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中,吴三桂大军原本势如破竹,为何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julie_fz71


众所周知,三藩之乱是清朝康熙前期的一场大规模叛乱,清政府历时八年才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军消灭,恢复了国家的统一。关于这场叛乱,历来有很多人怀着各种各样的想法,讨论“三藩”获胜、推翻清朝的可能性。的确,三藩之乱来势凶猛,波及面广,一度也确实令清廷的统治风雨飘摇。但是,笔者在分析了三藩之乱的过程之后认为,这场战争,“三藩”是不可能获胜的!他们失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想推翻清朝!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吴三桂起兵叛乱的场景)

先说实力最强的吴三桂。吴三桂本来就没有推翻清朝的打算,只是因为康熙悍然撤藩,才狗急跳墙,临时起意反叛。从一开始,吴三桂既没有北伐中原、推翻清朝的战略计划,也没有跟清朝死磕到底的决心。所以,虽然其自身实力比较强,又有四川、贵州两省的旧部帮助,一时间占据了南方大片土地,但在打到了长江边上之后,就突然停了下来,同清军隔江对峙了四年时间,硬是不渡江北上。如此诡异的现象背后,反映了吴三桂心灵深处的想法——一方面他畏惧八旗军的野战能力,不敢跑到北方平原与八旗军决战,一方面他也根本不想渡江北上,北伐中原,推翻清朝,他只想等康熙同意和他划江而治,让他割据江南半壁,建立吴家王朝。私心如此之重,不但失去了原先对他寄予厚望的明朝遗民们的支持,而且也失去了最好的战机。等康熙把其他各路反清势力一一荡平,集中全力对付吴军的时候,吴三桂集团的失败就在所难免了。

(三藩之乱形势图,吴三桂屯兵长江南岸,始终不敢过江北上,给了清廷以充分的时间)

再看耿精忠。相比吴三桂,耿精忠就更没有推翻清朝的决心了,他本人是清朝的驸马,又做过顺治帝的御前侍卫,跟满洲贵族集团之间有着无法割断的关系。他起兵造反一是对康熙撤藩不满,二就是被下面人编造的一个所谓“天子分身火耳”(意为“耿”姓要做天子)的谎言所忽悠,而实际上既没有做好造反的准备,更没有推翻清朝的决心。所以当康熙对三藩进行分化瓦解,宣布停撤尚耿两藩之后,耿精忠就开始动摇了。再加上耿精忠的军队战斗力比较渣,被清军连连打败,又被“猪队友”——台湾的郑经夺了不少地盘,所以一怒之下干脆又投降了清廷,反过来打起了郑经。

(被“天子分身火耳”的谎言给忽悠上了反清这条船的耿精忠)

第三说尚之信。尚之信被列入“三藩之乱”其实很冤枉,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真的叛乱。吴三桂起兵后,广东也是叛军四起,尚藩孤军奋战了一年多,最后被打到只剩广州周边地区,为了保存广东,当然也因为平南王府的家庭矛盾,尚之信才改旗易帜,附叛吴三桂。但是尚之信宣布反清之后,二百多天里不发一兵支援吴三桂,也没和清军打过一仗,甚至原本在广东境内的清军都被他“礼送出境”。尚之信还秘密上书康熙,表示自己完全是为了保存广东才伪反,康熙也表示完全理解。等到局面一缓和,尚之信立刻重新倒向清廷,并卖力地为清廷攻打吴三桂。可见他根本就没想要真的反清,纯粹是迫于形势,为了保全广州,演了一出戏给吴三桂看而已。

(三藩之乱中最大的倒霉蛋尚之信,他根本不是真心反清,却被打入作乱的三藩之列)

然后是台湾的延平王郑经、陕西提督王辅臣、广西将军孙延龄这些人。

郑经是名副其实的“猪队友”,三藩之乱本是郑家反攻大陆的最好时机,结果他不去攻打清朝的地盘,反而和耿精忠去抢福建的地盘。本来属于盟军的郑、耿两军为了地盘大打出手,耿精忠前面要跟清军打,后面还要被郑军打,腹背受敌,最后怒而降清。郑经也为自己的短视和狭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的军队被清军和耿精忠的联军打得落花流水,厦门和金门老根据地都丢了,完全龟缩到了台湾岛上。

(郑经军队西征形势图,可见全是在闽粤沿海和盟友抢地盘)

王辅臣本来就没有造反的想法,吴三桂起兵时派去游说他的使者还被他绑了送交清廷。后来是因为他和西北清军将领莫洛、张勇等人的私人矛盾才让他一时激愤,攻击了清军军营,打死了莫洛。他自知惹下大祸,只好趁势宣布反清,但是其部下都没有做好反清的思想准备和军事准备。后来康熙剿抚并重,一边派图海去征剿,一边派王辅臣的儿子去招抚,很快就平定了王辅臣。

孙延龄也是同样情况,他自己是清朝的驸马(老婆是孝庄太后的养女孔四贞),又受清廷重用,从现实和感情出发都不愿和清廷为死敌,也是因为同清朝派在广西的官员之间的私人恩怨才愤而竖起反旗。但是他一方面被忠于清朝的老婆吹枕头风,一方面也控制不了孔有德的旧部,所以起兵后不久就秘密联系清廷,结果被吴三桂发现,派人将其刺死。

