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一色無纖塵”:張若虛的詩為何有如此高的想象力?

本文乃“logo三月哦”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唐初時整個社會致力於對隋末困亂的治理、對內部創傷的平撫,時移世變,帝國初立,大唐氣象初露端倪。初唐人的感物方式是堅定自然的,他們對大自然充滿驚喜與熱愛,常常優遊山水,嘯歌林泉,悠然自得地欣賞自然風物。他們對宇宙充滿好奇,能夠直面自然,表現出積極探尋的心態,立足現實,作為朗朗乾坤中一實在的主體,切入對周圍世界的觀照。此時他們筆下的宇宙是永恆的,“年年歲歲花相似”(劉希夷《代悲白頭翁》)、“江月年年望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一切都停留在花月朦朧的和美穩定之中,等待他們的探索。

“江天一色無纖塵”:張若虛的詩為何有如此高的想象力?

春江月夜

唐人的想象力在此時也處於不斷進取的趨美狀態,最典型的便是張若虛(他本是處於初、盛唐之交,但其詩具有典型的初唐特色)的《春江花月夜》,被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孤篇橫絕,氣勢宏大,詞清語麗,韻調優美。反映初唐人崎嶇已平、康衢我有的征服後心態:辛酸苦難打磨過深諳世事所以並不張狂,辛酸苦難戰勝過明瞭自我所以充滿自信。回首過去許多苦楚,卻只留下他們的背影,而今唐人歷盡風霜,頹垣上站立微笑,腳踏實地,前路無阻,明日的美好全在掌握。

“江天一色無纖塵”:張若虛的詩為何有如此高的想象力?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譽為頂峰上的頂峰

滿懷青春的熱情與憧憬,心知希望的實現是必然。藍圖在胸,成功在前,只待舉步便往。對未來的熱烈嚮往與追求全然體現在詩中: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江潮漫湧,空曠中接著了海水。海上明月與潮水一齊,噴勃而出,氣勢貫通,不可擋阻。

“江天一色無纖塵”:張若虛的詩為何有如此高的想象力?

海上明月

月畢競非日,一個“生”字足以現其活潑,“灩灩”突顯嫵媚閃爍靈動。剛柔並濟,明暗相兼,冷暖互生。硬卻不霸,軟而不膩。浩瀚江流,隨月光奔騰,轉瞬千里,卻不似洪水為害,而是曲曲彎彎,環繞住遍生花草的原野。似強大而細心的情人,小心守護著春夜的美麗。月光涵住花林,似乎漫天飛灑著潔白的雪子,月光明明,江水晃晃,使人不覺空裡流霜,不見汀上白沙。唯江天一色,浩浩綿綿,世上萬物,紗中霧裡,如夢似煙。只一輪皎月,明明朗朗,清清爽爽,又淡而不浮,薄而不淺,獨懸空中,引人思索:“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先?月先?此題無解。

“江天一色無纖塵”:張若虛的詩為何有如此高的想象力?

江天一色

只江月年年相似,而人生代代,代代無窮,代代常新。則個體生命短暫的苦惱化解在人類存在久長的哲學思考中,詩人相信人生,執著地熱愛與追求。所以筆生波瀾,境界漸深漸遠,明月並非待人,長江送走流水,似乎無情的它們是永恆的。月照高樓,流光徘徊,人雖然生命短促,但情感是真實潔淨的,作者用濃墨書寫思婦遊子的落寞,青楓浦、明月樓、玉戶簾、搗衣砧,無處不染,無物不沾,躲閃不過,拂卷還來。寄心與月,隨光照君,魚雁傳書,今皆失路。連閒潭一夢,也隔著天涯。相見無望,忍見江去月斜春半老,碣石瀟湘,相距遙遙。

“江天一色無纖塵”:張若虛的詩為何有如此高的想象力?

月照高樓

紛亂的別緒離情,隨殘月餘輝散落江邊林中。詩中聚集了春、江、花、月、夜五種最動人的美景,相互交融輝映,營造出溫婉但不含脂氣、明朗而不刺目的境界。其中又間有深邃的關於古今人生、宇宙自然的思考,“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是常新而恆定的人生哲理,體現了他深沉、寥闊的宇宙意識。那種飄浮蕩漾、輕柔曼妙的場景,流暢和諧,令人迷醉。詩尾雖然春末了,江去了,花落了,月斜了,夜盡了,不禁地黯然神傷,綿綿惆悵躍於紙上,卻也淡然:哀而不傷,嘆之無恨,感而不淫,最多的是柔和之上生出來的寬容

“江天一色無纖塵”:張若虛的詩為何有如此高的想象力?

春末落花

人世滄桑的青春惆悵中透露出的是堅定踏實的對宇宙自然中永恆生命力的嚮往,明快輕捷,筆調流麗,美豔動人,毫無沉重頹喪的失落情緒。對春消水逝、花謝夜闌的自然變遷能夠作單純明淨又充滿渴慕的真心謳歌,欣喜中洋溢著濃郁的青春熱情,滿而未溢,熱而不灼,澄澈透明,令人悅目賞心,嚮往無限。這種濃烈的情思、空明的詩境正符合唐初人的審美心理和藝術情趣,如其內心恬靜淡定和滅隋成唐居功自若的坦然鎮定。由於有一種豪氣隱於其中,所以即使有許多悵然悽苦,也不能影響其從容沉穩,整體感覺自持內斂而又不失輕柔與芬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