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又快又多還是什麼也不會?你缺了關鍵一步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我也免不了俗,對快有著固執的崇拜。有一段時間,我對自己的閱讀速度很不滿意,就學習了一下快速閱讀法,並且嘗試了指讀法,掃讀法,流水法等等。實踐下來,讀書的速度是上去了,平均一個星期至少能讀一本書,快的時候甚至一天能讀完一本書。儘管做過一些讀書筆記,可是讀完之後再次看到書名的時候卻死活想不起來讀過了什麼,不記得學習到了什麼。似乎沒有任何收穫。儘管有人說只要書從腦海中流過那就有收穫,一定會以某種方式留下痕跡。可是如果把希望都寄託在不能明瞭的某種痕跡上,心裡還是不踏實。

最近看完了《學習之道》這本書,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原來要增強記憶,把知識變成自己的,就需要在學習之後進行知識的梳理,構建知識組塊。

讀書又快又多還是什麼也不會?你缺了關鍵一步

什麼是知識組塊?

知識的梳理就是找到知識點之間的關聯關係,就是形成知識組塊。所謂知識組塊,就是根據信息碎片的內在聯繫,分門別類,整合加工,將它們整合到一個統一的結構裡面。

這很像拼樂高積木。從單個的零件來看,沒有什麼意義。可是如果我們把不同的小零件拼接成一個小部件,然後再將不同的部件,拼接成一個完整的玩具。這個整體圖景所代表的意義就顯現出來了。

為什麼要搭建知識組塊?

有人可能會問,需要這麼麻煩嗎?為什麼要搭建知識組塊呢?

大腦有個特點,就是時刻要尋求意義,對於沒有意義的東西,我們就很難記得住。因此,根據零散信息背後的意義,將它們組成集合,形成新的概念,就是在構建知識組塊,有利於記憶力和形成新的認知。

如果我們不對大腦中的信息進行梳理,並構建成組塊的話,它們就只是碎片化的信息,隨著時間流逝,容易慢慢消失。

例如,我們很難記住看上去是隨機排列的字母序列。可是如果把那些字母序列分組構成單詞,那記起來就容易多了。

很多人聽講座或看文章的時候,覺得大有收穫,但是再過幾天,一回想起來,發現已經忘得差不多了。這就是沒有及時處理碎片信息,將其整理成塊並應用於實踐的後果。

知識組塊的意義,就在於將原本碎片化的信息抽象化、簡單化,聚合成知識結構,提取出有意義的框架,減少大腦理解、記憶的負擔,提高學習速度。

如何搭建知識組塊?

在構建知識組塊的過程中包含了從局部到整體和從整體到局部視角的反覆切換。

首先要理解各個基本部分的概念和含義。

他們是構建完整圖景的基礎。尤其要重視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它們是構造知識網絡的杻紐。

結合回想與複述、測試、練習可以增強學習效果。

如果事先看到並理解全局是可行的,那麼先了解大概的組成部分及其在整個知識網絡中的位置,反而有助於理解相應的概念。這就像拼圖,如果我們事先已經看到了拼圖拼完之後的樣子,那麼我們就會更加容易找到重點和關鍵部位,從而更容易理解局部。

讀書又快又多還是什麼也不會?你缺了關鍵一步

同樣地,我們在看邏輯性比較強、信息量比較大的書,或聽一場邏輯嚴謹的講座時,如果能大致先看到他們想要傳達的全景圖,掌握大致的思路,並提出問題,會更容易進入後續細節方面的學習。

其次,獲取背景信息。

獲取背景信息意味著跳出初始問題,用更寬廣的視角看問題。也就是自上而下,站在全局視角看知識所處的位置。只有瞭解了所學內容在更寬廣的知識體系中的位置,才能瞭解組塊的應用前提,也就是何時何地可以使用它們,什麼情況下不能使用。比如拆書法對於實用類的書很有用,對於小說和學術性強的書就不合適了。

另一方面可以追問前因後果,多問為什麼,與相類似的知識進行比較,找到相關的知識點,舉一反三。

最後,通過連接和抽象,構建知識組塊。這是一種通過創造而學習的過程。雖然很難掌握,但是通過訓練卻能有效地內化知識。

就好像方程式是一種對數學問題有效的抽象和簡化概念的方法一樣,抽象化是構建知識組塊的一種有效方法。將基本概念提煉重點,進行抽象和總結,按層次、階段等建立概念模型,就可以大大簡化知識點。例如,如果知識點之間有依賴關係,那麼可以建立層次模型。如果所有的信息都在描述一個過程,那麼就看看能否建立階段模型。

把分散的知識點連接起來構成互相聯繫的新概念,或者按照內在邏輯形成結構圖,也可以大大簡化大腦對這些信息的理解與記憶。當你理解了某一個完整拼圖的樣子,就不再需要糾纏於所有微觀的基礎信息了,從而不受一個個細枝末節的困擾。邏輯金字塔、思維導圖、結構化思維就是用來構造邏輯結構的常見工具。比如,對於《學習力:如何成為一個有價值的知識變現者》這本書當中關於人生方向的部分,可以聯繫已有知識,建立如下圖所示的結構。

讀書又快又多還是什麼也不會?你缺了關鍵一步

結束語

知識組塊就是簡化複雜的現實。憑藉組塊,就可以抓住問題的本質,內化知識,實現高效學習。

專欄

高效學習訓練營+記憶力訓練系統

作者:大腦時代教育

0.99幣

2,701人已購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