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三太子,我們真的讀懂了嗎?(上)

(本文是作者原創,本人自行搬運)

從某種意義來說,我們這一代是幸運的——陪伴我們童年的,是《寶蓮燈》《哪吒傳奇》《圍棋少年》這樣畫面精美、有思考價值的動畫片,而不是下一代的xyy、xcm……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許多九零後心中的小英雄:哪吒

哪吒三太子,我們真的讀懂了嗎?(上)

不過這一次,我們說的不完全是《哪吒傳奇》裡面那個“有時很淘氣,有時也貪玩”的小朋友,而是要從原著描寫追溯到形象起源,綜合不同讀者的見解,來談談古代神話中這位獨一無二的“哪吒三太子”。

在我上幼兒園的時候,家裡有一些經典的碟片,比如79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哪吒鬧海》。

那部國漫我看過很多遍,還總喜歡拿一條長長的紅布,一個從玩具上拆下來的小黃圈兒,站在床上揮來揮去。

想來,我小時候對於哪吒的崇拜,遠勝於其他任何人物形象。儘管當時的我一直以為哪吒和我一樣是個小女孩。很多影視作品中的哪吒充滿童真、淘氣可愛,無疑更加拉近了他和電視機前的我們之間的距離。

哪吒三太子,我們真的讀懂了嗎?(上)

可事實上,哪吒本就不是什麼凡夫俗子。他的故事,裹挾著太多矛盾,再讀時只覺得悲愴。


一、鬧海的哪吒

拯救蒼生的小英雄? 不計後果的熊孩子? 暴力極端的官二代?

小英雄拯救蒼生的故事,人們都耳熟能詳——哪吒鬧海,因看不慣龍王無道,剝削百姓,吃童男童女;後又因不願連累父母和陳塘關百姓,選擇拔劍自刎;後被太乙真人用蓮藕重塑,作為先鋒官助武王伐紂,終入封神榜。

所以,當我在知乎上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幾乎沒有以哪吒為主角的魔幻電影?導演們對哪吒鬧海這個題材不感興趣嗎?”——的答案中讀到下面這段話時,才大跌眼鏡:

@鄭澤銳:“你不覺得哪吒本來就不是什麼好人嗎?去海邊游泳,攪得人家裡天翻地覆,別人叫一個手下來趕人,你卻惡語相向,氣得人家動手殺人,你殺了他也就罷了,居然還故意晃龍宮,幾乎把龍宮晃倒。人家三太子只是想討個公道,你卻痛下殺手。人家老爹不服上訪,你卻夥同師傅把人痛打一頓。犯了錯不反省,反而胡作非為,又殺了石磯的弟子,殺了就道歉唄,他不,叫來師傅把人家苦主殺了。再然後弱者終於忍無可忍,發動群眾和哪吒鬥,這時見跑不掉了,才假死逃生。沒了血緣關係後,為了活下來,連母親都敢要挾恐嚇。復活之後一點不反省,反而連父親也想殺。說句難聽的,哪吒就是一個畜生,一個明明草菅人命,胡作非為,忤逆不孝卻因後臺太硬始終逍遙法外的

官二代。”

哪吒三太子,我們真的讀懂了嗎?(上)

這段答案雖然不是很客氣,但是並沒有硬傷。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看《封神演義》原著中的一部分描寫:

夜叉來到九灣河一望……大叫曰:“那孩子將甚麼作怪東西,把河水映紅,宮殿搖動?”……哪吒曰:“你那畜生,是個甚麼東西,也說話?”夜叉大怒:“吾奉主公點差巡海夜叉,怎罵我是畜生?”分水一躍,跳上岸來,望哪吒頂上一斧劈來。 ……那寶(乾坤圈)打將下來,正落在夜叉頭上,只打的腦漿迸流,即死於岸上。哪吒笑曰:“把我的乾坤圈都汙了。”復到石上坐下,洗那圈子。水晶宮如何經得起此二寶震撼,險些兒把宮殿俱愰倒了。

