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碧水丹山--记民营企业风云人物“兴永集团”董事长靳登永

中国经济新闻联播内蒙古乌兰察布9月23日电(王海珠报道 原创报告文学 策划/谢万山执笔/王朝明)在内蒙古大青山的脚下,环绕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林海,镶嵌着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五颜六色的车流在其中彩虹般地穿行,宛如一轴“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画卷。

筑梦碧水丹山--记民营企业风云人物“兴永集团”董事长靳登永

哦,这无疑是一座充满生机盎然的小城,这无疑是一座新桃换旧符的小城,这无疑是一个以环保做理念、以生态做标签的小城。

它有着一个与这片神奇的土地一起方兴未艾的名字/乌兰察布市兴和。

它还有着一位与全国育林老英雄马永顺一样誉满林海的人物。

他曾历时了十三个春秋,并自费耗资10亿元,率领员工第一次在兴和这片被沙漠化困扰多年贫瘠的土地上,种出了一片永不凋谢的“祖母绿”,一片郁郁葱葱的人工林。

他曾凭借一个优秀民族企业家特有的“舍小家、顾大家”的高风亮节,与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兴和县30多万父老乡亲的心中播下了一片红枫绿荫。

他就是“三连冠”于内蒙古自治区第七、第八届与第九届的政协委员,北京皇家艺苑的创始人与驰名中外的“兴永集团”的董事长靳登永同志。

(一)

如果说内蒙古大草原是一个虬髯赤臂的大汉,那么乌兰察布市的兴和县就是一条系在他颈上的一条彩色的纱巾。

如果说横跨鄂尔多斯高原的库布其沙漠是“悬在首都北京上空的一盆黄沙”,那么乌兰察布市的兴和县就是连接它的一个小小的沙漏。

如果说肆虐大草原的库布其的黄沙留给大地的是荒芜,留给人类的是贫瘠,那么兴和县曾经的荒漠化留给靳登永儿时的记忆就是家园的枯寂,肚皮的饥饿。

一切浩荡的激流,都有一个美丽的源头。一切筚路褴褛的奋斗,都有一个为之奋不顾身的缘由。

筑梦碧水丹山--记民营企业风云人物“兴永集团”董事长靳登永

当我们打开记忆长河的闸门,靳登永,这个共和国的长子——这朵时代小小浪花便欣然跃上我们的笔端,成了那段蹉跎岁月挥之不的年轮。

他依然记得,在放学的路上自己常常望着那些被风沙折磨得早就没有了草色的芨芨草发呆,有时也会突发孩子的善心,把一朵朵被风沙吞噬了的油菜花扒拉出沙坑……然而,在懵懵懂懂的年龄里,他当时还不会意识到自己身后那片性情乖张的沙尘暴,它关乎到河套平原“塞外粮仓”是否丰实与黄河的安澜,更意识不到它关乎首都北京的蓝天白云。但那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大烟炮儿”就像块恶毒的红红烙铁,在靳登永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一块永不磨灭的疤痕。

他依然记得,在那片黄沙与火山岩碎片交织飞舞的贫瘠土地上曾经走过他身边的父老乡亲。那是一群错综复杂的时代脸谱,上面依稀洋溢着“翻身农奴得解放”的喜悦,也流露出被恶劣的自然环境束缚的无比忧郁。

他怎么会忘记家乡被风沙终年侵吞的那一泓瘦瘦的溪水。

他怎么会忘记家乡被荒漠化日夜挤压的那一条窄窄的芳草地。

靳登永的简历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与他的同代人没什么两样。无非用这样三句老套话就可以概述:生在困难时期,学在动乱时期,长在调整时期。但笔者还是不得不浪费笔墨把他生活成长的足迹加以描述,让它的枝枝蔓蔓原封不动地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让我们更加了解靳登永同志是如何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以成的。

1955年4月一个草绿艾香、牛羊涌动的日子里,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一个普通干部家庭诞生了一个眉宇清秀、骨骼异秉的男婴。在他刚刚出生后没几天,亲戚朋友们前来纳福道贺的喜悦之声就常常被他那比别人家孩子高八度的洪亮哭声所淹没。于是,便有族亲长辈预言:“这个虎头虎脑的小家伙长大以后必然不同于寻常人,一定能成大气候,是个能给脚下这片土地带来吉祥与福祉的人物”。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67年一个狂风卷着流沙的日子,作为县粮食局局长的父亲,因长期过度的劳累,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至今,靳登永还依稀记得父亲在文革期间受到“右派”分子的牵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关进了牛棚,下放到农村,参加所谓的劳动改造的场景。

父亲去世后,为了替母亲分忧,靳登永便主动去乡下照顾自己年迈的奶奶。在这期间,他还常常利用节假日独自一人钻山沟挖草药,用卖了的钱去交自己与弟弟们的学杂费。他这种“小大人”般的举措,让老亲旧邻们直翘大拇指,夸赞不已。

在采草药时,他的两只小手经常会被镐把儿磨起一串血泡儿,回家就躲在没人处用马蹄针自己个挑破,痛得他眼泪在眼圈,直咬自己个“牙帮骨”,也不吭一声。年迈的奶奶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有时,一边给他擦洗伤痕,一边哽咽着老泪纵横,但也无能为力,只好任由他这株草原上的小沙柳自由疯长,抑或自生自灭。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进山采草药这事,靳登永一咬牙就坚持了七、八年,直到他高中毕业参加工作。

