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建国时仅存家族亲戚们,其中姐夫追封三代为王。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极其贫苦,幼年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家庭极其贫困,受尽了地主恶霸的欺凌。公元1344年(至正四年),老家濠州因大旱引发了蝗灾,又导致了瘟疫。半月不到在疫情和饥饿双重打击下他的父亲朱世珍(朱五四),母亲陈氏,大哥朱兴隆(重五)相继去世。

在之后他浪迹天涯,建功立业的时候,他的二哥朱兴盛(重六),大姐朱氏(夫王七一),二姐朱佛女(夫李贞,1351年去世)都相继去世,再加上他的三哥朱兴祖(重七)很早就不在人世了,而他大哥的长子朱圣保(朱保儿),二哥的儿子朱旺(朱旺儿)也在幼年夭亡,其他堂侄朱赛哥、朱铁哥、朱转、朱记、朱臊、朱润也都已去世,之后为明朝建国立下大功的朱文正(大哥的次子)也在明朝建立前的被朱元璋囚禁致死。

明太祖建国时仅存家族亲戚们,其中姐夫追封三代为王。

所以活到朱元璋正式建立大明之时,除了他自己的儿女外,他的本家房头(父亲明仁祖朱世珍一脉)的亲属就剩下侄女福成公主(大哥朱兴隆之女),侄孙朱守谦(朱文正之子)和外甥李文忠。另外还有堂侄女庆阳公主(亲大伯的孙女,堂兄朱重四的女儿),平辈的亲戚也只剩下二姐夫李贞一位。

明太祖建国时仅存家族亲戚们,其中姐夫追封三代为王。

当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功能名就成为皇帝之时,想回报宗亲时,却“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他对这些仅存在世的家族亲人们倍加珍惜,恩赐极高,咱们来看一看朱元璋建国后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姐夫陇西王李贞(曹国公)


明太祖建国时仅存家族亲戚们,其中姐夫追封三代为王。

李贞是朱元璋的二姐夫,泗州盱眙县人,后来迁徙到临淮东乡,为人孝顺和善,他母亲自幼管教他及其严格,稍有不对,其母便叱责于他,甚至吃饭时将他的饭食直接扔在地上,李贞也只是捡起来一声不吭的吃了。朱元璋二姐朱佛女性格也是十分恭顺勤俭,孝顺姑舅。她平时很少吃荤,常做善事,敬天礼佛,但去世的很早,临去世时,神志不清,端坐而逝,去世时年仅四十八岁,后李贞续弦陈氏(封淑德夫人)。元末中原大乱后,家室无存,带着儿子李文忠投奔身在滁阳朱元璋,一路上遭遇乱兵,猛兽,饥寒,靠着吃草根睡荒野一路磨难才见到朱元璋,而朱元璋见到当年自己贫苦时接济自己的姐夫也是十分激动。建明称帝后朱元璋封李贞为驸马都尉,恩亲侯,之后又加封荣禄大夫,右国柱,曹国公,并且可以免上常朝,赞拜不名,更是赐他五爪龙袍。李贞也是活到朱元璋建国时的唯一平辈的亲戚,朱元璋时常找李贞叙旧,为了方便每天见到他,还特意在皇城内为他安排了宅院,时常也让太子,皇子们去探望他们的姑父。

明太祖建国时仅存家族亲戚们,其中姐夫追封三代为王。

李贞却时刻保持着朴素的生活,对富贵的生活感到不安,他多次请辞官爵,表示“生长田畴,服勤稼穑,惟知食力,何望显融?”衣不求华丽,餐不求珍馐,还常常自己缝补衣服,下厨做青菜豆腐。平时还是以农民百姓自居,劝导后代不忘祖上贫苦的岁月,他常说:“今上方以勤俭化天下,吾为戚里之长,苟为奢靡,何以劝率家人!”身为朱元璋亲族里最年长的长辈,他为后世子孙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年岁大了后他的思维和身体每况愈下,1378年6月他突得急症,语不能言。在他病危之时,朱元璋闻讯大惊,赶到他的病榻前,握住李贞的手问:“你还认识我吗?”李贞睁开眼睛对着明太祖努力说了句:“重八”。朱元璋当场掩面哭泣,这一声“重八”估计是除了马皇后外这世上最后有人可以这么称呼他了。李贞也留下了眼泪,老哥儿俩相对而泣。李贞去世后朱元璋辍朝三日,躬身亲奠,葬于盱眙县灵迹乡斗光山之原,出殡之时,朱元璋望哭于西城楼。追封李贞为“陇西王”,谥“恭献”,并赠李贞“三世皆王爵”,(曾祖李五二,中奉大夫、陇西王;祖父李六二,资善大夫、岐阳王;父亲:李七三,荣禄大夫、陇西王)享年七十六岁。

侄孙朱守谦。

朱守谦是朱元璋祖父朱初一一脉中(朱元璋大伯朱五一,父亲朱五四,堂哥重一,二,三,四,亲哥重五,六,七)除了朱元璋(重八)及其子孙外,唯一活到明朝建国的男丁,是朱元璋侄子朱文正之子。朱元璋大哥朱兴隆一共有两个儿子,老大叫朱圣保(朱保儿),老二叫朱文正。大侄朱圣保早早夭亡,大哥朱兴隆又在至正四年那场瘟疫中去世,乱世中朱元璋的大嫂王氏领着二侄子朱文正投靠了起兵反元征战天下的朱元璋,朱元璋也是把朱文正当亲儿子抚养,朱文正则比堂弟朱标足足大了十九岁,他迅速成为了吴王集团的核心人物,作战极其勇猛,性格极为刚强,以孤军镇守洪都城抵挡住陈友谅的十万汉军,是明太祖的股肱心腹。可惜他由于性格跋扈,朱文正认为他居功甚多而封赏太低,转而选择与劲敌张士诚合作,被朱元璋查证后罢黜大都督之职,幽禁致死。