三太子曰:“父王請安。孩兒出去拿來便是。”忙調龍兵……哪吒起身看著水,言曰:“好大水!好大水!”只見波浪中現一水獸,獸上坐看一人,大叫曰:“是甚人打死我巡海夜叉李艮?”哪吒曰:“是我。”敖丙一見,問曰:“你是誰人?”哪吒答曰:“我乃陳塘關李靖第三子哪吒是也。俺父親鎮守此間,乃一鎮之主。我在此避暑洗澡,與他無干;他來罵我,我打死了他,也無妨。”三太子敖丙大驚曰:“好潑賊!夜叉李艮乃天王殿差,你敢大膽將他打死,尚敢撒潑亂言!”太子將晝戟便刺,來取哪吒。哪吒手無寸鐵,把手一低……笑曰:“你原來是敖光之子。你妄自尊大。若惱了我,連你那老泥鰍都拿出來,把皮也剝了他的。”三太子又一戟刺來。哪吒急了,把七尺混天綾望空一展,似火塊千團,往下一裹……提起乾坤圈,照頂門一下,把三太子的元身打出,是一條龍,在地上挺直。哪吒曰:“打出這小龍的本像來了。也罷,把他的筋抽去,做一條龍筋絛與俺父親束甲。”

原著裡,窩囊又躺槍的東海龍王是真的,無辜的石姬娘娘是真的,甚至後來哪吒要挾母親為其塑造金身是真的,藉助蓮花復生後欲殺李靖報仇也是真的。

所以才會有這樣的高贊評論:

@柳具足:哪吒要是擱現在,就是一少兒精神病患者:躁鬱症、暴力狂、自殺傾向、逆反心理……必須定期參加心理輔導,服用抗躁鬱症藥……比美國哥倫比亞中學槍擊案主謀更犀利的傢伙。

甚至還有人說:單看哪吒鬧海,就是古代版的“我爸是李剛。”

哪吒三太子,我們真的讀懂了嗎?(上)

不過萬事有果必有因,且蓄意殺害和誤殺也有差別,所以在分析完前因後果之前,我們很難對他貼上標籤。

同時,作為從印度傳入我國,並被多代文人所喜愛、重新賦予靈魂的神話人物,哪吒也絕不是簡單的“熊孩子”就能概括得了的。

關於哪吒的身世(準確的說是他的前世),不同文學作品中的介紹各有不同,但共同點也很明顯:他本是天神,受玉帝之命下凡,托胎於李靖。在最早的《三教搜神大全》中,哪吒本是“玉皇大帝駕下大羅仙”;《封神演義》中,哪吒的前世乃是靈珠子,是奉上天之命轉世人間,來執行伐紂的任務的。

哪吒三太子,我們真的讀懂了嗎?(上)

所以,他從出生起便具有的強健體魄和不屈的意志,就不難理解了。從現在的評判標準來看,哪吒雖具有超強的功力,但心智上還只是個七歲的孩童,與人發生衝突時抬手反抗,造成的後果也不應全歸咎於他一人的主觀意識。

可以說,他不是善人,但也非極惡

至於釀成大禍的那兩件兵器——混天綾和乾坤圈(一說是他出世時便戴著的,一說是太乙真人主動送他的)的緣由,我們後文再說。


二、自刎的哪吒

大義救百姓? 殺死了父權? 這一死值不值得?

也有不少人認為:哪吒最耀眼的一刻,不是他鬧東海、抽龍筋,而是他的引劍自裁。

關於哪吒自刎的橋段,我認為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是在意境上還原度最高的一部。

哪吒三太子,我們真的讀懂了嗎?(上)

哪吒觸犯天條之後,四海龍王水淹陳塘關,烏雲翻滾,濁浪滔天。李靖說:“逆子!父母骨肉養了你,你反而連累父母!留你何用?”