就这样,他坚韧着,用勤劳与汗水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书写着他人生的第一张答卷。而劳动,便成了他最初与兴和这片土地与父老乡亲们血肉相连的纽带。以至于经年以后,他还能如数家珍似的把当年采集过每一味中草药的名字一一倒背如流。

“少年不知愁滋味”,青春少年的时光,无疑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那时候的河流就是白银子,油菜花的花瓣儿就是金锭子,牛羊就是散落在大草原上的珍珠与玛瑙……毋庸置疑,在靳登永的眼里,那时候的一切一切都那么美好,都那么弥足珍贵!即便是那一条条被风沙裹挟的窄窄河流,都那么的灿烂夺目,绚丽多姿。总之,在靳登永幼小的心灵中渐渐萌生了一个念头,那就是长大以后一定要积蓄自己的光与热,来报答脚下这块养育他,尽管不那么尽善尽美,不那么丰盈、富足,甚至依然被风沙与贫瘠困扰的土地。

岁月蹉跎,阳光荏苒。直到靳登永历尽沧海、事业有成的今天,他也一直恪守着孩提时代这个“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中华民族的朴素世界观。尽管在世人的眼里,他已经是一个富甲一方、腰缠万贯的私营企业家,但在谈及家乡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时,他依然目光怯懦得像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心中充满了麦田里的阳光。兴和,这个“鸡叫闻三省”的地方,永远是他洗涤心扉、栖息灵魂的故乡。

(二)

如果说靳登永当初自主创业、商海游弋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那么不如说他商海淘金、积累财富是为了心中一个回馈家乡的绿色情结。

如果说靳登永当初年少有为、大胆他乡逐梦,不如说他是为了自身的蓄力助跑,最后为了完成一个天涯游子的精彩回归。

如果说靳登永当初是一颗璀璨的星星,那么不如说他是为了以后能与家乡那轮明月同一个频率,以便能今生今世永远誓死相随。

时光雕塑了松柏傲雪常青的品质,也雕琢了靳登永青春无悔、玉树临风的容貌。当时,二十刚刚出头的血气方刚的靳登永,渐渐褪去青春的青涩,在与他同龄人的队伍之中超尘拔俗,卓尔不群,在众乡亲们的眼里他早就成长为一个敢做敢当的标准蒙古大汉。尤其,被内蒙古“大碗喝酒、大块造肉”的朴素民风熏陶出来的“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更为突出。他高中毕业后,在民政局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了八年,之后,他又凭借自己个的“初生牛犊不怕虎”闯劲儿,先后困境执缨,为兴和县经贸委旗下的两家国字头企业的起死回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初步彰显了他独挡一面与雷厉风行的才干。

1985年这个寻常,而又极不寻常的年份,就在他把自己主抓的石墨厂销售工作做得风生水起的当口,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他辞去了抱有“铁饭碗”的公职,依然决然地踏上了自主创业的征程。

在那个“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奔小康”的年代里,新生事物联袂而来,个体户也犹如雨后的春笋,全民都在跃跃欲试地准备去分享改革开发盛宴的一杯羹。靳登永没有盲目跟风冒进,而是通过冷静的思考,市场的调研,他还是选择了自己比较熟悉的碳素行业,并在极短的时间内,雷厉风行地组建了当时兴和县的第一家私营碳素厂,这不但成为了当时乌兰察布市民营企业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成了他日后商海游弋的桥头堡。

筑梦碧水丹山--记民营企业风云人物“兴永集团”董事长靳登永

有人说靳登永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也有人说靳登永无论干什么,都要打“提前亮”,始终都有着别人不具备的超前意识。表面看都不无道理,也的确掷地有声。但归根结底还是靳登永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之便,与自己的员工水乳交融,同心协力,共度难关,才使他的企业左右逢源,独辟蹊径,最后赚得盆满钵满,成了首批先富起来的人。

1990年,靳登永被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七届委员。

1991年,靳登永为了进入碳素产品的国际市场,在珠海创办了首例发光材料厂,成功抢占了开发城市的“制高点”。

1993年,靳登永又瞄准了绿色旅游这个朝阳产业,为了能抓到京郊旅游休闲娱乐这块“软黄金”,他在北京昌平区胡庄买下了十三陵机械厂旧址上的一个门可罗雀的废弃大院,投资500万,经过简单装修后,在此成功筹建了“北京皇家旅游大世界”。除了开设“十三个皇帝”蜡像展厅,还开设了一个构思奇妙的“奇幻园”蜡像馆。当时,从全国各地招聘来29个小矮人,作为导游与解说员,成了当时京都西郊扶贫助残的精神文明的一景。

