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附體的宋徽宗亡國詩詞中的“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

宋徽宗趙佶,中國歷史上最有文化的皇帝,精通書法、繪畫、篆刻、詩詞、文章、教育、宗教、茶藝、園林設計、文物鑑賞等“十項全能”,每一項拿出來都是相關領域的頂尖水平,是一個比蘇東坡還全能的超級藝術家。

李煜附體的宋徽宗亡國詩詞中的“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

李煜附體的宋徽宗亡國詩詞中的“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

就是這麼一個完人,和他的一系列騷操作,把繁華巔峰的大宋朝親手推入深淵,“靖康之恥”成為一代代大宋子民心中的痛。早在宋哲宗駕崩時,宰相章惇就堅決反對立趙佶為帝,建議太后說“端王(趙佶爵位)輕佻,不可君天下。”可惜無人支持,於是藝術家趙佶正式閃亮登上皇位。

(以下原創4300字,慎入!)

緣起

趙佶繼位之初,文教上大力提倡孔孟之學,重視科舉;政治上崇法神宗時的熙寧變法(王安石變法),推行新政。不過這時的新政已經變了味,混入了蔡京等政治投機者。蔡京等人打著新政的旗號到處賣官鬻爵、搜刮民財,又縱容徽宗佞道,利用“花石綱”巧立名目,壓榨百姓。宋朝的政治日益腐敗,民不聊生,各地的起義此起彼伏,風起雲湧。

李煜附體的宋徽宗亡國詩詞中的“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

宋徽宗與蔡京(左)、童貫(右)

李煜附體的宋徽宗亡國詩詞中的“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

恰在此時,東北的女真金國崛起,趙佶朝廷接受金人的一頓忽悠,背棄與遼國的“澶淵之盟”,與金國結成“海上之盟”,相約南北夾擊遼國,打算一舉收復失去近200年的幽雲十六州。金兵戰鬥力極強,所謂“女真不滿萬,滿萬無敵於天下”,他們很快攻佔遼國幾個都城,勢如破竹,甚至俘虜了遼末帝耶律延禧;而北宋這邊,軍隊腐敗,戰鬥力低下,30萬大軍兩次攻打不下遼南京(幽州),反而被遼軍反攻至本土。金人看到宋軍如此丟人現眼,便產生了把遼宋兩國一鍋端的念頭。

李煜附體的宋徽宗亡國詩詞中的“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

李煜附體的宋徽宗亡國詩詞中的“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

宣和五年(1123),在宋朝支付巨量錢財的請求下,金國答應將自己打下的早已把百姓、財物掠奪一空的幽雲之地歸還宋朝。這樣宋朝名義上收復了幽雲,趙佶君臣沉浸在“克復太祖太宗之志”的“勝利”喜悅之中。殊不知,金國已經開始了徹底滅宋的軍事行動。宣和七年(1125)在金兵大舉南侵的鐵蹄聲中,趙佶打算逃往江南,趁勢甩鍋給太子趙桓(宋欽宗),自己退位擔任太上皇,改明年為“靖康元年”。欽宗被留守汴京,成了抵擋侵略的“背鍋俠”。這一波操作,讓金軍氣焰大盛,朝野民間沸騰。

李煜附體的宋徽宗亡國詩詞中的“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

逃亡南方的路上,到了亳州,趙佶接到緊急軍情,金兵第一次圍困東京,他意識到自己的喪德敗行給國家帶來的災難,於是下《罪己詔》,取消“花石綱”,藉此挽回民心。千山萬水逃命於亳州,趙佶心情非常沉重,但詩人本色讓他見到一路秀美的景色,不同往日宮苑的華麗,像是另一個世界,於是詩情大發,吟詩賦詞,趙佶寫下了人生第一首“亡國詩歌”(此時雖為亡國,但詩詞已有亡國之韻)——

《臨江仙·宣和乙巳冬幸亳州途次》

過水穿山前去也,吟詩約句千餘。淮波寒重雨疏疏。煙籠灘上鷺,人買就船魚。

古寺幽房權且住,夜深宿在僧居。夢魂驚起轉嗟吁。愁牽心上慮,和淚寫回書。

趙佶回想起往日的人生,吟詩約句,作詞賦詩無數,而此刻卻寒氣凝重,秋雨疏疏。淮河畔的鳥兒和人們還很安逸,宿在河灘上的鷺鷥鳥被迷朦的寒氣所染,漁帆片片,人們紛紛赴往河岸買那新捕上來肥美的魚兒。他一向崇道,本不喜佛家,但晚上只能被迫屈身於古寺幽房,借宿在僧居之所。他心裡難堪,聽到綿綿的木魚聲,彷彿為自己當年棄僧的行為而懺悔。午夜夢迴,夢中驚醒,或許見到了汴京被破,披衣起身長嘆,想到自己流落至此,不禁淚落沾襟,在油燈下緩緩地寫著什麼。

