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與“天下”的區別

儒家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與“天下”的區別

“修齊治平”這是《大學》裡面的句子,原文如下: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內容也相對簡單,翻譯過來內容如下: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

儒家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與“天下”的區別

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知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那麼,我們就要產生疑問了,最後兩條“治國”和“平天下”,有什麼區別?

儒家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與“天下”的區別

我們從兩個層面分開來講

一、物理地域上的不同

儒家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與“天下”的區別

春秋戰國時期的“國”是諸侯國,是齊魯燕韓趙魏秦這些諸侯國,他們都是周天子的諸侯。當然“天下”是周天子的天下,是中華九州(當然那個時候還沒有中華這個概念)​。

儒家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與“天下”的區別

秦漢之後,中國處於統一的時期更長,這個時候的“國”肯定是中國,當然具體是指他們所處的歷史朝代,比如唐、比如宋。因為這個時候依然沒有明確的“中國”這個概念。這個時候的“天下”包含了中國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或者部落,比如匈奴、比如吐蕃。這時候的“平天下”就是要穩定周邊形勢,如果周邊小國或部落有問題,他就興兵討伐,必須使他們臣服,不敢來搗亂。

二、文化心理領域的不同


儒家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與“天下”的區別

大儒學家顧炎武提出了“亡國”與“亡天下”之辨。他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這裡的“亡國”是現代意義上的政權消亡,這裡的“亡天下”則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淪亡。


儒家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與“天下”的區別

歷史學家顧誠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節寫道:“在漢族官紳看來,大順政權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號”,朱明王朝的掙扎圖存是宗室、皇親國戚、世襲勳臣之類“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紳士民沒有多大關係;而滿洲貴族的入主中原則是“披髮左衽”(剃頭改制),“亡天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應當奮起反抗。”可見,明朝的民眾,已經把滿清入關與以前的改朝換代嚴格區分開來。以前的改朝換代,只是中國內部的政權更換,滿清入關,則被視為外侵。

三、總結

儒家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與“天下”的區別

無論古時還是今日,“國”可以是一個諸侯國,也可以是一個“中國”,當然也可以是官員負責治理的一個區域(為官一方,造福一方。這也是幫助更高層的領導者治理中國。)。但“天下”從來不包含外域,決然沒有“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樣的情懷。

儒家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與“天下”的區別

​另外,“國”除了物理疆域之外,還更多地表現為政權;而“天下”表現為文化領域的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