朱文正被幽禁时,朱守谦年仅八岁,看着父亲被带走后满脸惊恐的望向叔爷朱元璋。朱元璋走过来,抚摸着朱守谦的头顶说到:“铁柱(朱守谦小名)不要怕,你的父亲路走歪了,他忘了昔日的艰苦,恣肆凶恶,给我留下的忧愁。等到你长大了,我封你爵位,不会因为你的父亲影响到你。你要修德励行,改正你父亲的过失,才不负我的期望!”在之后为他改名为朱炜,之后又改为朱守谦,其意就是让他不要学习他父亲的贪婪跋扈,而是要培养谦逊仁和的性格,并将其留在宫中亲自抚养调教,严格管教。

明太祖建国时仅存家族亲戚们,其中姐夫追封三代为王。

在洪武三年朱元璋“众建宗亲以藩王室,”第一次大封诸子之时,在实封的二十二个藩王中,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赐地桂林,藩屏广西,成为明太祖第一批授封子侄里唯一的郡王,也是除了他的儿子之外唯一的藩王,代表的是宗族大宗一脉,而且在封地之广,俸银之多,仪仗册宝之重,府邸陵寝规模之大,远高于一般的宗室郡王,并在靖江王系之下单独立了字辈,曰:賛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但和亲王系不同,后字不在五行排列),可谓荣贵之极。

明太祖建国时仅存家族亲戚们,其中姐夫追封三代为王。

可惜朱守谦迟迟不愿就藩,直到洪武九年十月底才在马皇后的劝导下离开南京,走了两个多月到达桂林。到了藩地之后年仅十五岁的朱守谦并没有“为朱家守住谦逊之徳”,反而是“性情乖戾,阴贼险狠,肆为淫虐,国人苦之”。气的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把他找回京城臭骂一顿,朱守谦不仅不反省教训,还作诗讥讽,表示自己“不恋金银,甘老桑田”,恨的牙根痒痒的明太祖差点把他革了爵位去凤阳老家种地,但是想到大哥朱兴隆,侄子朱文正他还是宽恕了朱守谦。

经过七年的再教育,明太祖认为其已经改过自新,复封其爵位,改封地为云南,朱元璋在他临行时还不忘敦敦教诲,结果朱守谦到了云南不仅不悔改,反而变本加厉,除了骄奢淫欲的老毛病没变,甚至开始杀人掠获,私派使臣。最终被召回南京后安置于凤阳,但他依旧我行我素,骚扰乡民,万般无奈下朱元璋只好将其囚禁,和他父亲一样被禁锢至死,洪武二十五年正月,31岁的朱守谦去世,被埋葬在泗州。明太祖继续培养朱守谦嫡子朱赞仪,担心他再沿袭其父祖的“优良基因”,还派他遍游十三藩国,直到建文二年朱赞仪才袭封,永乐元年就藩。靖江王系共传十四世,直到南明永历四年,末代靖江王朱亨歅被清定南王孔有德缢死于桂林西门外的柴房。

明太祖建国时仅存家族亲戚们,其中姐夫追封三代为王。

侄女福成公主与庆阳公主

福成公主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重五)的女儿,庆阳公主是朱元璋长房堂哥朱重四的女儿。亲大哥朱兴隆被追封为南昌王(郡王级),堂哥朱重四被追封为蒙城王(郡王级),按等级说郡王的女儿应该是宗室县君,但朱元璋依旧按照皇女的标准册封两女为公主,同时授福成公主之夫(福州卫指挥使)王克恭,庆阳公主之夫(淮安卫指挥使)黄琛为驸马都尉。洪武四年三月礼部上疏奏请将两位公主将爵为郡主(亲王女儿级别),但朱元璋说:“我就这两个侄女,不忍将她们降级。”只是把她们的俸银降到了公主级别的三分之二(五百两),驸马则只发其本职官俸。

庆阳公主的驸马黄琛官至中都留守,死在了任上,儿子黄铉官至都督佥事。到了建文帝时,降为庆成郡主,靖难之役时期,庆成郡主还被派往北军处和堂弟朱棣议和。永乐二年,庆成郡主去世,朱棣为她素服辍朝一日,派皇子治丧。


明太祖建国时仅存家族亲戚们,其中姐夫追封三代为王。

外甥李文忠

朱元璋钦定的开国五大外戚之家,明开国第三功臣。朱元璋二姐朱佛女之子,跟随太祖之后骁勇善战,功勋显赫。其父李贞带着李文忠一路逃难,艰难的找到了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十九岁随军征战,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其子李景隆(李贞之孙)因靖难之役被褫夺公爵(其女李氏,嫁晋王朱棡次子平阳王朱济熿为郡王妃),李景隆并未被下狱,而是带爵还家,最后还是没有逃过革爵抄家的下场,被囚禁于家中一直活到永乐末年。后世降为世袭临淮侯,十世孙临淮侯李弘济在南京降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