趙佶可能沒有意識到,這只是個開始,遠遠沒有結束。

深淵

靖康元年(1126)底,第二次東京保衛戰失利,汴京淪陷。次年(1127)三月,金兵將徽宗、欽宗以及后妃、趙宋宗室,文武百官、教坊樂工、工匠技人連同皇宮大內的儀仗、禮器、珍寶、藏書、天下州郡圖冊等押送北方金國,北宋滅亡,這一事件就是岳飛筆下“猶未雪”的“靖康恥”,又稱“靖康之變”。趙佶在聽到皇宮珍寶器物被掠奪時沒有作聲,當得知自己的藏書和書畫被洗劫時痛哭流涕。

李煜附體的宋徽宗亡國詩詞中的“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


李煜附體的宋徽宗亡國詩詞中的“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

從出逃江南到被押送金國,到客居北方九年,再到去世,趙佶寫了不少詩詞,雖然數量上無法和前期的宮詞、宗教詩和題畫詩相比,但質量上是徽宗作品的頂尖之作,也是這部分亡國詩歌讓趙佶成為偉大的“皇帝詩人”。其水平幾乎可以與李後主相比肩,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後主(李煜)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趙佶)詞亦略似之。”

李煜附體的宋徽宗亡國詩詞中的“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

趙佶被俘往北方蠻荒之地前後,以血淚凝結成許多痛切心肺的亡國詩,他的血淚詩歌真實反映了他屈辱的人生,是內心痛苦的真實寫照。《禮記·樂記》中說:“亡國之音哀以思。”趙佶的亡國之痛和淒涼愁苦的體驗當與李後主無異,情感上也並無多少差別,懷念故國的詞也達到了接近李後主的水平。

一路的押解,讓趙佶和所有被俘人員受盡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摺磨。在隊伍走到汧(qiān)州露宿時,趙佶想到了詩聖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句,於是寫下一組四首《汧州作》:

李煜附體的宋徽宗亡國詩詞中的“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

(其一)

國破山河在,人非殿宇空。

中興何日是,搔首賦車攻。

(其二)

國破山河在,宮庭荊棘春。

衣冠今左衽,忍作北朝臣。

(其三)

投袂汧城北,西風又是秋。

中原心耿耿,南淚思悠悠。

嘗膽思賢佐,顒情憶舊遊。(顒:yóng,仰慕。)

故宮禾黍遍,行役閔宗周。

(其四)

杳杳神京路八千,宗祊隔越幾經年。

衰殘病渴那能久,茹苦窮荒敢怨天。

這組詩在亡國帝王的“哀鳴曲”中,屬出色之作。趙佶腦海中不僅浮現出杜甫筆下的“安史之亂”後長安城殘破的城池,還想到《詩經·黍離》中“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 的“黍離之悲”。昔日繁華在自己手中幻滅,祖先宗廟灰飛煙滅、蕩然無存,而且自己還命懸人手。昔日的繁華帝都,今日的狼狽景象,喪家失國的悲哀,讓他悲不自勝,眼淚潸然。

李煜附體的宋徽宗亡國詩詞中的“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

不久,隊伍來到燕京(今北京),這是個讓趙佶心情複雜的地方。燕京就是幽雲十六州的幽州,整個宋朝都渴望收復此地,好不容易聯金滅遼收復了,沒想到轉眼整個國家都亡了,而且得與失都在自己手裡,怎能讓他不心情複雜?在這裡趙佶寫下了他詩詞的巔峰,水平最高、意境最深遠、內涵最豐富、且不輸李煜的千古名作——

《燕山亭·見杏花作》

裁翦冰綃,打疊數重,冷淡燕脂勻注。新樣靚妝,豔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閒院落淒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有時不做。

這首詞幾乎可見於所有的詩詞選中,可見其讚譽之盛。它表面上是一首詠物詞,實際是借杏花托物言志,上闋通過寫杏花的開落及無情風雨,表現出自身處境的淒涼蕭條。上片起首六句,寫杏花盛開之時的嬌豔美麗;“易得”五句寫杏花遭風雨的摧殘;

借花喻人,憐花也是憐己,杏花的盛開象徵趙佶昔日帝王生活的奢靡,而杏花的凋落又何嘗不是暗喻他現時悲慘的處境。

上闋重實寫,下闋重虛寫,下闋以燕無情、夢不成,關山難度、好夢難成、故宮難尋等,表現對故國家山的思念。一派濃重的故國之思鬱積心頭,欲託離恨於燕子,燕子卻不通語言;夢中迴歸故里是唯一的安慰,而近來卻絕望得連夢也不做了,真可謂哀傷絕望至極。全詞既問且嘆,如訴如泣,唏噓之聲,不絕於耳。

