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谷全面“復甦”在常態化防疫中釋放新動能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武漢4月20日訊(記者 鄧浩 柳潔)4月8日離漢通道解除管控後,武漢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推進企事業單位有序復工復產。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簡稱“東湖高新區”),又稱中國光谷。作為武漢經濟地標之一,這裡雲集著10萬餘家科技企業。截至目前,光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重點龍頭企業的配套企業,均已全面復工復產。

4月15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走訪了聯想(武漢)產業基地(簡稱“聯想基地”)、武漢華康世紀醫療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康世紀”)和武漢華工正源光子技術有限公司(簡稱“華工正源”),實地調研光谷生產情況。

一手抓防疫 一手抓生產

2013年底在武漢建成投產的聯想基地,集研發、製造和銷售於一體,是聯想目前全球最大、最先進的自有工廠,以移動智能終端設備為主要產品,覆蓋了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19年底,該基地已累計實現工業產值超過2200億元人民幣,實現出口額約250億美元。

中國光谷全面“復甦”在常態化防疫中釋放新動能

聯想基地車間內,一名員工在進行生產操作。(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鄧浩/攝)

疫情發生以來,聯想基地迅速啟動各項防疫工作。“春節期間,有1800名員工留守。我們首先是安置好這些員工,保障他們的健康。2月下旬,經過安全評估,我們花了一週時間,組織這些員工陸續返崗。”聯想基地負責人齊嶽告訴記者。

3月中旬,隨著抗疫形勢的好轉,復工復產政策發生了積極變化。“我們是高新區最早採用‘點對點包車方案’接回員工的企業。”齊嶽介紹說,從3月16日到3月28日,聯想基地接回了將近8000名持有健康證明的湖北省內員工。4月初,聯想基地實現滿產運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瞭解到,聯想基地利用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高效防疫管理。在工作區域,每隔4小時,員工就會測量一次體溫。企業還開發了“疫情防控管理系統”,對在崗員工健康狀況進行精準管理。

“我們現在就是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產。”齊嶽表示,因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在武漢協同發展、同頻恢復,目前聯想基地生產一切正常。由於上網課、遠程辦公等需求增大,平板電腦訂單增長明顯。

齊嶽認為,目前全球疫情“大流行”,聯想基地產品95%外銷,“影響肯定還是會有,主要表現在海外訂單的不確定性。但是,我們首先還是要有信心。”他表示,在確保員工健康安全的前提下,要全力保障產品供應,深耕增值服務,同時,持續推進基地智能化升級,進一步降低成本,以更好應對市場挑戰。

發力火神山 迎接新挑戰

成立於2008年的華康世紀,多年來專業提供以醫院潔淨室為核心的醫療專業工程整體解決方案,同時配套開展醫療器械生產、銷售,貯存、第三方配送服務。據悉,該公司長期深度合作的醫院客戶數量有600多家,其中三甲、二甲醫院各300多家,業務覆蓋20多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

中國光谷全面“復甦”在常態化防疫中釋放新動能

華康世紀員工正在工作。(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鄧浩/攝)

疫情發生後,華康世紀組織留守員工,積極參與到火神山醫院ICU、手術室淨化工程的設計和施工中來。據公司總經理謝新強介紹,從1月24日開始,公司與專家組溝通10餘次,5大專業24名設計師輪班接力,通宵達旦60個小時,最終將設計圖紙定稿。緊接著,公司採購中心協調全國150餘家供應商、近20個周邊在建項目部緊急調貨,兩家外地子公司連夜生產淨化配套產品。

經過400多名工人及60多名技術管理人員全速趕工,兩班倒24小時不間斷作業,八天八夜鏖戰,2月4日工程調試驗收、完工交付。“為避免交叉感染,我們創新了設計和工藝,採用全負壓和全排系統,運行效果超出了院方預期。”謝新強說。

記者瞭解到,疫情期間,華康世紀受邀參加了各類傳染病醫院的建設指南編制工作。63名工程師實行24小時輪流值班,堅守在湖北省35家收治危重症患者的醫院,全天候保障ICU、負壓病房複雜系統正常運行。作為省級防控醫用物資採購儲運企業,華康世紀還擔負起了向湖北省內近300餘家醫院輸送醫用口罩、防護服、隔離衣等防護應急物資的重任。

“其實疫情期間我們一直都沒有停止工作,不過公司全面復工、人員全部到崗,差不多要到3月中旬了。”謝新強笑著對記者說,公司現有600多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目前正在進行招聘,計劃再招200人左右。

謝新強表示,目前中國疫情防控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同時,也要看到,在人均ICU病床數量等重要指標上,我國同德國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經過此次戰“疫”,國家正在加大布局力度,在地市一級推進傳染病醫院建設,在縣一級推進感染大樓建設。這對華康世紀來說,是重大發展機遇,也是新的市場挑戰。“目前整個醫療淨化行業總產值大概160億元左右,市場頭部還沒有形成,大家都有機會。實現今年的高增長目標,我們很有信心。”

依託“新基建” 釋放新產能

華工正源生產一部車間內,工人們身穿防塵服,佩戴口罩,操作嫻熟,從投料、組裝,到產品可靠性認證,再到品質檢驗、最終出貨……一支支光模塊產品從這裡出發,交付到全球主流通信設備商手中。

中國光谷全面“復甦”在常態化防疫中釋放新動能

華工正源生產一部車間內,一名員工在對光模塊產品進行低溫測試。(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鄧浩/攝)

華工正源是華工科技旗下的核心子公司,作為全球光模塊的主要供應商之一,僅無線產品供貨量就佔到了全球的30%左右。2020年以來,國家政策密集出臺,5G、大數據中心等領域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光通信行業迎來發展良機。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卻給華工正源的生產帶來了困難。

“疫情發生前,我們在物料上一直有兩到三個月的儲備。2月中旬,復工復產申請獲批後,公司面臨的最大難題還是用工緊張。當時,武漢市以外的人進不來,市內也有很多人因為封控等原因來不了。”華工正源總經理胡長飛介紹說,因為疫情影響,武漢市有不少行業停工,於是公司和一些企業取得聯繫,包括停業的餐飲企業等,招聘了近千名其他行業的員工暫時來廠區工作。“新員工來自各行各業,還有原來從事美容美髮的。不是有個熱詞叫‘共享員工’嗎?他們先到這裡來上班,等形勢好轉了,再回到原來的行業。這時,我們也能夠面向武漢市外進行招聘了。”

從2月中旬開始,華工正源每天都要派出志願者車隊,從市內各處把員工運送到廠區,每天運送幾十人,直到3月下旬,員工才全部到崗。“招聘這麼多新員工,對生產效率、產品質量,還有疫情防控,都是很大的壓力。”胡長飛表示,公司一方面對員工持續開展培訓,另一方面也不斷強化管理,從生產到防疫,嚴格按照規章和方案執行。“在保障所有員工身體健康的前提下,現在產能情況也是越來越好。”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瞭解到,藉助“新基建”東風,華工正源5G光模塊、數據中心高速率光模塊產能不斷擴大,目前日產逾7萬支,已超過去年最高水平。“今年我們一季度訂單同比增長近20%,二季度訂單預計增長在50%以上。”胡長飛說。

武漢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是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等多個國家戰略的重要支點。當前,武漢正處於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機遇期、轉型發展的攻堅期。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中國光谷的全面“復甦”,將為武漢經濟再出發注入澎湃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