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犍陀罗艺术

历史告诉了我们,莫高窟是由东来的僧人最初开凿的,然而开凿洞窟这种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却是从印度、中亚传入中国的。其中窟内有两千四百多尊佛教塑像,经过一千多年的不断雕塑和艺术沉淀,形成了一列名震中外的佛像长廊,其制作更受到了犍陀罗艺术的影响。

敦煌犍陀罗艺术

犍陀罗风格的佛像的特征是面容呈椭圆形,眉目端庄,鼻梁既高且长,头发呈波浪形,顶有肉髻,身披希腊式大褂,衣褶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有时有短胡须。犍陀罗艺术,融合了印度、希腊的艺术风格,它最大的贡献在于把佛表现为完美的人形。

敦煌犍陀罗艺术

3世纪以后,犍陀罗艺术向北传播到阿富汗一带,又从不同的途径进入新疆、河西走廊乃至中原内地,在它经过的地区,又与当地的艺术风格相互融合,并发展出新的流派。它不仅在中亚地区形成新的艺术形态,对中国佛教艺术也有较大的影响。对于中国佛教艺术来说,中亚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过去较多关注的是犍陀罗艺术,而对于巴基斯坦、阿富汗乃至前苏联中亚地区的佛教艺术,注意不够。印度犍陀罗的寺塔、石窟建筑、佛像的雕塑、绘画,沿着丝绸之路由西至东传入中国内地。

敦煌犍陀罗艺术

五代十六国到北朝时期的北方,胡族统治者大力支持佛教,使其发展大为盛行;同时,中原地区本来就有相当高的雕刻、绘画技艺,具备了接受新艺术形式的一定条件。印度犍陀罗艺术在4─7世纪东传中土,给中土留下了一批富有异国色彩的石窟、寺院、雕塑及绘画。从中国的历史背景来看,佛教的传播基本上是从西到东“正流”的,但有的时候也会出现“倒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