对于财新这篇稿件中透露的猜测和导向,网友们是不接受的:“一个不知感恩的心机少女通过肉体和情感玩弄了高管养父?荒谬至极!”最后,财新不得不删稿。

对这件事的讨论发展到现在,很多人把关注点转到了“恋童癖”上。又基于现在强大的AGC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和“二次元”文化,有的网友将“萝莉控”和“恋童癖”扯上了关系。

我曾经在评论鲍毓明事件时简单说过“恋童癖”患者的几个特点:他们对成年女性的性冲动很弱,难以建立稳定的、正常的恋爱和婚姻关系;他们对青少年、儿童会表露出异乎寻常的喜爱与热情,会想尽办法创造与其独处的机会。

很多网友一看,不禁发问:似乎很多“萝莉控”也符合这些特征,难道他们也是恋童癖?关于“萝莉控”到底是不是恋童癖、是不是心理变态,多年以来在二次元世界一直有争论。

从精神心理角度,两者之间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不能简单地将“萝莉控”等同于恋童癖。可是,从个体精神心理、尤其是性心理发展规律的角度,且结合我们的临床案例来看,“萝莉控”是有可能发展为恋童癖的。

01、“萝莉控”和恋童癖的区别

普遍认为“萝莉”这一词来源于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该小说描述的是一名成年男性对一名未成年女孩的爱情,小说中的女主角12岁,名字就是洛丽塔。后来这本书被翻译成中文,有的译者将“洛丽塔”翻译成“萝莉”。

“萝莉”这个词发展到至今,所指的已不是某一个女孩,而是某一类女孩,甚至引申为一种次文化。

至于到底什么是“萝莉”,不同的个体对“萝莉”的理解不同。有的侧重于打扮风格,有的侧重于身体发育年龄,有的侧重于性格和心理年龄;有的认为“萝莉”只存在于二次元中(动漫、游戏和文学中),有的则扩展到“三次元”即现实中的小女孩。

不过,总的来说,“萝莉”主要指年龄较小的(至少是看起来年龄较小的,主要认为在6岁到12岁之间,一般是未成年的),长得可爱、软萌、娇小的女孩。

既然对于“萝莉”没有统一定义,那么“萝莉控”这一群体的界限也是比较模糊的。

有的人只喜欢二次元中的“萝莉”,对现实中的没有感觉,甚至讨厌。或者说他们在现实里找不到符合“萝莉”标准的恋爱对象。

“萝莉控”们请注意!这些情况下,有可能发展成恋童癖!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的人喜欢二次元的,也喜欢现实中的,但只是想保护和宠爱“萝莉们”,想跟她们玩耍,但并没有恋爱和性方面的想法。有“萝莉控”描述这是一种类似于喜欢可爱小动物的,或者类似于宠爱妹妹和女儿的感觉。

有的人则不只是喜欢,还会希望能与“萝莉”有恋爱关系,甚至有一定的性幻想,但他们知道在现实中是违背道德的,不会付诸行动。

以上这些人,都可自称“萝莉控”。所以,总的来说,“萝莉控”是一个源于二次元的概念,其兴起最多不过20、30余年,它是模糊的、定义不清的,而且主要表达的是一种情感。

但“恋童癖”就大大不同了。恋童心理和行为可谓历史悠久,几乎可以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恋童癖”主要是精神医学或精神病学上的专业概念。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是目前最权威的诊断体系之一。DSM-5中,“恋童障碍”属于“性欲倒错障碍”范畴,也被称为“恋童症”、“恋童成瘾”(我个人倾向于称之为“恋童成瘾”,因为这个名称更能体现这个疾病的本质,考虑到大家约定俗成的说法,本文主要采用了“恋童癖”称谓)等。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恋童障碍”的诊断标准:

A. 至少6个月,通过与青春期前的单个或多个儿童(通常年龄为13岁或更小)的性活动从而激起个体反复的强烈的性唤起,表现为性幻想、性冲动和性行为

B. 个体实施了这些性冲动,或这些性冲动或性幻想引起显著的痛苦或人际交往困难

C. 个体至少16岁,且比诊断标准A中提及的儿童至少年长5岁(不包括个体在青春期后期与12岁或13岁的人有持续的性关系的情况)

由此可见,“萝莉控”和“恋童癖”存在着很大区别。

第一,“两者的主体和针对的对象不同。

自称“萝莉控”的群体可以是男性或女性,但以男性为主,但喜欢的对象肯定是女性,多见女童。而“恋童癖”患者可以是男性或女性,当然男性也更多见,他们所针对的儿童可以是男童,也可以是女童。

而且,有的“萝莉控”喜欢的不一定是女童,也可以是13、14岁以上的、甚至已经超过18岁的年轻女性。

第二,“萝莉控”没有明确的年龄界限,很多青少年也喜欢“萝莉”,也自称“萝莉控”。但“恋童癖”患者一定是成年人或至少16岁的未成年人。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未满16岁的人喜欢另一个比自己更小的未成年人,双方确定恋爱关系,甚至有过性行为,这也不是“恋童癖”。这最多是很多父母说的“早恋”。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两者的主要目的不同。

“萝莉控”这个群体体现的主要是对“萝莉”的情感表达,是唯美的,比较纯粹的,与性没有必然联系。就算有,最多止于性幻想。不是说“萝莉控”一定不想、一定不会与“萝莉”发生性关系,但这不是“萝莉控”们的主要目的。

但“恋童癖”患者对儿童的喜欢和接近就是以“性活动”为目的。

简而言之,“萝莉控”的诉求主要是情感层面和精神层面上的;而“恋童癖”患者的诉求主要是满足性欲。

而且,“萝莉控”折射的是现代社会某个群体的某种心理现象,算不上疾病。而“恋童癖”是精神心理疾病,如果实施了行为,就是犯罪!

如果意识到自己是恋童癖,一定要主动、积极寻求治疗。对于这个病,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主要靠专业的心理干预。

如果任由“恋童癖”发展,不但意味着犯罪和法律后果,还会令家人、甚至整个家族为千夫所指。无论在哪个国家,对儿童的性侵行为都是严重违法、违背道德底线的,必须抵制,必须严惩!

02、“萝莉控”有可能演变为“恋童癖”

虽然“萝莉控”明显区别于“恋童癖”,但这不意味着“萝莉控”不会转化为“恋童癖”。

我治疗过“恋童癖”的患者,根据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临床经验,“恋童癖”的形成有非常明确的社会心理因素。

在恋童成瘾患者中,有的在性心理发育过程中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有的遭受过不良的性刺激,比如看过未成年人的色情画面等。有的人则在成年后有所成就,但三观不正,追求感官刺激,王振华和鲍毓明可能就属于此类。

当然,这几个因素不一定是单一的,发展至疾病往往是多个因素的叠加。总之,在临床中理解了“恋童癖”的心理根源和形成过程后,就不难发现,“萝莉控”是有可能演变成“恋童癖”的。

比如,很多青少年、或者刚成年的大男孩就自称是“萝莉控”,他们喜欢看动漫、玩游戏,非常喜欢二次元里长相姣好的“萝莉”,这无可厚非。

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可能面临很多来自学业的、人际关系和家庭中的压力和困惑。如果他们缺乏健康、积极的解压方式,而总是利用看“萝莉”的方式来释压的话,这就很容易对二次元“萝莉”上瘾,形成了病理性成瘾。

成瘾的最大特点是“心瘾”。只要一想到、看到二次元中的“萝莉”就开心、甚至兴奋;如果想看“萝莉”但看不到,会感到焦虑、烦躁,这就意味着个体已经有心瘾了。

“萝莉控”们请注意!这些情况下,有可能发展成恋童癖!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沉迷二次元“萝莉”越久,成瘾加重,这些个体往往会逐渐脱离现实,影响真实世界的学业、工作、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他们与同龄异性的交往会屡屡受挫,也找不到符合他们要求的现实“萝莉”,便更加会退缩到虚拟世界中,向二次元“萝莉”寻求安慰。

而这些男性又正在经历性生理、心理发育期,便很容易对二次元“萝莉”产生性幻想,产生性冲动,并与自慰行为结合。

经过以上心理、行为和性兴奋的反复结合和强化,这部分“萝莉控”对二次元“萝莉”的性冲动会越来越强。

可能有人说,这只存在于二次元中啊,只要他们在现实中不侵犯未成年人,有何不可?