2000年8月,靳登永又筹措到8000万资金,把“皇家艺苑”打造成了一个集餐饮、购物、中医中药、住宿与娱乐为一体的“京郊旅游航母”,尤其,与著名的同仁堂合作,开设的同仁堂专家门诊更是独树一帜,得到了国内外广大游客的青睐,当年还被北京市旅游局定为涉外企业,加以重点保护扶持。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几年来,由于赶上改革开放的好契机,尽得改革“红利”,靳登永的生意越做越大,手里积攒的财富也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一直梦魂牵绕的生于斯、长于斯的内蒙古大草原。尤其,当他得知集宁皮件厂由于多年经营不善、频临倒闭,二三百号职工面临下岗的信息后,他毅然决然地决定整体收购这个负债累累的国营皮件厂。当时,许多亲朋好友都出面制止他这种只注重情感、而不注重效益的鲁莽蛮干行为。但他依然我行我素,“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用新型企业化理念成功重组了集宁皮件厂,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集宁熊猫皮业有限公司,实现了当年收购整改,当年就扭亏为盈的目标,成了当时内蒙古自治区民营企业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2001年初,为了让这个在他手里起死回生的企业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他又大手笔地收购了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一个制革厂。经过有步骤的技改,扩建成了中亚和东欧地区最大的兰湿革加工厂。当时,他还豪言壮语地同朋友们讲:“我要把集宁熊猫皮业有限公司与吉尔吉斯斯坦兰湿加工厂当作一张弓的两个发力点,而箭头就是我们研发的新产品,它的有效射程就是全世界的皮货市场。”

生命如奔流的江河,一闪而过,让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靳登永来不及回味。

毋庸置疑,靳登永在回报家乡的旅途上一直没有止步不前,同年六月,他又出手收购了兴和县膨润厂。年底,又收购了兴和县最大的亏损企业____兴和县碳素总厂,投巨资进行企业技改,组建了当时内蒙古最大、全国排列前5位的碳素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后的“兴永集团”最初“三足鼎立”的框架,也为之后靳登永改变家乡面貌的植树造林的壮举打下来雄厚的物质基础。

自古以来,苍天不负有心人,所有的耕耘都有收获,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

2003年,靳登永获得了内蒙古首届十大杰出经理人的光荣称号。

2004年,靳登永以拥有4亿元人民币的身价,登上新财富劳斯莱斯500富人榜,排名第360位。

2005年12月,靳登永获得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分析与预测中心、中国发展研究院、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中国工业报社了联合授予的“第二届中国企业改革百佳人物”。

同年,靳登永还被全国高科技与产业化理事会聘为2005年到2006年度副理事长。

2006年1月,靳登永又被内蒙古自治区企业联合会与内蒙古自治区企业家协会联合授予第三届内蒙古自治区创业企业家称号。

2009年3月6日,靳登永被中国民营企业联合管理会授予优秀民营企业家的称号。

筑梦碧水丹山--记民营企业风云人物“兴永集团”董事长靳登永

(三)

如果说伊春市马永顺誉满青山的故事渐渐随风而逝,那么兴和县靳登永经纬锦绣的传奇刚刚踏歌而来。

如果说育林老英雄马永顺的一生与大森林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共和国长子靳登永的一生与大森林就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

如果说马永顺当年植树造林是青山添锦绣,顺风顺水,那么靳登永今日植树造林就是在“青石板上绣花”,难上加难。

这是一个绿色的抉择,势必要跋涉一个泥泞的沼泽。

这是一个金色的希冀,势必要唱响一首淬火的赞歌。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大千世界,包容万物兴衰的也许是一枚轻轻的橡壳,但关乎我们喜怒哀乐的一定是那浓浓的热血。

“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这首穿越时空、令无数人动容的《鸿雁》,在一次异国他乡朋友们把酒言欢的宴会上也深深打动了这个来自大草原上的游子靳登永思乡恋土的情结。当他静静地听完这首歌后,在不知不觉中,他已情不自禁,鼻翼大恸,最后潸然泪下。于是,一个回归故里、报效祖国与建设家乡的念头从他内心深处油然而生。

也就是在那个即将回归祖国的最后一个夜晚,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躺在伏尔加河畔的“榻榻米”上陷入了久久的深思。如何才能让他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家乡热土重新恢复到只有从先祖们的口中才能听到过的昔日“刺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呢?他苦思冥想,终于从不得要领的纷乱思绪中理出了头绪,一直困扰我们半个世纪的土地荒漠化就是内蒙古大草原的“阿克琉斯之踵”,就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壮大的致命死穴与软肋。然而,“自古千里华山一条路”,只有在兴和县上万公顷的荒山秃岭上种树,多种树,种好树。再让它们早日长成参天大树,来完成防风固沙、保墒护坡的使命,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家乡早已荒漠化了的土地重新变成米良田,青纱帐。才能让兴和这只常年饱受风沙肆虐的落佩“土凤凰”,在共和国的蓝天白云之下,从新长齐羽毛,丰满它自己久违的羽翼,展翅飞翔。

“一石激起千层浪”,靳登永要回家乡兴和县自费征地植树造林的消息一夜之间就不胫而走,在这个素有“鸡鸣闻三省”的兴和小县城里引起轩然大波。

人们各抒己见,争得脸红脖粗,也不得要领。总之,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褒贬不一。

有人说靳登永穷时有穷的铜骨,富时有富的美德,富了不忘回报家乡,让人叹为观止,望其项背。

有人说他要在兴和这穷山恶水之中种树,那就是脑袋瓜子不是被门弓子抽了,就是被门缝儿给挤扁了。也说不定是大脑缺氧,要不谁会拿白花花的银子去打水漂儿呢?

