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三妹的“世紀尋親”:她出生在香港,75年前與親人失散

尋親檔案:呂三妹,1933年出生在香港,出生後隨親生父親在香港生活和讀書,大約1941年因為戰亂和家人從香港回到祖籍地廣東省佛山市南海縣“南河裡”,親生父親呂進超經常往返於香港和廣州一德路做海產品生意,親生母親叫“阿容”,父母可能都是佛山南海人。1945年被母親送養至佛岡縣一戶人家,隨後又被轉賣到從化良口鎮,並在此生活至今。除了親生父母,呂三妹還記得自己有很多兄弟姐妹,分別是:大姐呂麗燕、二姐呂麗蘭、大弟呂白華、二弟呂東培和妹妹呂麗兒。(由於年代久遠,文中的地點和人名只能確定為諧音)

呂三妹的“世紀尋親”:她出生在香港,75年前與親人失散

香港出生的佛山人,曾住在上環附近

從大廣高速出口到良口鎮合群村秧溪隊,需要開過半個小時曲折的山路。呂三妹自從12歲來到這裡後,就很少走出過這個被群山圍繞的山村。

呂三妹今年87歲,但身體十分健康,據家人說她不僅生活能夠自理,還能幫忙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在接受採訪時,老人的身姿始終坐得筆直,銀白的鬢髮梳得一絲不苟。

“呂三妹”是她從出生就一直保留下來的名字,也是如今她與親生父母血緣聯繫的唯一證明。儘管已經過去了75年,但呂三妹仍記得很多兒時與父母和兄弟姐妹間的生活細節。

呂三妹的“世紀尋親”:她出生在香港,75年前與親人失散

根據呂三妹的口述,自己1933年出生在香港,自己的父親呂進超,曾經長期往返於香港和廣州一德路做海產品生意,自己的母親喚作“阿容”,是一個已經中年但熱愛打扮的女人。除了親生父母,呂三妹還記得自己有很多兄弟姐妹,分別是:大姐呂麗燕、二姐呂麗蘭、大弟呂白華、二弟呂東培和妹妹呂麗兒,她是家中的“老三”。

呂三妹年幼時家境比較寬裕,她回憶起自己一家和四伯一家住在香港一棟很大的三層樓房裡,家中還有保姆。“一樓是西餐館,父親一房住三樓,四伯一房住二樓。四伯有一個養女叫‘阿朱’,經常牽著我的手出門。”雖然已經記不得樓房的確切位置,但呂三妹記得樓房位於半山坡上,附近有很多石像,還有很多英國人居住。自己曾去過附近的“東華醫院”和“高升戲院”(這兩個地點經核實位於香港中西區上環附近),街頭的雙層電車駛過讓年幼的她印象深刻。

在香港時,呂三妹還和兩個姐姐在一家名為“天官坊”的女子學校讀過書,她記得自己曾在課堂上讀過《三字經》裡的“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由於後續變故書沒有繼續念下去。

戰火中離散的親情,至今未能忘記

呂三妹幸福的童年沒有延續太久。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天日軍開始進攻香港。香港曾經是避風港,如今已不再安全。

呂三妹一家推測是在戰爭爆發後離開香港的。據呂三妹回憶,父親因為擔心日軍轟炸,決定舉家遷回祖籍佛山南海。“離開的時候坐的是燒煤的輪船,上岸後繼續乘車”,最終他們一家來到了當時佛山南海縣一個名為“南河裡”的地方,呂三妹說自己的外婆住在這裡。呂三妹還記得自己家對面有一個“早市”,有人在市場裡賣菜、打鐵,附近有一條河涌,由於旁邊有染布廠,整條河都是黑色的。呂三妹在“南河裡”生活期間還去過“下滘”看望自己的阿姨,據她回憶是走路就可到達的距離。

將家人送到佛山後,呂三妹的父親又再次返回了香港,原因可能是為了繼續做生意。但是從此以後,呂三妹再未得知自己父親的任何音訊。

呂三妹的“世紀尋親”:她出生在香港,75年前與親人失散

失去經濟來源後,呂三妹一家也日益窘迫。自己的大姐很快就出嫁了,二姐被送給“南河裡”附近一家人做童養媳,在三姐妹中呂三妹是最後被送養的。她被送養給了佛岡縣的一戶人家,臨走前母親塞給了她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地址,告訴她等以後可以憑藉地址來找自己。

但是佛岡這戶人家很快便將呂三妹賣到了從化良口鎮,呂三妹後來的養父母收養了她。後來在呂三妹洗衣服的時候,不小心將紙條夾在了衣服裡,呂三妹用來尋找親人的線索最後中斷。

75年過去,如今呂三妹重新擁有了一個幸福的大家庭。她有五個兒子,兩個女兒,膝下的很多曾孫、曾孫女都到了上小學的年紀。在呂三妹孫子發給記者全家福照片裡,呂三妹被簇擁在一堆晚輩中間,笑容十分幸福。

沒能找到自己親生父母的下落,成了這個兒孫滿堂的老人心中最大的遺憾。呂三妹的孫子告訴記者,這幾年來老人家越來越愛叨唸起自己小時候的事情,自己在香港街頭見過的電車,逃難時坐過的輪船,以及父母和姐姐們曾經牽過自己的那雙手。

呂三妹的“世紀尋親”:她出生在香港,75年前與親人失散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的兄弟姐妹現在還好嗎?”老人的眼角有些泛光,她說為了和親人們再見一面,她會繼續等下去。

【記者】吳揚

【攝影】張冠軍

【剪輯】王俊濤

【作者】 吳揚;張冠軍;王俊濤

【來源】 南方探針南方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