哪吒三太子,我們真的讀懂了嗎?(上)

一邊是父親苦苦相逼,一邊是龍王兇殘肆虐。進退維谷的哪吒劍指蒼天,昂首道:“老妖龍,你聽著,我一人做事一人當,不許你們禍害別人!”,又回首向李靖說:“爹爹!你的骨肉,我還給你,我不連累你!”

接下來的這一幕,是中國動畫史上最悲愴的一幕:哪吒憤而舉劍,割喉自殺。

新華網的一篇評論中這樣寫道:“多少年後,哪吒長袖飄飄、白衣若雪,在暗如黑夜的暴風雨中,橫劍自刎的一幕仍歷歷在目……”

哪吒三太子,我們真的讀懂了嗎?(上)

在《封神演義》原著中,這一幕更為殘酷——哪吒割肉還母,拆骨還父

今何在在《悟空傳》的番外《哪吒傳》中據此寫道:

“哪吒抬起劍來,將自己血肉一塊塊剔下……直到將自己割得血肉模糊,只剩一副骨骼還立著。他又棄了劍,舉右手拔下左手臂骨,又剔了肋骨,一根根,盡數棄於海中,最後終於站立不住,大笑一聲,身形崩散,墜入滄海。”

哪吒三太子,我們真的讀懂了嗎?(上)

關於這一死,連接著古今中外的情感理念,有許多種解讀。

其一,孩子與父母、孝與不孝

《孝經》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人的身體並不完全屬於自己,而是父母給予的,所以古人連頭髮都不能輕易修剪,否則就是背叛父母。在這樣的文化語境中,哪吒通過這樣的方式與父母恩斷義絕,真可謂是驚世駭俗。

孝,是中華的傳統美德。但有時候,孝也有反的一面:愚孝。三國時期的夏侯惇,戰場上被射瞎一隻眼睛,然後他把自己的眼球拿起來,吃了。他說:“父精母血,不可棄也。”今天看來,這彷彿是精神病的行為。但在古代(今亦有),人一生下來,就欠了父母一筆厚厚的債。

在故事裡,哪吒出生時頭上就帶著被父親砍出的刀疤,父子倆從那時就結下了樑子。然而哪吒也並非全然不念養育之恩,他一直在尋找機會略微報答一二。比如,他抽龍筋為的就是“給爹爹做束甲”。

而在四海龍王前來尋仇的那一夜,父親舉劍相向的時候,七歲的哪吒是震驚而恐懼的。或許是因為寒心與悲憤,或許是為了達到兩不相欠,又或許是揉和了以上的所有情感,哪吒最終選擇了割肉剔骨。

弗洛伊德有一段話對此場景的解釋天衣無縫,“當一個孩子聽說他的生命是父母所給的,他對父母的柔情與變得強大和獨立的衝動合為一體,他想用具有同樣價值的禮物歸還父母。”

(TVB版封神榜中 哪吒割肉還母,剔骨還父)

哪吒三太子,我們真的讀懂了嗎?(上)

其二,極端的叛逆、自我獨立意識

蔣勳說,哪吒是中國古代少有的具有現代獨立意識的神了。

他在《孤獨六講》中寫道:“我記得年少時,讀到哪吒把肉身還給父母,變成遊魂,最後找到了與父母不相干的東西作為肉體的寄託,隱約感到那是我最想做的背叛。我不希望有血緣,血緣是我最大的負擔和束縛。”

在強調“百善孝為先”的傳統文化中,哪吒幾乎是層層壓制下唯一的漏洞。他用殘酷而決絕的方式,奪回了對自己身體的控制權,他徹底擺脫了父權約束,獲得了真正的自由與人格獨立。

“我不再是父母的衍生物,我是我自己。”

