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漠如:江河茶路 山城味道

洪漠如:江河茶路 山城味道


洪漠如:江河茶路 山城味道

重慶洪崖洞

重慶有一個很重要的歷史文化構成部分,那就是江河碼頭文化。沿江兩岸,多古鎮遺留,那是各種貿易帶來的。現在我們回望西南,總喜歡說成渝地區,成都居天府平原,古來就屬於富庶之地。重慶能與成都相提並論其實是後來的事了。


洪漠如:江河茶路 山城味道

重慶朝天門碼頭


作為民間貿易的水路碼頭,重慶利用自身的水運優勢,早就開始發揮著貿易樞紐的作用了。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之後,重慶口岸對外開放,並且允許日本在重慶開辦工廠。通埠後的重慶贏得了快速發展的機會,到抗戰時期,成為國民政府的陪都。到20世紀末,重慶重新成為直轄市,山城在百餘年時間裡,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創造著中國人在極其複雜的地理環境中建設家園的奇蹟。


行走在嘉陵江邊上,很難想象,腳下的滔滔江水能與資江相連。1939年,彭先澤在安化整合產業鏈,創辦茶廠之後,就展開了對安化黑茶銷區的調研。他也是沿著資水出發,進入長江,最後從重慶沿嘉陵江行至秦嶺腳下。翻過秦嶺就是大西北,從1940年開始,截止到抗日戰爭勝利,沿著這條“黑茶之路”輸出的安化磚茶逾4000噸。


洪漠如:江河茶路 山城味道

穿過建築物的輕軌


所以,有重慶的茶商朋友說,安化黑茶進入重慶的時間太晚。其實安化黑茶在很早以前就悄然來過,只是大家沒有留意。20世紀50年代,解放後不久的重慶就斥巨資興建了一個茶廠,專事沱茶生產。過去中國茶葉的跨區域流動也時常帶來跨區域的產品協作。比較典型的就是安化毛茶涇陽發花,然後沿絲綢之路運送到大西北。重慶沱茶也是基於早年間下關茶廠將茶葉銷往四川沱江地區,原本呈“坨”狀的茶就成了“沱”茶。


從沱茶的產銷地分佈來看,在重慶設廠確實是效率最高的。但是這裡面又忽略了產品原產地的問題,歷史的邏輯錯綜複雜的擺在了我們面前,亦如安化黑茶。益陽茯磚、安化黑茶的茯磚茶、涇陽茯茶、咸陽茯茶,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不同的產業目標與產品敘事。在這些錯綜複雜的敘事中,有些關注原料,有些關注工藝,有些關注歷史。不同的邏輯體系指向當下的時候,可能會引發很多意料之內的衝突,解決衝突的最佳方法可能就是評估人民的利益。


洪漠如:江河茶路 山城味道

山城建築


但凡是符合人民的利益,有關部門通常情況下也不會去和歷史較真。這種現實主義精神,成為了我們推陳出新的動力。


如今的重慶,更主流的茶飲品是散裝綠茶,在重慶推介沱茶,推介安化黑茶,卻又成了一個新鮮事物。在重慶經營安化黑茶的朋友有很多,頭部品牌要突出一些,重慶白沙溪代理商王偉本身是安化江南人。零幾年的時候到重慶,多年來,他已經融入了這個城市,能夠講一口流利的重慶話,能吃重慶的火鍋,也熟悉這座城市的點點滴滴。


洪漠如:江河茶路 山城味道

白沙溪品牌重慶經銷商王偉先生


我剛到重慶那會兒,他向我介紹,他正在和電臺搞產品推廣活動。重慶也是一座網紅城市,帶貨主播不少,但是在這些主流的直播平臺上很少有符合自己產品調性的精準用戶。要開闢這一塊市場,就得重新做產品研發,將價格壓下來。大家都不願意這樣做,因為大家還是熱愛自己堅持了多年的品牌,陪伴了多年的忠實用戶也都還在,不想辜負自己的曾經。


安化黑茶於重慶而言,還有很大的潛力與市場空間。重慶人從喝沱茶到喝散裝綠茶再到喝其它茶是一個漸進的口味習慣過程。安化黑茶的口味於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但是對於初次接觸的人而言,或舒適、或排斥、或新奇、或無感··· ···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資料來源:光陰夜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