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师在中、高考之后的深层次思考

备受关注的中、高考落下帷幕,经历激烈角逐的考生们在填完志愿之后,终于轻松起来了。但是,作为老师的我,心情却不是那么轻松,相反,却极端复杂。

那是亲眼目睹的填志愿场景。

场景一:一群成绩优秀的学生兴高采烈地从老师办公室鱼贯而出,旁边的原几位授课教师关切地注视他们的目光,并向其中的一个学生问道:“志愿怎么填的?”其余的学生见到原来授课的几位老师,不仅没有主动问好的亲切,还立刻一哄而散,深怕再跟这些原来授课的老师再聊哪怕是半句话。只留下那个被问的学生,懒懒地答道:“随便填呗!”其敷衍应付之态,一目了然。

思考一:这些被教师看着像自己孩子一样的学生,脸上分明写道:“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出了这样的成绩,终于离开你们这些老师了,我们的缘分也到此结束了,你还有必要再问吗?”试问: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孤灯清影下陪伴你们苦读的是谁?你们的脚步还没有迈出母校,你们就如此地看那些为你们呕心沥血的老师?你们文化成绩通过了考试,你们感恩的品德通过了吗?

场景二:一个差生家长在教师办公室走廊上破口大骂:“什么学校,什么教师!教的我孙子只考这么点分,还好意思叫我来填志愿!?”

思考二:今天的家长怎么了?就没想想孩子的行为习惯、做人道理自己教孩子多少?平时关注过孩子的学习吗?跟老师交流沟通过吗?孩子的成绩好坏教师是唯一的原因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