李煜附體的宋徽宗亡國詩詞中的“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

李煜附體的宋徽宗亡國詩詞中的“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

南宋人《朝野遺記》評價說:“‘天遙地遠,和夢也、有時不做。’真似李後主‘別時容易見時難’聲調也。”賀裳《鄒水軒詞鑑》說:“南唐主《浪淘沙》曰:‘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至宣和帝《燕山亭》則曰:‘無據。和夢也、有時不做。’其情更慘矣。嗚呼,此猶《麥秀》之後有《黍離》也。”明朝楊慎評價道:“詞極悽婉,亦可憐矣。”這首《燕山亭》與李煜的《虞美人》《破陣子》《浪淘沙》等屬於同一題材,感情真摯,文采甚高,血淚寫成,一樣悲傷,幾乎可以與李煜的文學史地位相提並論。

到了北國之後,趙佶父子被金太宗降封為帶有侮辱性的昏德公、重昏侯爵位,囚禁在五國城(今哈爾濱依蘭縣)。趙佶被囚了九年,期間寫了不少詩歌,也曾做了不少反思,他的詩甚至被金國拿到南宋售賣,存心侮辱南宋君臣。不過趙佶的悲痛和後悔確實真情實感,且藝術水平極高。

李煜附體的宋徽宗亡國詩詞中的“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

李煜附體的宋徽宗亡國詩詞中的“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

《題燕山僧寺壁》

九葉鴻基一旦休,猖狂不聽直臣謀。

甘心萬里為降虜,故國悲涼玉殿秋。

《清明日作》

茸母初生忍禁菸,無家對景倍悽然。

帝城春色誰為主,遙指鄉關涕淚漣。

《在北題壁》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南無雁飛。

在一切繁華落盡之後,趙佶曾認真反思自己一生的所作所為,“取《春秋》讀之,始知宣聖之深意,恨見此書之晚”,後悔自己昏庸無道導致亡國滅家,連累了宗廟社稷和黎民百姓。“猖狂不聽直臣謀”,他後悔自己在位時不聽直臣的進諫,一味的玩物喪志、貪圖享樂。身在離家萬里的北國,人生自由受到限制,還遭受人身侮辱,這些本是他咎由自取,只可惜連累中原大地變成人間煉獄,無數百姓受到牽連。

清明時節,趙佶因為佳節來臨而加倍撫今追昔,“帝城春色誰為主,遙指鄉關涕淚漣”與李煜“故國不堪回首”“雕欄玉砌應猶在”“流水落花春去也”幾乎有異曲同工之妙。難怪明朝人說:“李後主亡國,最為可憐,宋徽宗其後身也。

李煜附體的宋徽宗亡國詩詞中的“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

李煜附體的宋徽宗亡國詩詞中的“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

《在北題壁》是趙佶的絕筆,是一代亡國之君的哀歌,此詩語言質樸,明白如話,與李煜的風格極其相似。西風、破扉、孤館、微燈,典型的意象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詩人沉重哀思,簡單的話語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尾聲

《在北題壁》之後就再未有徽宗詩歌存世,趙佶的詩人藝術家生涯至此終結。宋紹興五年(1135)趙佶忍受了九年精神折磨離開了現實的世界,一代全才就此落幕。又過了七年,宋金和議,趙佶的棺槨連同高宗趙構生母韋賢妃一同歸宋,趙佶的靈柩被安葬於浙江紹興的永佑陵,廟號徽宗。

李煜附體的宋徽宗亡國詩詞中的“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

紹興永佑陵遺址

由於宋徽宗出眾的藝術才華,再加上國破家亡和階下囚的特殊經歷,讓他無論詩還是詞,都成為古代帝王中的翹楚。他是個失敗的政治家,卻是個成功的詩人。清朝詩人郭磨評價李煜說“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這兩句詩用來形容宋徽宗趙佶,完全適合,恰到好處。倘若徽宗從一開始就安心做一個富貴親王,那麼今天名垂青史的將是“藝極於神”的超級藝術家,他那斷金割玉的“瘦金體”書法將會永遠光耀史冊。

《宋史》對宋徽宗做了蓋棺定論:“跡徽宗失國之由,非若晉惠之愚、孫皓之暴,亦非有曹、馬之篡奪,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諛。其驕奢淫佚之志,溺信虛無,崇飾遊觀,困竭民力,君臣逸豫,怠棄國政,日行無稽……自古人君玩物而喪志,縱慾而敗度,鮮不亡者,徽宗甚焉。”“玩物喪志”,這個成語就是為宋徽宗量身定做的,宋徽宗的事蹟正是這個成語的出處。

角色的錯位,以及徽宗的政治野心,渴望有所作為、名留青史,但文人士大夫的風雅氣質、耽於享樂和錯誤的治國理念,讓他身敗名裂、車毀人亡。身為帝王,或許只是歷史對他開的玩笑,而作為藝術家,又恰恰是歷史成全了他們。

李煜附體的宋徽宗亡國詩詞中的“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

李煜附體的宋徽宗亡國詩詞中的“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

花間識面,漫聊遣心,我是“花間漫聊”,如果您覺得本文有所收穫,請點贊、關注,在此多謝。

本文為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侵犯到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繫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