理论上这话没错,但事实上,人的精神心理发展是非常微妙的,很多特定的心理模式会因为一些客观现实的因素或偶然的因素而泛化。

二次元“萝莉”的年龄和形象是固化的,她们不会长大,也就造成以上那部分“萝莉控”的“性趣点”不会发生变化,便不断反复地强化。

如果他们发现这些二次元“萝莉”与现实中“萝莉”有一些共同点的时候(比如年龄,样貌,性征特点,穿着打扮等等),就可能将性冲动泛化到现实中,对符合特定特征的未成年女性产生性冲动。

当这种性冲动达到一定的强烈程度,而这个“萝莉控”又逐渐长大,掌握了更多社会能力和资源后,他们就可能会忍不住以身犯险,去物色一些未成年女性,甚至是女童,通过各种方式让她们打扮成自己喜欢的“萝莉”形象,甚至实施一定的性活动。

这个时候,“萝莉控”就已经发展成为“恋童癖”了。

03、如何预防变成“恋童癖”?

当然,以上的推论只是基于临床实践经验和性心理障碍的发展规律,并不是所有“萝莉控”都必然会变成“恋童癖”。

那么,对于这种风险,“萝莉控”们该如何避免?

首先,对于那些对现实中的“萝莉”有一定性幻想的“萝莉控”,这部分群体相对来说风险较高,必须反思自己格外喜欢“萝莉”的原因,察觉自己的心理是否存在异常。

现代社会的“爱情观”比较开放,很多人认为真正的爱情是不分年龄、性别和种族的。如果一个成年男性喜欢了一个未成年人,甚至确定了恋爱关系,但并未与其发生性活动、性行为;而是等到其成年后,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再发生性行为,这算不算恋童?

现实中就有这样的例子。2018年,31岁的男歌手张木易与18岁的女友张千巽结婚。两人确定恋爱关系时,张木易24岁,张千巽才11岁。这一段恋爱曾引起很多人关注。

所以,如果“萝莉控”对某个“萝莉”产生好感或爱情,但行为不越界,等到其成年后再静待花开,这并不属于恋童。

可这部分“萝莉控”必须好好地想明白:我对这个“萝莉”有性幻想、性冲动,到底是因为我喜欢这个“萝莉”本人,还是因为我对大部分某个年龄阶段的女童有性冲动?

如果是后者,那么随着这个“萝莉”长大,这个人对她的性冲动会不断下降,几乎失去兴趣,并有强烈地想寻找其她女童填补空虚的欲望。

“萝莉控”们请注意!这些情况下,有可能发展成恋童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这就已经很接近“恋童癖”了,个体必须进一步反思这种异常性心理的形成原因:我作为成年男性,为什么不对成熟女性产生性冲动,而是对女童产生性冲动?是不是遭受过一些相关心理创伤或不良性刺激?

我曾经治疗过一个恋童癖患者,他在初中时与一名女同学互生情愫。暑假的一天,两人在房间里独处,女孩穿着薄衬衣,他隐约看到了女孩尚未发育好、微微隆起的乳房,马上产生了性兴奋,有想去触碰的欲望。

这时,他的爷爷突然出现,大声呵责,女孩慌忙离开。这个男孩本来极其强烈的性兴奋一下子被压了下去,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此后,他一直对未成年、未完全发育的女孩存在性冲动,后来又浏览不良色情信息,强化了恋童倾向,并一度犯下罪行,被判入狱。

所以,有性幻想的“萝莉控”,尤其是对“萝莉”某些特征可产生性兴奋的群体,必须加强觉察,反思自己的性心理发育是否出现了偏离,并及时接受心理干预,慎防较大的潜在风险成为现实。

而另一部分“萝莉控”对“萝莉”没有性幻想,只是喜欢她们的纯真、可爱,有一种想去宠爱、保护的感觉。这种群体有没有问题?