最近熱播的《都挺好》,引發了觀眾對於原生家庭的思考。在原著中作者這樣描寫蘇明玉的內心世界:“她這時非常理解哪吒,她也恨不得剔肉剔骨把這身血肉還給父母,從此與蘇家一刀兩斷。”

哪吒三太子,我們真的讀懂了嗎?(上)

當然,這樣的獨立意識也不僅僅是針對父母的管制。

在電視劇《海上孟府》中,孟文祿和張碧蘭在無比現實的、充滿勾心鬥角心機暗算的上海灘守護著心中的孤島。一封表達心意的信中也引用了哪吒割肉剔骨的典故,這是相對於紛亂塵世的自我獨立。

哪吒三太子,我們真的讀懂了嗎?(上)

胡蘭成也拿張愛玲比過哪吒,說她是“至純至淨蓮花身。”

甚至有人為這種意識賦予了政治隱喻,指出《哪吒鬧海》是反壓迫、反強權的“革命的悲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吃人的,並非龍王,而是封建社會體制。

哪吒三太子,我們真的讀懂了嗎?(上)

還有人說,動畫片《哪吒鬧海》的創作背景,是1979年,後革命時期。那時的人還激昂未消,情緒化嚴重;也有人恰恰從反方向指出:這部59分鐘的動畫是被**壓抑的創作激情的載體,表現出了一種超越時代的反抗精神。(不過,把有著長久溯源的藝術作品與政治掛鉤是否合適,我不太確定)

其三,俄狄浦斯情結與性隱喻(有爭議)

“哪吒”是對中國神話心理做精神分析的重要密碼,當然,也與西方的一些想法不謀而合。(這一部分主要是在心理學層面的深層挖掘了,有點暗黑,我在這裡就點到為止哈,感興趣的話可以百度關鍵詞)

許多人認為哪吒的自裁是中國所有神話故事中最酷的一刻,《哪吒鬧海》曾在1980年選送戛納;2014年在法國重映過,名字叫《哪吒王子屠龍記》,重映版海報也充分展現了一種悲壯的“暴力美學”——它的美可能在於故事的戲劇性,通過對身體的暴力行為去完成對於倫理的顛覆。往深了說,這裡面或許還有一點“死亡崇拜心理”(想想日本武士);或許還能牽扯到:“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哈姆雷特沒能想明白的難題)

(法國重映版海報設計)

哪吒三太子,我們真的讀懂了嗎?(上)

根據上一段的內容,我們能看出“哪吒”這個形象在西方也是蠻受歡迎的,這或許來源於它和希臘神話中的某種重合。一篇發表在《心理學人》的文章《“哪吒鬧海”與中國人的俄狄浦斯情結》介紹說:中國雖沒有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結的故事,但“哪吒鬧海”的故事說明了中國人的俄狄浦斯情結在形式和結構上的變化。

“哪吒鬧海”中父—母—子的三角關係是顯而易見的。和《俄狄浦斯王》不同的是,俄狄浦斯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即潛意識中,做出奸母殺父的行為的;而哪吒的攻擊性則是在知情的情況下出現的。但這並不能說明兩者之間的根本不同。

《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直接和母親發生了性關係,在《封神演義》中,我們卻難以發現這樣直接的證據。但間接的證據是有的(原文中有具體解釋,少兒不宜)。接著,小說中哪吒七歲時和父親的衝突公開化;直到他蓮花復生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父親興師問罪。

我們知道,《俄狄浦斯王》是個悲劇,一開始,他就遭到放逐,最後,自己刺瞎了雙眼,自我放逐。而哪吒沒有被放逐,代價卻是壓制自己。俄狄浦斯悲劇的根源是他的

無意識,哪吒卻不同,他的根源在於他所處的文化環境

哪吒三太子,我們真的讀懂了嗎?(上)

也許,這是哪吒最大的悲劇——他甚至連自我放逐的自由都沒有。


欲知下文,請進入作者主頁繼續閱讀《哪吒三太子,我們真的讀懂了嗎?(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