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邏輯1:金融何以富民強國(四)

《金融的邏輯1:金融何以富民強國》這本書總共23章內容,再加個新版後記,整體上我覺得寫的還是蠻通俗的,但又不失經濟金融的基本原理和邏輯。最後幾章陳教授側重講的是儒家文化對金融市場發展的影響。總的來說,金融市場本身是資金跨時間和空間進行有效配置的一箇中間場所,儒家文化中對於宗族,血緣親情的依賴比較大,所以一旦如果缺錢了,可以伸手問父母要,問親戚朋友借,這就不需要沒有血緣親情關係的第三方,自然就抑制了以契約和法治為保障的金融市場的發展。

像此前提及的,如果沒有銀行的按揭,那麼確實是很多人買不起房。有人可能會說,那讓房價降點不就行了。如果說房價降有百利而無一害的話,那自然就降下來了。房價高,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某些人的財富,這種效應可以促進消費,激勵投資等等。總之,經濟學上,其實很多問題都是有兩面性的,政策上如何平衡取決於當前的主要矛盾。


讀書筆記|金融的邏輯1:金融何以富民強國(四)

20、儒家“孝道”文化的終結與中國金融業的興起

這裡的終結,只是說“孝道”文化經濟功能的終結。減少甚至放棄對儒家“孝道”文化的依賴,減輕年輕人的壓力,增加長者的尊嚴。簡言之,增加個人的權利和自由,經濟功能由市場來解決。

儒家“孝道”的養老與風險保障體系正在瓦解?部分原因可能是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1.長者沒有三綱五常宗族倫理上的權力對後輩進行約束;2.人口跨地區流動,“家”的結構已經被破壞。

21、儒家文化與中國金融發展的滯後

儒家文化下,血緣關係之外的經濟交易(特別是涉及信用的金融交易)基本沒有發生,抑制了金融交易所需制度架構的發展。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沒有發展出證券金融?主要是缺乏一種制度安排。證券交易是需要法治來確定契約的嚴格執行。古代的法典側重刑法和行政,輕民法和商法。

22、市場經濟是個人解放的必由之路

金融市場,使得人不必依賴血緣親情。

23、發展證券金融是中國唯一的出路

金融技術對個人,企業及社會意義重大。

金融技術裡面,其中一個叫做貨幣金融技術,不僅是便利化了交易,同時也對社會分工的細化以及各專業的深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不用以貨易貨。這裡便利交易是一種表層的現象,細化分工這是深層次的。

對個人而言,還有養老金,住房抵押貸款等好處。對國家而言,可以獲得較低的融資成本。

新版後記

陳教授最後提到的,金融不是“虛擬經濟”,這確實讓我印象深刻,以前聽的比較多的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其實主要還是理解的角度不同,金融它能增進社會福利,增加幸福感,也是在創造價值,所以也是實實在在的。

產能過剩的時代,要增加金融供給,金融的邊際價值高,要發展金融,但這不是簡單的增加信貸供給,更重要的是發展證券金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