至于察哈尔王布尔尼,能被图海率领的家奴打成渣,可见其实力真心不行,不提也罢。

所以我们就能看出,三藩之乱中的反清阵营看似声势浩大,其实真正铁心要推翻清朝的一个都没有。即使是吴三桂都没有决心和能力北伐灭清,其他人更是可想而知了。而且,反清阵营内部根本没有统一的指挥,吴三桂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盟主地位,大家各自为战,互不呼应。这种情况下,只要清廷自己不惊慌失措、意志崩溃,坚持打下去,获得胜利是必然的。而三藩叛军遇到的恰恰又是少年老成、意志坚定的康熙帝,您说,他们还能有获胜的希望吗?

参考文献:《清史列传》、《中国断代史系列之清史》、《两代枭雄吴三桂》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请支持毅品文团队的各种原创文章及实体书,独立专业有种有料)


战争史


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镇守福建,称之为三藩。三藩拥兵自重,对朝廷造成威胁。

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上书告老还乡,留子尚之信镇广东。康熙借此机会决定削藩,吴三桂起兵反叛,占据云南、贵州两省。吴三桂兵出贵州,向东进攻湖南,另分一部兵力向北进攻四川。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控制了整个湖南省。

耿精忠随后跟进,和吴三桂一起反叛,占据整个福建省。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福建五省在很短时间内均落入叛军之手,清廷大震。广西将军孙延龄(孔有德的女婿)也投靠吴三桂,杀了广西巡抚,控制广西省。康熙派军南下平叛,顺承郡王勒尔锦率军至荆州和吴军隔江对峙。

吴三桂兵分两路,一路从湖南进攻江西,一路从四川继续北上进攻陕西。情势危急,康熙派出又派出五路大军南下:贝勒洞鄂从陕西南下进攻四川,贝勒尚善和勒尔锦汇合进攻湖南,安亲王岳乐从安徽入江西,康亲王杰书从浙江进攻福建,简亲王喇布作为机动部队屯兵江宁(今南京)。

而后陕西方面又出现新的情况,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宁强反叛,归附吴三桂,攻占平凉等地。清军被迫撤回西安。吴三桂的叛军声势浩大,一时间攻城略地,势不可挡。尚可喜的长子尚之信也加入吴三桂的阵营,广东也落入叛军之手。吴三桂的叛军短短两三年功夫,就差不多占据了大清的半壁江山。占据台岛的郑经响应三藩的号召,登陆并占据漳州、泉州、厦门等地。这对年纪的康熙(19岁)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

削藩若成功,收益是巨大的,若败后果也不堪设想。前有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的案例在,年轻气盛同时削三藩的建文帝,结果反被燕王朱棣给削了皇位。康熙是幸运的,有前人血的教训可以借鉴。

康熙一改全线出击反而顾此失彼的策略,重点进攻吴三桂所在的湖南,对耿精忠、尚之信等部进行安抚,暂停对广东、福建削藩,以分化瓦解叛军。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等都相继反正降清,郑经被杰书率军击败,退回厦门。

清廷面临的形势大为好转,主攻湖南的战事虽然激烈,但是依然没有太大的进展,战略要地岳州(今湖南岳阳)等依然在吴军控制之下。从攻占湖南的那天开始,吴三桂就在岳州部署重兵,可见其对岳州的重视。

岳州,今称岳阳,古代也称巴陵、巴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就是这里,民国后才改名为岳阳。岳阳位于湖南东北部,北凭长江天险,西依洞庭湖,东靠幕阜山山脉,南有连云山、玉池山脉,扼守水陆交通要道,有“湘北门户”之称。三国时期,东吴在此部署大批水师战舰,相传岳阳城西的岳阳楼就是大将鲁肃操练水师的阅军楼。岳阳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溯江而上可至荆州,顺流而下可直逼武昌,可谓进可攻退可守。难怪吴三桂对岳州如此重视。

几个队友的突然叛变,让吴三桂感觉到了压力,在衡州匆匆称帝,只当了5个月的皇帝,就病死了,孙子吴世璠继位。从吴三桂给孙子起的名字看来,他应该并不想反叛,只想世世代代做个快乐的藩王就好了。康熙削藩,逼得他不得不反,作为乱世枭雄的吴三桂看得很清楚,卸磨杀驴的时候到了,横竖都是个死,还不如反了。

吴三桂一死,清军趁势猛攻,吴军缺少掌控全局的人物,局势急转而下,很快丢了咽喉要地岳州(今湖南岳阳),常德、衡州、汉中、重庆、成都等地也相继失守,只好退回云贵。清军各路大军齐功云贵,吴军不敌,吴世璠在昆明自杀,三藩之乱历时八年,终被平定。