更有甚者说他这是沽名钓誉之举,摆摆花架子,做做样子,等捞够了他个人的政治资本后,他就会草草收兵,不了了之。

一时之间,啧啧称赞者有之,讽刺挖苦者有之,当然这其中抱着质疑态度的人占了绝大多数。他们根本不相信靳登永能在这鸟都不拉屎的地方种活树。

“他靳登永经商多年,拔颗眼毛儿都能当哨吹,岂能犯这么低级性的错误呢?大风大浪都挺过来了,却要在这小河流沟里翻船。真是让人费解啊。”质疑之声一浪高过一浪。

“让我看就是他腰包里的钱多了,想再捞点儿政治资本。充其量三分钟热血罢了,不会坚持多久,最后一定是知难而退。”一些奇谈怪论也一股脑儿地泼向靳登永。

总之,在事业巅峰时期,靳登永他突然进军并不熟念的植树造林行业,而且还不向国家要一分钱,自费植树造林,这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有人开始怀疑他又在下一盘什么大棋,就像他在1998年收购破产皮毛厂一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组建熊猫公司,又突然进军国外皮毛产业链一样,肯定又有什么超出寻常人的前瞻后招。

也有人认为靳登永的心中酝酿的这个“绿色版图”,纯属是为了兑现他个人情怀,势必会导致他以“北京皇家艺苑”为龙头的产业链错失快速发展良机,得不偿失,将造成不良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哑巴卖刀,事实胜于雄辩。回到家乡的靳登永没有被这些溢美之词冲昏头脑,也没有被这些流言蜚语所左右,他来不及洗去异国风尘,就马不停蹄地开始着手准备自费植树造林的前期工作。

尽管人们依然看不清他的高瞻远瞩,但还是发现了他的未雨绸缪。他一边以碳素总厂原有的员工为班底,迅速组建了一支几百人的植树造林的队伍,加以简单的植树造林培训。一边千方百计地筹措购买树苗和植树造林使用工具的费用。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靳登永又马不停蹄地亲自坐火车到河北、山东和北京等地去购买适应兴和本地土壤生长的树苗。为了节省来回往返的费用,他甚至都舍不得去住一宿像样的旅店,蹲票房子成了“家常便饭”,还吃了一路泡面。与他一起随行的老员工也没有一丁点儿怨言,因为知道他这是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啊。当时,靳登永的那身背包摞伞、风尘仆仆的打扮,简直就像一个活脱脱的、为了生计讨生活的闯关东的汉子,让人看到后,都难免会哑然失笑。唯有与他朝夕相处的妻子高淑莲看到后,鼻翼酸楚,心痛得眼泪在眼圈里转,但又不知用什么话语来安慰面前这个乞丐打扮,遇事又一直都是“一根筋”的丈夫,只好扭头跑进厨房,去给靳登永煮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手擀面。

据靳登永本人后来回忆,在那段筚路褴褛的岁月里,真可谓是一步一个坎儿,两步一个坡儿。一些预想不到的艰难困苦接踵而来,让他手忙脚乱,猝不及防。当时,他自己整天就像一个被挤压到极限的弹簧,随时都有断裂崩溃的可能,几乎让他成了逃兵。而唯一让他欣慰的就是结发妻子高淑莲对自己的理解与支持。

众所周知,位于三省交界处的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一改内蒙古大草原一向舒缓、平展与辽阔的地势地貌,它峰峦起伏,沟壑纵横,期间还夹杂着蜿蜒曲折的河流,散落着宛如碎银子一样的湿地沼泽。它是典型的丘陵、平原与山地镶嵌的地貌,土质自然恶劣、板结,自古遗留下的火山岩碎片一如打碎的青瓷花瓶,四处可见。

如果在内地折一把杨柳枝插进泥土,在经一场透心凉的雨水就会长出一片浓浓的绿荫。而在兴和县荒滩沙梁上植树造林就不那么容易了。兴和县全境基本都是火山岩与胶泥土质,一旦遇到火山岩碎片地带,别说种树了,就是往地上钉一颗铁钉子,楔一根木橛子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了。遇到胶泥处更让人犯愁,除了换土,暂时也没有别的办法,否则胶泥糊住树苗的根系,活了也是假活,最后也得去见阎王。所以说“一年青,二年黄,三年见阎王”植树造林失败的铁律,几乎成了靳登永这支“杂牌军”不可逾越的天堑与瓶颈。

“换土疗法”就是靳登永当年发明的在荒漠化的土地上非常有效的植树造林绝活。说起换土容易,但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这不但无形之中徒增大量的工作量,而且寻找适合树苗生长的土壤也不那么容易。当时,为了能在山坡上种活一颗小树苗要跑到十好几里地的地方去拉土保墒。把一批树苗种下去,那简直就是一个新时代“愚公移山”的翻版。

作为这支队伍总指挥的靳登永一直坚信这样一条原则:只要以科学观念做导向,以严格管理做目标,天底下就没有种不活树的地方。于是,他严抓成活率,亲自跑现场,身先士卒。在种树这个问题上,事事亲力亲为,绝不马虎大意。始终严把树苗的质量关,杜绝一切可控的风险与隐患。

