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两次向此人讨教兵法,后来才有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胜利!

记忆中的林彪似乎是万能的,无所不知的,军事指挥,打战可以说是一个天才,但是即使这样一个天才也会有向人讨教讨教兵法的时候,

记得东北民主联军初入东北的时候,情形简直是惨不忍睹,民主联军一退再退,甚至连根据地都没有了,最危急的时刻,林彪致电中央军委,情形不容乐观,准备去中苏边界打游击。

林彪两次向此人讨教兵法,后来才有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胜利!

此时林彪的主张是在北满,松花江以北建立根据地,发展强大的后勤,发展军力,兵员,部队等。这样获得一席之地之后就可以发展。按照当年在苏区,在抗战期间的那种模式。这个是林彪的想法,而且黄克诚也支持,但是林彪总觉得有点不靠谱,红军时期,抗战时期的敌后根据地是以游击战为主的,而且是以国民党的正面防御为主的。

国民党此时斗志正酣,杜聿明5个军在松花江跃跃欲试,如何开展敌后根据地才能平稳渡过,林彪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林彪找来了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万毅,早年他是山东部队过来的,林彪询问万毅,在东北打战和在山东打战有什么区别。万毅说道,东北天寒地冻,尤其是冬天,天气太冷时连枪都打不响。从这一点讲,条件不如山东。但是,气候条件敌人和我们一样,可是敌人的补给手段比我们强。东北的气候也有有利的地方,比如,在冬季行军就没有河川障碍。不过气候对双方都是一样的。

林彪两次向此人讨教兵法,后来才有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胜利!

林彪又问道,新一军和新六军的作战水平怎么样?

万毅回答道,新一军和新六军是一流的军队,在缅甸,和日本人交手气势不弱,在同等兵力的情况下日本人讨不了好,而我军就更是如此了,武器不足,装备不好,虽然我们小打小闹歼灭了不少部队,但是总体来看,他们气焰未消,而且派兵驻军于松花江。看他们的情形一等援军到来就会进攻。

我考虑,准备拿出一支部队,同它(们)死打硬拼,豁出去付出一定伤亡代价,把它(们)的气焰打下去!要让敌人知道我们不是好惹的。”林彪一面说一面低着头在屋内来回踱步,说到这里,他停下脚步,抬头看看万毅,“你看,对这种打法有什么意见?”

林彪两次向此人讨教兵法,后来才有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胜利!

这种战术后来被称为拼硬战,作为东北野战军初入东北的立军之战,这种战术一开始不为很多人理解,他们觉得几万人南下作战,仅仅是为了歼灭敌人的几个营,甚至是几个团。有点杀鸡用牛刀的意思。很多战士们抱怨纷纷,甚至连关内,陈赓,粟裕等也来指责,说林彪坐拥几十万兵马而出兵甚微,效果甚小,歼灭敌人数只有几千人。及不上粟裕的一次战斗。

林彪两次向此人讨教兵法,后来才有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胜利!

但是毛主席眼界一流,他早已看出林彪的作战意图,对于林彪的这种拼硬战,这种小打小闹大为赞赏,三下江南总共歼灭敌人精锐1,5万人。自身伤亡2万人,但是这三次战役将杜聿明企图北进的战略打垮。林彪提出了“硬拼战”的战术。电报中说:“东北我军由于群众条件的不成熟,我甚难秘密地接近敌人,所遇敌又较强,非一打即垮。又由于敌铁道公路太繁,增援甚快,故甚难求得通常优越条件各个击破的歼灭战。但为了打掉蒋军的王牌,为了降低敌人的猖狂,为了使我半生不熟的条件,成为完全成熟的条件,在一定时期内(条件在半生不熟的状况中),在一定限制内(以数个师的兵力,不以全军),有时即使条件不充分,亦须断然猛打,争取成为歼灭战。如果不能歼灭,最后是击溃,对敌人造成重大伤亡,及时是无所缴获也是胜战。

林彪两次向此人讨教兵法,后来才有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胜利!

从1946年到1947年期间,东北战区内无大战,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小打小闹,但是让杜聿明始料未及的是,在这一年里,他所率领的东北国民党军逐步的采取了守势。而且新一军大部分被歼灭,新六军也是丧失进攻性。他们只要提起东北野战军林彪来,望风而逃。

不得不说这才是兵仙级别的战略大师,在你不知不觉之间就置人于死地,林彪做到了,为提高部属的战略战术水平和指挥作战能力,林彪在战争年代,特别是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曾经多次作报告、写指示。他的这些报告、指示曾经汇编成军事文集,作为培养指挥员的教材。1936年底,军委任命一直做政治工作的杨成武为师长,杨成武怕干不好,林彪便同他个别谈话,将自己的作战经验倾囊相授。

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