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精緻秀麗的江南園林

在江南一帶,散佈著許多精緻秀麗的古典園林,這些園林原屬於封建士大夫階級的第宅庭園,供極少數人遊樂。它們以小巧精緻、平易怡人見稱於世,形成了一種不同於帝王離宮苑囿的獨特風格。

“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精緻秀麗的江南園林

在封建社會,園林的所有者都是政治地位較高與經濟富裕的官僚地主。江南地區一向是政治經濟發達的地區,在自然條件上,可謂得天獨厚,水道縱橫,湖泊羅布,山石易得,氣候溫潤,土地肥沃,草木華滋,為興建園林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早在東晉時,會稽王道子營建第宅時穿池築山,竹樹林列,顧闢疆也在吳郡建造了園林。五代時吳越錢繆父子據杭州,其子廣陵王元暸鎮守蘇州,好治林圃,他的部下,也相與營建園林。南宋時江南園林以吳興為最盛,在《吳興名園記》中記錄了園林三十四處。蘇州杭州是官僚集中的地方,也是園林勝地。到了明清,由於科舉登仕途之風大盛,促使大量新官僚產生,江南地區更是文人薈萃的地方,因此,私家園林的分佈更廣,數量更多,造園活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至今說來,保存得多而完整,佈局結構之精緻,要數蘇州古典園林了。

“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精緻秀麗的江南園林

一、江南園林的特色

江南園林是我國古典園林中一支重要流派,在建築藝術上發揮了很高的技巧。它有哪些主要特色呢?

首先,江南園林的所有者,無論是官僚地主、鉅商或是經濟條件較差的文人墨客,他們都愛好閒靜舒適的居住環境,能於倘徉俯仰間寄情於自然景物。為了達到雖居城市而有山林之趣,以調劑精神的目的,便在居住的第宅之外,始而蒔花植樹,進而疏池疊石,建置一座極其幽靜曲折而富於變化的園林。

這些園林有的以水面勝,令人如置身江湖之上;有的以山石勝,令人如置身幽谷;有的以林木勝,如置身森林之中;有的以花卉勝,如面花海。這種園林實際上是住宅的延續和擴展,它緊連住宅,十之八九四周圍有高牆,都是封閉性的。

“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精緻秀麗的江南園林

江南園林的面積,大型的不過十畝上下,中型的在五畝上下,小型的在一、二畝以下,可謂小矣。然而佈局卻“如作詩文,曲折有法”,在有限的土地上,以人工營造出自然界的美麗景色。古代匠師利用自然,順應自然,將水石亭臺、廳堂樓閣、花牆遊廊、小橋曲徑巧妙地安排在方寸土地上,搞出了千巖萬壑、清潭碧流、風景如畫的“咫尺山林”。遊人漫步園中,景隨步異,觀之不盡。園林雖處鬧市,夾在密集的房屋中間,卻“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猶如山村河湖的一角,隔絕塵囂,別有天地。

江南氣候溼熱,園林的風格與色彩都以輕巧雅淡為主,在以青綠為主的自然背景中點綴秀茂的花木、玲瓏的山石、柔媚的流水,其間配置輕盈玲瓏的建築物。建築物多用大片的粉牆為基本色調,配以黑灰色的瓦片和粟殼色的樑柱,在白牆上襯以水磨磚所制的灰色門框、窗框,組成異常溫和素淨的色調,造成既有適當對比,又能統一調和的效果,給人以幽曲而不沉鬱、秀麗而不華糜、精巧而不絢爛的感覺。

“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精緻秀麗的江南園林

二、疊山理水

山水是園林中造景的重要因素,在中國造園學形成的初期,就為造園家所重視。長期來匠師們以人工仿效自然,多利用地形疊山理水,“自成天然之趣”。所以,在自然山水的概括、提煉和再現手法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自漢代至今的三千年間,我國的疊石造山,創建景物,極富特色,其中假山組合往往模擬真山,形象生動,富於變化,是其他國家的園林所少有的。