在植树造林中,他一直和员工们一起风餐露宿、摸爬滚打,常常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尤其,在夏天,小咬、蚊子与牛虻多得直往鼻孔里钻,林地里热得如蒸笼,大家伙还得穿长衣长裤,否则,就会被叮出一身大包。

有时晚上一回到家里,躺在床上浑身就像散了架子一样,碰哪都疼。爱人高淑莲看在眼里,痛在心上,给他端来热乎乎的洗脚水,让他好好泡泡脚,他都赖得动弹了。可到了第二天早晨,他还是一轱辘爬起来,胡乱地用自来水洗一把脸,连饭也来不及吃,就又带领大家伙上山种树去了。

记得有一次,靳登永上山去检查刚栽下不久的树苗成活率,一不小心崴了脚,脚肿得跟发面馒头似的,还是咬紧牙关,趿拉鞋一瘸一拐地坚持跑完植树造林现场。他夜晚回到家里,伤情加重,痛得他汗珠子从脑门上“噼里啪啦”直掉,他就让妻子高淑莲打来一盆凉水泡脚止痛。高淑莲心疼他,就想让他去医院住院,他立马拒绝。第二天,天还没亮,就又一轱辘爬起来骑上摩托车钻了山沟子。就这样,他隐忍着,以顽强的毅力,硬是一天没离开过植树造林现场,直到看见这满山坡的小树苗都逐渐吐露出新绿,发出新芽,他才露出久违了的一丝的欣慰笑容。

等到第一批栽下的小树苗都能彻底地伸胳膊伸腿儿缓过阳来,露出它们孩子般的笑脸时,靳登永已经超负荷地在造林地上不分白天黑夜摸爬滚打了整整已经三、四个月了。他这个曾经壮得和牛犊子一样的车轴汉子,也像浑身上下扒了一层皮儿似的,眼窝深陷,皮肤黢黑,头发也杂乱无章,就连和他朝夕共处的高淑莲看了都快认不出他来了。朋友们也和他玩笑说:“老靳,你晒黑得就像美国总统奥巴马啦,这回你可是要抖起来了。”

当靳登永第一次看到自己种下的树苗就像一排排等待检阅的士兵都齐刷刷站在坡头地角的那一刻,那些天的辛苦、劳累与满肚子委屈都一扫而光,他高兴得就像个孩子一样,一蹦老高。回到家里,也兴奋得有好几宿都睡不着觉。

靳登永临时组建的“杂牌军”成份比较复杂,有来自他公司里的老员工,也有临时“抱佛脚”,花重金外雇来的附近乡村里的农民工。尤其,外雇人员他们多数人没有植树造林的经验,而且,他们也抱着“当一天和尚,就撞一天钟”的想法,“扔地头、插树条与撇树苗”的现象比比皆是,让人防不胜防。

刚开始种树那会儿,让靳登永着实手忙脚乱一阵子。他也渐渐意识到要想在这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环境里种活树,种好树,离开科学的管理是基本玩不转转儿。于是,他一边领着大家伙种树,一边系统化地培训公司员工。然后,再让他们去带动那些身边外雇的农民,逐渐形成了一支有纪律、懂技术,又有胆识和担当的植树造林队伍,当时,就成了当年兴和县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从2006年的春天到2011年的秋天,在兴和县的山山岭岭、沟沟坎坎上,靳登永已经率领他的“杂牌军”整整苦干了5个年头。一条分布着76种树木品种,又集绿化、固沙与生态环保的绿化带如苍龙般的跃起。而这条郁郁葱葱的人工绿化带,这不但是兴和县有史以来的一个空前壮举,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张扬着的一面生态环保的绿色大纛。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靳登永自费植树造林、不遗余力建设家乡与改变家乡面貌的事迹,如今,早就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取经者络绎不绝,采访者纷沓而至。一次,有一位慕名而来的首都北京的生态报告文学作者,问及他这些年在植树造林中的感受时,他眼里挂满了晶莹的泪花,感慨万千:我这一生,最对不起的,不是我的家人,而是与我同吃、同住与同劳动的员工们,他们拿世上最少的工资,却干了世上最累的活儿。为了同我一起种树,他们有的人耽误成家立业的最佳时光,如今,还是孜身一人住在职工宿舍。有的人由于终年在林地里风风雨雨,摸爬滚打,积劳成疾,落下终身顽疾。还有的人拖着一双老寒腿已经回到了他们阔别已久的家乡,可却把心永远留在了兴和这片土地上。这片林海就是他们的心血与汗水的结晶,就是他们勤劳与智慧的化身。我对不起他们,亏欠他们,他们才是今天你看到的这个美丽富饶兴和的功臣。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靳登永为了心无旁骛种树,种好树,他竟不顾妻子高淑莲的反对,把留学在新西兰的儿子靳冬调回国来,帮助他打点集团内部的具体事物,一来是为了给自己减压,二来作为以后继续植树造林的后备军。

筑梦碧水丹山--记民营企业风云人物“兴永集团”董事长靳登永

(四)

