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思婦的祕密,都藏在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裡

在筆者的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鴻雁不傳書、魚不傳遲素,它們傳什麼

一文中,筆者講到了鴻雁與魚龍的意象並不是傳統理解的鴻雁傳書和魚傳尺素的典故,而是從生物學角度與傳統文化認識的角度的認識,即:

如果把“鴻雁”與“魚龍”兩個意象解釋為雙飛雁與比目魚,則此聯就可以理解為:在無邊月色的溫柔照拂下,(遊子與思婦夢想著)像鴻雁一樣雙雙比翼飛翔,或如比目魚在水中潛躍歡遊。

古代思婦的秘密,都藏在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裡

在張若虛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一詩中隱藏得最深的詩句 一文中,筆者認為這一聯應不是實景的描寫,而是一場至美至樂的夢境,是全詩感情宣洩得最為痛快淋漓的地方。

這種樂美夢境生成的藝術表現形式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魚鳥對舉的審美趣尚的影響;二是互文見義為這一夢境做了深化;三是詩歌抑揚效果的需要。

即“鴻雁”一聯所營造的是遊子思婦因相思苦痛下產生的歡樂情境,在意象內涵的生髮、審美趣尚與詩歌節奏等方面的要求來看,都是合理的。

古代思婦的秘密,都藏在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裡

作為思婦,意味獨守空房,其內心的寂寞與孤獨可想而知,所以為什麼相思苦痛下還能產生歡樂情境?

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這種樂境的生成現象就大概會明白了。

遊子思婦主題是中國古代詩詞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古詩十九首》中已經有了驚心動魄的表達。

無論是“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的不甘,還是“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的迷茫,都道出了古代女子全部的人生價值只為守得雲開見月明的相聚相守時光。

但多少思婦拼卻一生的時間也未必能如願以償,在幽怨中以等待與守望的姿態頻繁出現在詩詞作品中;

而遠行的遊子為功名富貴或理想壯志,不得不離開本屬於自己的溫情家園,在追尋與漂泊中將功業難成的際遇撞碎成滿紙的無奈。

古代思婦的秘密,都藏在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裡

於是也就有了思婦“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的喜悲交加;

也有了遊子“朝廷非不用,功業竟何成”的憤懣與“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鬱結情緒。

離別相思成為遊子思婦命定的痛苦。

如何從痛苦中超越出來,戰勝由痛苦引發的焦慮與憂愁,獲得守望與追求的動力,這是人類與生俱來不斷在尋找的方法與措施。

古代思婦的秘密,都藏在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裡

弗洛伊德認為補償方法有三:“強而有力的轉移,它使我們無視我們的痛苦;代替的滿足,它減輕我們的痛苦;陶醉的方法,它使我們對我們的痛苦遲鈍、麻木。這類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基於中國古代婦女的社會地位與生活空間,古代的思婦沒有更多有效的方法與途徑來補償心理的缺失,沉浸在對過去的回憶或在一場春夢中去追尋舊日的溫情是最為常用的方法之一,這為許多古典詩詞所印證。

古代思婦的秘密,都藏在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裡

如唐代金昌緒《春夢》一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詩中女子抱怨鶯聲擾夢,即是不願從夢中醒來,因其做的是要到遼西與丈夫相聚的一場美夢。

又如南北朝王筠有《閨情詩》寫道:“月出宵將半,星流曉未央。空閨易成響,虛室自生光。嬌羞悅人夢,猶言君在傍”。亦寫一女子獨守空閨,於夜中做了一場團圓春夢,更或者是一場性夢。

類似的還有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夢君如鴛鴦,比翼雲間翔。既覺寂無見,曠如參與商。夢君結同心,比翼遊北林。既覺寂無見,曠如商與參”。

古代思婦的秘密,都藏在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裡

詩中突出夢中相聚歡娛與夢醒天涯相隔的虛實反差對比,正說明現實缺失的情感需求惟有在夢中才能得以補償,也惟有藉助這一點虛幻中的補償使受傷的心靈得以平復與慰藉,支撐著無望的守候與等待。

《春江花月夜》中“鴻雁”一聯亦是這種補償心理的體現。

根據文本,遊子思婦深夜未眠,望月相思,更寫思婦對月光的排斥,用了“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行為來反映她的內心情感:

古代思婦的秘密,都藏在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裡

由妝鏡臺前借月光睹鏡照容,鏡中人芳華漸逝,幸福又遙緲難及,遂不忍明月侵入自己心碎的領地而心生排斥。

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一聯又可以看到,思婦在接受月光的照拂而慢慢平靜下來,並在“逐月流照”的嚮往中進入了夢鄉。

在夢境中夫妻得以團聚,虛幻的歡愉帶來的心理滿足感補償了長久分離造成的精神缺失。

古代思婦的秘密,都藏在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裡

弗洛伊德在闡釋夢的動機時說:“夢是慾望的滿足,人們有所希望,不能在現實中實現,故而寄託於夢境。”

對於長久分離的思婦來說,夫妻團聚相守一生不再分離,這是她人生中最大的價值與意義所在,是作為個體的人從生理與精神都得以滿足的惟一途徑。

在克己復禮的倫理約束下,她無法真實地表露這種願望;也無法衝破禮教枷鎖,重新選擇可以滿足自己慾望與意願的生活。

古代思婦的秘密,都藏在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裡

尤其是思婦與遊子鶼鰈情深的情況下,痛苦與煎熬就會隨著分離的時長不斷被放大或加深,相聚的期望也隨之越加強烈,而無聊空虛的現實生活與有限的活動空間無法轉移與消解這種負面的情緒。

人的補償心理在無法承受過多的負面情緒刺激的狀況下,代替的滿足成為了思婦在具體社會歷史條件下通常採用的補償方法,即用夢境中夫妻團聚產生的幸福感代替現實的痛苦。

古代思婦的秘密,都藏在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裡

鴻雁雙飛與比目並遊是思婦團聚願望的具象化與幸福歡樂意義的濃縮,而明月意象既有嚮往團圓之意,也是思婦潛意識中設想的團聚的時間與氛圍——月色朦朧,光線柔和,“水成紋”的場景則有象徵心潮起伏的歡樂情緒,顯然,這也可看成思婦潛意識中性慾望的表達。

對於作者而言,張若虛作為無數追求功業的遊子之一,既是為古代思女代言,同時也是自身生理與精神雙重缺失的狀況下,用文學的形式做出的心理補償。

古代思婦的秘密,都藏在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裡

聲明:

本文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圖片來自網絡資源。

歡迎關注我的其它原創作品:

李清照《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賞析

夢魂歸帝所,仙遊為哪般?——李清照《漁家傲》賞析

李清照《轉調滿庭芳》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