江南古典園林多數在城市中,為滿足園主們的不同需要,疊石造山的處理方式也很有出入,其中規模最小的,在住宅的客廳或書房的前後庭院內,或置少數石峰,或累石為山,或依牆而造石壁,點綴花木,構成各種山景。小型園林也有以山景為全園主體的。稍大的園必須有山有池,並常用掘出的池土,與疊石相配合堆造假山,裁植花木。其中有的假山也能做到峰巒回抱,洞壑幽深,宛如真實山林。

“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精緻秀麗的江南園林

有的則於池邊水面構築危崖峭壁,或疊成高低起伏的池岸,其下再建石磯釣臺,使山水的結合更為完美。體形高大的假山,為了擴大視野,往往在山上建亭閣,俯瞰全園或眺望園外,達到擴大空間感的目的。假山既可劃分園景,又為增加園中的安靜、降溫、隔塵等提供條件。總之,江南園林從整體佈局到小空間的處理,大則疊山造石,小則佈置一、二湖石,創造了很多當地特有的手法,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假山,用土、石築成。土石假山能創造出雄偉或秀麗的風格,現存江南園林的假山,年代較早的有明萬曆末年張南陽所造上海豫園假山以及嘉定的秋霞圃、蘇州的藝圃、五峰園、洽隱園的假山等,和它們可能同時的有蘇州的耦園、南京的瞻園和無錫的寄暢園的假山;年代較晩的有清乾隆年間戈裕良所造蘇州環秀山莊假山,常熟燕園假山。體形最大的豫園假山用不見土的做法。一般假山的石壁和洞谷等也都全部用石,僅在山頂山後覆土便於栽植花木。這說明了明萬曆以來的四百年間,江南園林的假山以石多、土少為其主流。

“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精緻秀麗的江南園林

園林中各種形式的水池,處理有聚有分。聚則水面瀰漫,四顧遼闊,分則瑩迴環繞,似斷似續與崖壑花木房屋等互相掩映,構成幽靜的景色。在聚分之間,依園的大小斟酌處理。小園聚勝於分,大園雖可多分,但仍留出較大的水面,使賓主分明。總之,水池的佈置應結合需要和地形,靈活掌握,達到為函林増色添趣,也利於園內雨水的積聚與排除,調節氣溫和澄清空氣。

三、傳統造園手法

江南園林的藝術效果,往往因園而異,各有風彩,尤其是屋頂造型多變,翼角輕盈,使建築物有的挺拔有力,有的平緩舒展,都賦予了輕巧活潑的形象,從一個方面表現了江南園林建築所獨具的風格,它與北方皇家園林的金碧輝煌適成對比。水有散聚之分,山有峻嶺平岡之別,如在蘇州園林中,拙政園的佈局以水為中心,曲折瀰漫的水面佔總面積五分之三,主要建築物皆臨水而築,方向差不多都隨地形而改變。獅子林以假山曲折見長;留園以建築群獨步;恰園峰石冠群;網師園更以迂迴曲折、小巧玲瓏而稱雄;滄浪亭則以開闊的水面與它園爭奇。明代造園家計成,在他所著《園冶》中說:

“構園無格”對造園作了精闢的概括。下面談談造園的一般手法。

“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精緻秀麗的江南園林

因借:“巧於因借”是造園的一法。“因”就是因地制宜,為造園的基本原則。江南園林正是巧妙地運用了這條原則進行建設的。如蘇州拙政園就是利用窪地積水,整理成池,造成了一個以水為主的水景園,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借”即借景,是重要園林藝術手法。如常熟西部在虞山的東麓,城市園林均借景虞山。趙園、虛霩園等園內水面較廣,襯以平岡小阜,後以虞山作屏,俯仰皆得,其周圍築廊,間以漏窗,園外景物,更覺空靈。蘇州園林多位於市井之中,園外可借之景不多,就用園內“對景”,替代“借景”,“借景”可說是園外的“對景”。如拙政園中部自枇杷園出北側園洞門,偶見北岸雪香雲蔚亭掩映林木中,是“對景”傑作。雪香雲蔚亭一帶,對景枇杷園猶如是小園“借景”大園。