如果说兴和县是共和国繁荣昌盛的又一面绿色生态环保的大纛,那么靳登永与父老乡亲种下的这片林海就是它的红缨金穗。

如果说兴和是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开放后又一个不老的传说,那么这片林海就是别在靳登永胸前的一枚硕大的共和国翡翠奖章。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9年7月习主席考察内蒙古自治区马鞍山林场之时,由靳登永种下的这片郁郁葱葱的林海已经90%成林,完全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每年将为北京首都挡住成千上万吨的来袭风沙,成了一道名副其实、坚不可破的“绿色的生态环保长城”。对习主席提出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是一个最完美的诠释。在2017年我国举办的第七届的“库不其国际沙漠论坛”上,也得到了专家们的首肯,对推动世界荒漠化与绿色经济起到示范与牵引作用。尤其,增加了“塞外粮仓”河套平原与黄河安澜的保险系数。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小目标。十三年的风风雨雨,十三的只争朝夕。将近3万亩郁郁葱葱的人工林,总共有130多万株,种下的树木品种竟高达76种之多,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十三年来,靳登永的植树造林队伍种下的林子,造林面积保存率竟高达80%以上,成活率为78%以上,彻底改变了兴和县没有针叶林的历史。这不但让世界为之惊诧,在某种意义上也鼓励了兴和县广大人民在荒山沙岗上植树造林的决心。

千淘万漉,吹沙见金。靳登永不向国家要一分钱,前前后后花费将近10亿元,自费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的荒滩沙梁上种树的事迹不胫而走,在人们惊诧之余,纷纷都竖起大拇指来称赞他的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精神。

有人夸奖他不但为家乡兴和筑起了一道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城,也为全国私营企业家树立了一个爱国恋土、富了也不忘父老乡亲的光辉典范。

有人为靳登永算过以下这样两笔账,让他优秀的事迹与不菲的功劳更加一目了然。

如果把他这些年来为家乡所有种的树都每隔三米,列为一排,那么它们就足足能绕地球一周,也将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段辉煌史话。

如果把他这些年来为家乡所有种的树木作为列兵,四株一行,间距2米,那么排到北京城也绰绰有余,势必会成为拱卫首都北京的生态环保的生力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经过几年来植树造林积累的经验,靳登永越来越意识到植树造林的数量与质量就是兴和县恢复荒山秃岭上绿色植被的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尤其,有一次公司从外地购进的树苗一下子就进来十几卡车,为了不错过种树的最佳时令,靳登永调动公司几乎所有的员工,不分昼夜地抢种,到最后还是有一部分剩下的树苗枯死。这样不但影响了植树造林的进度,也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经过这次经验教训,靳登永更加意识到建设属于自己公司的苗圃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于是,靳登永调动精兵强将,组织最优秀的管理团队,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建科技含金量较高的苗圃。

截止到2019年秋天,靳登永已经拥有三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并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的苗圃,总共面积达到了860亩。而且,达到了苗木生产化、集约化与花园化。一些慕名而来的林业植树专家来兴和县参观后,都一致表示:靳总,能领人在内蒙古被荒漠化的土地上露天育苗,创造了兴和县植树造林史上的奇迹,在整个内蒙古地区也独树一帜,屈指可数。

有人说靳登永的思维就像一架把握时代脉搏的精美挂钟,而他经商的理念就像一支精准的钟摆,什么时候荡出,什么时候回摆,似乎都设计得天衣无缝。

靳登永在经商、办企业方面一直张弛有度,从不被高额利润所诱惑。稳扎稳打,一向是他的行事作风。除了正常维系集团旗下兴永碳素有限公司外,他开始谋划集团的未来发展走向,培植企业新的着力点与新的孵化器。

2010年,他率领集团公司进军康养旅游安居工程,开启了党和政府的惠民工程模式。

这些年来,靳登永对建设家乡、回馈社会一直是言必出,行必果,从不拖泥带水。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因此,“皇家艺苑”总裁谢万山曾对笔者讲:靳董事长,他高瞻远瞩,在创业经商的方面目光独到,慧眼识珠。在承担社会责任的方面,勇于担当,不怕吃亏,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习主席的“两山论”,也为我们集团公司勾勒出一张完美的发展蓝图。尤其,由我们集团独立策划设计,乃至承建的集中国生态文化、康复慈善于一体的风景小镇项目便是他近年来呕心沥血的杰作。我们一定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他的这个决策,把这个惠民工程打造成中国康复国际托养、生态文化休闲养老的精品与样板。让它造福当代,惠及后世子孙。

2013年,由兴永集团旗下内蒙古兴永置业开发有限公开发的第一、二期38万平方米的宜居工程即将相继竣工,现已有2400户农牧民告别了破败的危旧住房,欢天喜地、笑逐颜开地乔迁新居。

2019年,第三期宜居安居预计新开发60万平方米,已经奠基。在进一步完善一期、二期以“城中有景,景中有城”的设计理念的同时,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将城市的绿化带、绿地节点、滨水绿带等纳入了绿色生态网络,构成一个自然、多样与高效,并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廊道体系,充分体现生态与人文特质的主题。这势必会营造出一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既不缺少现代大都市的“楼宇环绕、廊亭毗邻”的元素,也保留了大草原它那独特的“经果葱郁、戈壁苍茫与红柳依依”的原始风貌。

