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这3点,天资不好的你,也能成功逆袭!

以前只知道曾国藩大名鼎鼎,是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文学家,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与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组建的湘军威震天下,留下的曾国藩家书传播很广。

近日读张宏杰的《曾国藩传》,才知道曾国藩实在是个传奇人物,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农家,天资也不聪颖甚至有些笨拙,他是通过科举走出乡村并进而有了后面的成就的,但他早年的科举之路却充满艰辛,考了七次才终于考中秀才,之后才考中举人和进士。

张宏杰是知名历史学者,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等畅销历史著作,阅读研究曾国藩近20年,这本《曾国藩传》整合了大量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而成,着重呈现曾国藩个人的心路历程,有较强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回顾曾国藩考秀才的七次科举之路,可以给我们在学习上带来3点启示:


做到这3点,天资不好的你,也能成功逆袭!


01

不怕失败不怕天资差。

关于曾国藩的”笨“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小偷夜潜曾家欲下手时,正遇曾国藩在读书,只好藏于梁上,听着背书声昏昏入睡,可当他睡了两觉醒过来,看到曾国藩居然还在背那篇文章,实在不耐烦,纵身跳下,嘲笑道:”就你这个笨样,还读什么书?听我给你背一遍。“说完朗声背完,扬长而去。

这笑话可能太过夸张,未免让人生疑,我们来看看张宏杰笔下真实的曾国藩是怎样的吧。

曾国藩祖上世代为农,五六百年里连个秀才也没出过。祖父曾玉屏原本游手好闲,听人嘲笑之后洗心革面,浪子回头,勤劳耕种,艰苦奋斗,家里日渐富裕,他想进一步光耀门第,于是就开始决心培养读书人。可是曾国藩的父亲考了十几次也没考上,祖父一边让儿子继续去考,一边让孙子曾国藩5岁就开蒙读书,14岁就开始随其父一同赶考。

但遗憾的是,曾国藩也和父亲一样,考了5次都没考上,父子二人成了众人的笑柄。有人劝曾玉屏,去找人算一算,看曾家是不是没这个科考之运。倔强的祖父还是不信邪

“儿子供不出来,我还有孙子,孙子供不出来,我还有曾孙子,我就不信曾家没有翻身的一天。”

于是,曾国藩父子硬着头皮再次出现在了考场上,四十多岁的父亲这次终于考中了秀才,曾国藩却再次名落孙山。

这已经是曾国藩第6次参加科考了,而且这次他还被”悬牌批责“,名字出现在了”反面教材“的榜单上。

在古代,参加科考一两次不中很正常,但连考6次连秀才都没考中实在有点奇葩,”悬牌批责“更是奇耻大辱,曾国藩自称这是“生平第一大挫折”。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天资真的是不怎么样,用他自己的话说可以称得上是“笨拙”了

但曾国藩并没有就此放弃,他秉承了祖父的倔强,没有被失败吓倒,也没有因为自己的”笨“而灰心,而是更加努力,终于在第7次考中了秀才。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经三次高考落榜, 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的生物学家童第周曾经因数成绩太差差点被退学,小仲马在创作《茶花女》成名前,曾收到一封封退稿信,爱迪生的一生是发明创造的一生,也是经历无数次失败的一生……

只有不怕失败不怕天资差,你才可能走向成功。


做到这3点,天资不好的你,也能成功逆袭!


02

学会反思讲方法

失败不可怕,天资不好也不可怕,但如果还是像从前那样,只顾埋头努力,重复以前的方法,曾国藩可能还是会重复以前的失败。

他之所以在第7次考试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他学会了反思,注意了方法。

这说起来要感谢他第6次的主考老师,主考老师把他的考卷“悬牌批责“,一方面这让他受到比以前任何一次都要大的刺激,”知聇而后勇“,这促使他冷静下来进行反思。另一方面主考老师还指出了他文章的最大问题是就是文理不通,到底为何不通呢?曾国藩通过对比范文与自己的文章,发现主要是在整体布局与气势上存在问题。

于是,他针对这个问题有针对性地训练改进,结果第二年就顺利考中了秀才。

关于反思的重要性,我们的老祖宗就很重视。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现在有个词很流行,叫做“复盘“,说的就是反思。只有对过去的言行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尤其针对失败,更要学会反思,找到失败的原因,找到改进的方法。

“失败乃成功之母”,但前提是要学会反思,通过反思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获得成功。据考证,这句话源于鲧禹治水的神话,大禹正是对鲧治水的失败进行了反思,吸取了教训,变“堵”为“疏”,才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学会反思讲究方法,才有可能从失败走向成功。


做到这3点,天资不好的你,也能成功逆袭!


03

肯努力,舍得下笨功夫

第6次考试失败还遭受”悬牌批责“的耻辱后,曾国藩痛定思痛,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天资确实难以与自己考中科举的雄心相匹配。

那么该怎么办呢?只有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越笨拙越努力“。

经过反思,找到改进的方法后,曾国藩就一头钻进书房,比从前更加努力地学习,勤奋练习,终于在第7次考试时考中了“秀才“。

这当然是曾国藩刻苦努力的结果。

古罗马有两座圣殿:一座是勤奋的圣殿,另一座是荣誉的圣殿,必须经过前者,才能达到后者。

古今中外,成功者莫不付出艰辛的努力。被称为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强调成功就要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我国古代就有 “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等等许多刻苦读书的故事。

此后,曾国藩在考场上变得格外顺利,在考中秀才的第二年就考中了举人,几年后考中进士,比全国平均年龄整整小了十岁,接着又被点翰林,开始了他的京官之路。

张宏杰在书中分析,这与曾国藩早年下的“笨“功夫有很大关系。

曾国藩从小由父亲教导,虽然方法上有死记硬背之嫌,但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一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

这让曾国藩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文字功底,连批责他的老师也指出曾国藩的文章虽文理欠通,但文字基本功还是很扎实的,也培养了曾国藩勤奋扎实的良好学习习惯。

舍得下“笨”功夫,最终让曾国藩的科举之路变得顺畅。


做到这3点,天资不好的你,也能成功逆袭!


这对曾国藩一生的治学和事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塑造了他独特的 “尚拙“哲学: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胡适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

“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

而那些曾经嘲笑曾国藩的同学,有的早早就中了秀才,后来却连个举人也没中。究其原因,有的开始考试顺利,后面考试失败了一两次就打了退堂鼓,有的则是不懂得反思只知重复以前的学习方法,还有的想走捷径,不舍得下“笨”功夫,虽然动了不少脑子,也做了种种努力,却终因基本功不扎实而无法取得更大进步。

不怕失败不怕底子差,学会反思讲方法,肯努力,舍得下“笨”功夫,这就是曾国藩七次科举之路带给我们学习上的启示,对于我们走好人生路同样有启发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