“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精緻秀麗的江南園林

對比和襯托:對比和襯托是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手段,園林設計也多采用。我國造園藝術中“對比”手法的運用相當普通,取得了成果。例如蘇州網師園從山石叢錯的“小山叢桂軒”往西,經過一段曲折的走廊後,忽然出現一片較大的水面。在廳堂的一面是開朗的風景,另一面是庭院小品。水池的一邊是房屋,另一邊是山石花木。在形體、色彩、質感等方面形成鮮明的對比,給園林增加了神采和風韻,在“對比”中“寓大於小,小中求大”的手法也是江南園林中常見的。在有限的範圍內經營,必須通過空間的大小、明暗、閉合或開敞,橫長或縱深,高而深或低而淺等變化,組織有節奏、有對比的空間體系,才能獲得“小中見大”,層疊錯落和不可窮盡的幻覺。

迂迴曲折:曲折園林最忌一覽無餘。江南園林大門內常用假山樹叢或房屋走廊圍牆等阻隔視線,使人幾經轉折還未窺見全園的面貌。在空間構圖上,峰迴路轉,開合收放,層層疊疊,變化無窮,即使不能步移景異,亦做到左右逢源,應接不暇,遍歷全園後自有餘音繞樑耐人尋味的感覺。為了達到曲折遷回的目的,常將全園劃分若干景區,各區都有風景的主題和特色,構成各種不同環境氣氛,造成園內有園,景外有景,變化多姿的局面。這是江南園林擴大空間感的基本手法。例如蘇州拙政園“遠香堂”北面一區是山媚水秀的江南水鄉風光,南面的嶙嶙峰巒,壘壘岩石,另是一番崢嶸崔嵬的峻峭山景,周圍還有水光瀲灩的“小滄浪”水院、“海棠春塢”等景區。它們不僅風景的主題不同,而且在空間組合上,或大或小,或敞或聚,環境或幽曲或開朗,建築物或高散或小巧,給人印象是不相類同的。

“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精緻秀麗的江南園林

白粉牆的利用:江南網林除用假山、樹木來劃分空間外,廊、牆、屋宇等建築物也是劃分空間的重要工具。其中特別是白粉牆,幾乎比比皆是。大量的牆面如果缺少有韻律的變化就會使人厭倦。古代匠師們對此很費心機,創造了許多新穎的特殊手法。通常沿牆建造走廊、亭子;或在牆上開設不同花紋的漏窗或門洞。乍看宛如畫廊,使牆壁顯得玲瓏輕巧。通過漏窗、門洞可以欣賞園內外的景色,一幅幅活動的畫面層層重疊,幾片芭蕉,幾枝翠竹,隱約可見。還有一種大的空框窗,可以從這種空窗中看到重重門戶景緻,使人感到深遠清亮,創造了

“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意境。由於空間的相互穿插滲透,加強了層次感,開拓了園景的深度,在咫尺範圍內給人以不盡之意。

為了使白粉牆更富於變化,匠師們有時將牆頭做成曲折起伏的雲牆,微波伏卷,狀若行雲,在牆隅或牆下,疊山石數塊,翠竹几枝顯得十分幽麗。更有那以白粉牆為底,以樹木、花卉、藤蘿、假山為前景,隨著日光的強弱投映於白牆上,構成水墨般透明的畫面,十分飄逸清遠。從唐人“坐對當窗木,看移三面陰”的詞句中,可知利用樹影供觀賞是一種傳統方法。

“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精緻秀麗的江南園林

​四、結語:

江南園林反映了我國古代的造園藝人善於從祖國的大好河山的自然美中不斷吸取養料,通過反覆實踐,從中創造出中國式的造園原則和手法,豐富了世界造園藝術寶庫,成為我國一份極其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對今天的園林設計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