2019年4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小林在兴和县检查工作时,对靳登永提倡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安居工程予以赞赏有加,并叮嘱乌兰察布市与兴和县两级党政班子一定要给与靳登永帮助支持。

如今,一座林带纵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城中有园,园中有景的花园式城市赫然崛起。2018年,兴和县被世界环保组织誉为“北京的后花园”,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走廊。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嚣张的岁月不但流逝了他美好的青春韶华,也沉淀掉了这些年他游弋商海的浮华。但他依然筚路蓝缕、克勤克俭地穿着他那雷打不动的“老三样”____西装、衬衫与羊毛衫,不分日夜,不分寒暑地穿行在那片曾用他自己勤劳与智慧,抑或汗水和心血浇铸的红枫绿荫的林海之中,成了一株傲雪凌霜的不老松。

(五)

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它跌宕起伏,绵延千里万里,犹如一条盘旋在共和国头顶上的绿色苍龙。座落在三省交界处的乌兰察布市的兴和县就是它俯首蓄力的龙头,东部的大青山与南部的黄石崖便是两支桀骜不驯的犄角,经天纬地,叱咤风云。

如果说兴和这片热土是一块硕大的璞玉,那么靳登永就是一个画龙描凤的雕刻高手。

截止到2019年金秋,靳登永带领的植树造林队伍累计在早已荒漠化的山丘沙梁上植树2万1856亩,株数为132万569颗,树木品种有油松、臭椿、白蜡、沙枣、云杉与樟子松等76种之多,星罗棋布,各领风骚。

2015年4月15日,北京遭遇了2002年来最强烈的“沙尘暴”的袭击。据多个监测站点pm10浓度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黄昏天空持续一整天,达到了有史以来重度污染。

这场突乎其来的“沙尘暴”,让靳登永更加意识到要想锁住随时都准备肆虐首都北京上空的一条“黄龙”,就必须扎紧兴和县这扇通往北京的西大门,否则首都北京就难免再一次会受到来自内蒙古地区沙尘暴的偷袭。于是,在2017年至2019年,三年里靳登永雷厉风行地追加本集团植树造林的投入。又千方百计地组织上亿元造林基金,新增造林绿化带2850亩。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雨霁彩云露峥嵘,半山青翠半山红。而今这片侵染着靳登永汗水与心血的林海,它拖朱曳紫,彰黄掩绿,就像一件丽人的美丽裙裾,把兴和县从前的穷山恶水打扮得“浓妆艳抹总适宜”。

毋庸置疑,我们的生命总是以不断出发的姿势得以重生。

2018年希腊首都雅典与加拿大安大略省相继出现森林大火,提醒了靳登永。他渐渐意识到植树造林最大的天敌就是防不胜防的山火。要想保住多年植树造林的成果,就必须想办法预防这随时都会爆发的隐匿山火。而最直接了当的预防措施就是修防火道。

随着造林绿化面积的一天天增大,林子一天天长高,护林防护任务也一天天加剧。为了不让自己十几年所取得的植树造林成果毁于一旦,靳登永决定不惜重金去修一条覆盖这个造林基地的盘山道。于是,一条以防火为主,集旅游与运输多功能的城乡公路已在筹建之中,预计改造76个村庄,计划改造道路施工总里程为800公路,总造价为8亿500万。最后,成为“一城六镇”的交通纽带。

而今,这条全长70多公里的银白色的“哈达”当空起舞,独领风骚。这无疑给靳登永这2万多亩人工林增加了保险系数,上了“安全锁”。也势必给30多万兴和县的父老乡亲带来如意、吉祥与福祉。

火烧一趟线,水淹一大片。如果说靳登修防火道是驯服了一条肆虐大草原的桀骜不驯的“火龙”。那么靳登永治理兴和县境内的水系,就是降服了一个巨大的“桃花水母”。前者,必须消灭在萌芽之中;后者,就要因地制宜,合理疏通,然后,被我们有效利用,让它成为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于是,2017年,靳登永又开始了他人生旅途上的另一个壮举,那就是他率领公司广大员工疏通了兴和县境内大大小小数十条河流水系,排瘀去污,建渠造湖。

截止到2019年9月,靳登永已经有效治理河滩湿地总共100000亩,植树造林环境21865亩,其中不包含已建成的七个公园、八个人工湖的24000亩区域,周围还建设道路,并配套照明、绿化、护栏等设施。

如今,备受习主席“两山论”鼓舞的靳登永又开始策划他的新一轮植树造林。一个更宏伟的蓝图在靳登永腹中早已成形,他是这样胸有成竹地向笔者描绘了一个未来的兴和景象:我要打造一个由青山绿水环绕、方圆二百公里生态宜居的森林花园城市。让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来这里定居,都来享受这松涛、草地与鸟语花香的富足生活。2019年春节前期,李克强总理来我们乌兰察布慰问贫困户,不就是关心如何让我们的腰包鼓起来吗?如何让我们的日子好起来吗?我一定要记住李克强总理的殷切嘱托,一定要做父老乡亲们发家致富的“领头羊”,让大家伙与我一起都过上山青水秀、草香羊肥的好日子。