其实,对于弱者、年幼者或长相可爱的群体产生一定的偏爱和保护欲,这是人类的正常心理现象。但如果是异乎寻常的喜爱,就必须注意了。

临床中我曾面诊过一位成年男性患者,他有成年女友,有正常的性生活,但他也同时对某个年龄男童特别感兴趣。

他通过一些方法,把一些男童带到自己的房间,然后让男童给自己的头部按摩,或者抱着他们坐在自己的大腿上,想进行拥抱、亲脸等较亲密的接触。

他说,他只是非常享受保护、亲近这些男童的感觉,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弟弟或孩子。当男童坐在他的大腿上时,偶尔会因摩擦引起他的性反应。但他说,从来没有主动对这些男童产生性幻想,也不想对他们有性接触。

深入交流后,我发现这个患者在儿童青少年阶段曾遭受校园欺凌,渴望得到保护。很可能因为这个因素,他长大后产生了亲近男童的冲动,想满足自己的保护欲,享受自己是强者的感觉。

所以,据他所说,他其实并没有对男童实施性侵犯,也没有性幻想,但这已经足以令多个男童家长报警,怀疑他是“恋童癖”患者了。这对他的生活、事业和情绪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也对那些男童产生了一定的心理伤害。

而且,我认为他属于非典型的“恋童癖”患者,如果不加以心理干预,很有可能发展成典型的“恋童癖”。

所以,希望这个真实事例令部分“萝莉控”有所警醒:为什么我对“萝莉”有那么强的保护欲和宠爱欲?是不是我有过被欺凌、渴望被保护的经历?我是否曾看到别的强者保护弱者,感到十分崇拜和羡慕?我对“萝莉”超出常人的喜爱会不会影响对我的正常生活?

只有严肃思考过这些问题,加强觉察,才更能尽量避免从“萝莉控”发展成“恋童癖”。

总之,对于“萝莉控”,无论男女,是否存在性幻想这是一条红线。如果触及,必须高度警觉,加强觉察,防止泛化,有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干预;如果未触及,也要自我反思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隐患。

另外,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浏览了一些贴吧、知乎问答上的网友留言。有的“萝莉控”说,他们只喜欢二次元里的“萝莉”,对现实中的孩子和女性毫无感觉,甚至反感,这算不算另外一种心理问题?

确实,如果个体只沉溺于二次元世界,在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不断受挫,遭遇了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这会引发一连串的问题。

在日本,就有很多不想结婚、不想谈恋爱、甚至不想与真实人类社交的“宅男”。他们只热衷于在虚拟世界中与虚拟人物的交流。为了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有的商家甚至研发出高度仿真的、可订制外观和性格的“萝莉”性爱机器人。

有的人认为,只要不伤害他人,这是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亚群体文化。但从本质上说,其背后肯定有大量创伤导致的心理问题。如果不积极面对和解决,也会留下较大的隐患。

所以,总的来说,喜欢二次元文化不是问题,但最关键的是不能过于沉迷。不能让在二次元中的喜好对三次元世界产生负面影响,更不能只停留在二次元世界中。

就“萝莉控”这个具体话题而言,就是绝不能让二次元文化严重影响到现实中的性心理发育、人际交往和个人成长。

所以,如果把握得好,如果在现实中你是一个心身健康、性心理正常的、有积极兴趣爱好的人,那么喜欢“萝莉”,给她们传递善意和爱护,并不是什么问题,也不会对你的人生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而且,随着你年龄增长,组建家庭,有了自己的儿女,有了更加充实的、成熟的人生观后,“萝莉”只会成为你年轻时的美好记忆。就像我们现在的80后回忆当年的“街头霸王”游戏一样。

另外,我希望现在的青少年、甚至大学生群体的父母也能关注这个话题。孩子喜欢什么?关注什么?是不是“萝莉控”,是哪种“萝莉控”?有没有性心理偏差的苗头?这都需要父母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常说,现在的孩子是“数字星球”时代的“原住民”,而他们的父母是“数字星球”时代的“难民”。父母必须保持谦卑,加强学习,不要一味否定孩子的喜好,也不能任由孩子自由发展,与孩子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正确地引导,才能让下一代心身健康地成长。

#小萝莉# #性侵养女# #恋童癖# #青云计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