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的春秋战国为什么会成为“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有多乱?

据统计,春秋时代的294年,臣子弑君36位,大小国家亡国52次,征战不计其数;战国时代的254年,大小战争约有222次。

平王东迁之后,紧接着就发生了“周郑交质”和“桓王中箭”事件,周室的权威荡然无存。没有了“天下共主”,原来靠周王室的中央权威维系的大一统局面消失了。权威倒塌,天下立刻一片混乱。没有了共同的标准和原则,没有了有效的协调机制。

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各国遵守的都是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互相大打出手。“春秋无义战”。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却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黄金年代。

混乱的春秋战国为什么会成为“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

这个时代英雄辈出,大政治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大军事家(孙武、吴起、孙膑、庞涓、战国四将)、大外交家(子贡、晏婴、苏秦、张仪、公孙衍),在这片广袤的国土上,他们各展雄才,导演了一出出精彩纷呈的历史活剧;这是一个创造的时代,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思想巨人一个又一个接连出现。儒墨道法,百家争鸣,争相著述,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的绚烂夺目的思想井喷。他们留下的著作,被后世的国人视为永恒的经典和永不枯竭的智慧之源。

为什么乱世会成为黄金时代呢?恰恰是因为“乱”。

在西周,虽然秩序井然、社会安定,然而过分的稳定和过于严格的礼仪约束,也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和活力。同时,小国寡民导致各国交往频率不高。除了周公,西周并没有出现伟大的思想家。

到了春秋时代,列国竞争的环境,“礼崩乐坏”,使得春秋时代的空气远比西周时代更为自由。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使各国君主为了增强国力,对人才不得不特别尊重。因此,齐桓公重用了差点一箭射死自己的管仲,秦穆公重用须发斑白的百里奚和蹇叔,魏文侯重用“杀妻求将”的吴起,楚庄王的“绝缨之宴”饶恕了调戏妃子的大将,燕昭王直接筑起了招贤的“黄金台”……

春秋时期是中国的士人能够活得顶天立地的为数不多的时代,他们可以君王的师友身份自居,伍子胥和吕不韦甚至可以“父”的身份事君主;他们将自己所学之“道”置于权势之上,苏秦、公孙衍、乐毅动辄配五、六国相印,合则留,不合则去。

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说:

“周既不纲,权力四散,游士学者,各称道其所自得以横行于天下,不容于一国,则去而之他而已。故仲尼干七十二君,墨翟来往大江南北,荀卿所谓‘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言论之自由。至是而极……岂所谓‘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者耶?”

孔子周游列国,不屈服于任何权威,只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混乱的春秋战国为什么会成为“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

孟子更加锋芒毕露。他公然宣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与国君交谈之际,也毫无奴颜媚态,“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第二点,春秋之后,井田制崩溃,诸侯国的“距离”越来越近,城市大量出现,各国交往越来越频繁,知识交流的速度越来越快。人才可以四处流动,从贵族、士人到普通农民,人人都拥有逃亡的自由,不怕被遣返。

“国家”的概念并不清晰,用《曹刿论战》里的话说,爱国是“肉食者谋之”,是贵族的事,而普通士子“又何间焉?”伍子胥可以带领吴国灭掉自己的母国楚国;楚国的甘茂到了秦国,为秦国攻打韩国“斩首六万,遂拔宜阳”;张仪、公孙衍、范雎都是魏国人,却都为秦国立下过大功;吴起、吕不韦、商鞅都是卫国人,却都离开了自己的祖国。

当然,乱世多了去了,并不是连年纷争、生灵涂炭、屠刀霍霍造就了黄金时代,而是各地区之间难得的第一次没有了隔阂、思想交流的频繁才催生了那个伟大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