迄今为止,兴永集团正在筹划“内蒙古兴永生态环境工程”,也就是兴永银河湾国际文化生态休闲养老度假区。根据兴和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与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预计绿化保护面积为12131公顷,绿化乔木1007万株、灌木2080万株。建设铺装广场、园中工程45万平方米。绿地的道路工程640.686平方米,人工湖总面积270.97万平方米。其中,涵盖了农业博览园、体育公园、湿地公园、集贸市场与文化中心与消防站。其中,森林公园面积将达到16平方公里,湿地公园面积将达到6.2平方公里,水上公园面积将达到4.7平方公里,高科技农业公园面积将达到6.8平方公里,以及国家运动公园面积将高达33平方公里。项目正式启动会,可安置20000农牧民就业,预计年实现销售额超过百亿,并直接拉动当地就业和消费水平。以此来推动农林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乡风民俗、人居环境和文化生活美好起来。

这些年来,靳登永自掏腰包为家乡种树的义举也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兴和县的县委、县政府竭尽所能地做好各项服务,为其提供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帮助。

2018年5月,刚刚上任伊始的兴和县县委书记付海青,到兴和县靳登永的植树造林现场考察。当他看到这已有碗口粗细的云杉、冷杉与樟子松整齐划一的分布在一座座山岗上时,惊诧之余,竟喜上眉梢,对靳登永返乡种树的举措赞不绝口:“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老靳就是咱们内蒙古大草原上的马永顺与孙海军,是新时代的造林英雄。首先,我代表县委县政府,以及兴和30万的父老乡亲,向兴永集团全体员工表示祝贺,祝贺你们成功地营造了将近3万亩的人工林。靳登永是好样的,你们也是好样的。你们在企业最困难时期,勒紧裤带,千方百计,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历经了十三个春秋的风风雨雨,向荒山秃岭、废弃的居民点进军,把树种满了兴和的所有被荒漠化的土地上。这不但为我们兴和县建造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绿色的银行,也为首都北京的蓝天白云铸就了一道永久的天然屏障。使悬念变成了信念,使理想变成了现实。这无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如今的兴和县已经成了一个被小鸟与昆虫唤醒的地方,它一年四季,桃红柳绿,松青雪白。真可谓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进一步城市繁华,退一步田园悠然”,最后,抵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境界。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美丽的灵魂万里挑一。容颜势必终将会老去,唯有人格的魅力才是常伴我们一生的品质。我们欣赏外在美,但更羡慕因为人格魅力而闪闪发光的人。靳登永之所以能以智慧与勤劳作笔,以大地为卷,率领众人来书写自己心中孕育的这章绿色的诗篇,归根结底就是他人格的魅力。他做事从来没有一丁点私心,做人也一直率真坦诚。经商时,货真价实,童叟不欺。做公益时,慷慨仗义,不计较个人得失。这些年来,他正是靠着他与生俱来的人格魅力感召人,带领人与他一同去践行习主席所倡导的“中国梦”。

如今的兴和县今非昔比,它树绿了,山青了,天蓝了,云雀也飞来了。耳闻目睹了这一切的父老乡亲们各个喜上眉梢,兴奋不已,对于“靳登永富了,不忘乡亲,自掏腰包治理荒山野岭”的举措,都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尤其,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的罗椅民教授在来兴和考察康复国际托养中心落地项目时说:“靳总,他不仅是一个实干家,也是一个不计名利的奉献者。他是我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个抱着金饭碗要饭吃的民营企业家,我们看着这满目青山和这一望无际的林海,震撼的不光是我们的眼球,还有我们的灵魂。”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靳登永除了在植树造林上花费近十亿元外,还向社会各界捐赠了五、六百万,这也在兴和县慈善事业上首开了先河。他无愧于大时代公益者的地标,人文精神的翘楚,习主席“两山论”的践行者。

而今,在兴和县青山脚下,那片林海之中,人们依然能看到靳登永他那高大矍铄的身影超尘拔俗,与青山起伏,与旭日同辉。他依然步履稳健,并一步步攀援而上,寄意未来。在他的身上始终透露出一种自然而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张扬着被激发出的生命潜力,这无疑是来自心灵的力量,凝聚着一个共和国长子的情怀。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他会继续率领兴和县30多万的父老乡亲们,凭借着他自己与生俱来的勤劳、智慧与胆魄,率先垂范,去经纬锦绣,去续写传奇,来共筑我们中华民族13亿人民的“中国梦”。

(尾声)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十几年来,由靳登永掌舵的这艘“绿色生态航母”,它不但承载了乌兰察布市兴和县的安居乐业的绿化工程,也担纲了习主席“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两山论的践行使命。

那一片片镶嵌在兴和峨眉间的芳草地。

那一颗颗端坐在兴和额头上的云杉流丹。

那一朵朵飘逸在兴和眼神里的人工湖微澜。

那一幢幢矗立在兴和怀抱中的安居楼的安然。

这无疑就是靳登永奋斗与希望交织的一卷诗篇。

这无疑就是靳登永传奇与荣耀交织的一片蓝天。

哦,靳登永,他白了头发,绿了青山。

哦,靳登永,他共和国的长子,绿水青山的安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