纵观三藩之乱的整个过程,吴三桂那么好的开局却以失败结尾。吴三桂之所以失败,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前期的所作所为:引清军入关,血腥追杀农民义军和南明势力,杀了南明永历帝,使得他不能得到人们的广泛支持。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队友身上。有句话说得好,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虽然说是三藩之乱,实际上真正和清廷对决的也就吴三桂一支,耿精忠、尚可喜等部都是首鼠两端,坑死队友不偿命的。

图-吴三桂和陈圆圆

当然,如果吴三桂不死,最大的可能或许也就是划江而治,像东晋、南宋那样。以吴三桂占据西南一隅所能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还不足以冲进华中、华北大平原地带和清军骑兵精锐对决,毕竟当时八旗骑兵的战力还没有退化那么厉害。

三藩之乱的平定,消除了藩镇割据,避免了分裂的情况出现,对清朝统治的巩固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在明清之际的历史舞台上,吴三桂先以迎清军入关而名噪一时,30年后又举兵叛清被视为“逆臣”。

我们看吴三桂前后的表现,可知道吴三桂眼中没有国家民族大义,只有个人的私利,这就是他为什么归降清朝,又在三十年后反清叛乱的原因,也是他为何最终失败的原因。

一、吴三桂只看重个人利益。

吴三桂反叛并非“兴明讨虏”,反叛之后,他发布檄文说清朝“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声称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

一切看起来似乎是民族英雄,然而自他用弓弦勒死永历帝的时候,他就只是一个“忠于新朝”的叛徒。

他之所以谋反就是因为康熙此时要削藩,严重损害了他自己的利益。

吴三桂想做的是像明朝的沐英那样,永镇云南,然而清朝撤藩的决定粉碎了吴三桂“世镇云南”的美梦,而不得已他铤而走险发动叛乱,不然他不会在成了“白首老翁”的年级反清的。

吴三桂反叛时,曾策动一些同样降清的明朝士族同时行事,不少人就拒绝了他,说他“在明朝,亡明朝;事清朝,叛清朝,是两朝乱贼,天地不容”。

二、吴三桂起兵比较仓促

这也能够从侧面证明吴三桂反叛是因为利益受损而紧急发动的叛乱,并非蓄谋已久。在知晓康熙撤藩态度坚决的情况下,吴三桂和心腹密谋叛乱。

由于吴三桂专制滇中十四年,在反叛之初,叛军乘锐连下贵州全省、湖南的衡州,另外的二藩也举兵响应,一时间势头极猛,但时间一长,部将离心离德的问题就出现了,粮草兵马都出现了后继无力的问题。

此外,参与叛乱的多是和吴三桂一样,不忍数十年战场拼杀得来的功勋富贵成了一场空,所以参与了吴三桂叛乱,但到了战场上,手握一支兵马,这些兵马也能成为他们的筹码,如果清政府给他们足够的待遇,他们是绝对会调转马头反手一击的。

三、吴三桂名曰“复明”,却始终没有拥立明朝宗室为旗帜

封建王朝,血脉关系至关重要,既然要复明,就要找一个朱明宗室收拾民心,但吴三桂没有这样做。虽然反叛之初他说要复明,一时间让众多明朝遗民纷纷响应,但他始终没有拥立明朝宗室后裔为帝,冷了人心。

其实他压根就没有就是利用反叛和清政府讨价还价,反叛之前,他就造势说自己是“中国真主”,最后他直接称帝自立建立大周,大失人心。

看起来反叛之处,各地反清势力都行动起来,但并不代表这些人都是吴三桂的人,他们都想些复明,却没有一个人推出一个明朝皇室子弟来,这也使得这些反清势力没有有效联合起来,等到清政府度过了反叛之处的不利,分析形势,便可以从容应对,再无之前的慌张了。


微史春秋


三藩失败,责任不在吴三桂。一直以来吴三桂的兵法造诣炉火纯青,在战场上难逢敌手,但在三藩之乱时,他年事已高,身体不佳。

三藩之初,吴军本是连连得利,但之后耿精忠、尚可喜接连投降清朝廷,孙延龄先叛康熙,后自立称王,被吴世璠在桂林斩杀,此后吴三桂便与清廷对立。

1678年6月,吴三桂在都城衡州亲率5万大军南下,攻打永兴,两站皆胜,击毙都统宜里布、护军统帅哈克三,夺取了清军河外营地。但六月中旬,张皇后驾崩,吴三桂精神受挫。八月,六十七岁的吴三桂病死,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

吴三桂的病死,导致形式骤变,吴军士气全无,众心瓦解。吴世璠即位,清军围攻昆明,吴世璠穷途末路自杀身亡,至此三藩之乱结束。


三藩之乱,不是吴三桂想反,而是康熙想消藩,三藩无路可走,吴三桂虽年迈但不得不反。

吴三桂的失败有许多致命的原因:年事已高、子孙不堪重用,妻子去世,身体不佳等等,但在这种情况下清军依然被打的丢盔弃甲,这样说明吴三桂的军事能力之强。

1678年吴三桂的死,是导致三藩失败的直接原因,由此可见他的子孙没有一个可担重任之人。而归降康熙的耿精忠、尚可喜接一个被杀,一个被赐自尽,吴三桂早就看明白结果,态度比耿、尚二人更明确。什么道义、民心、师出无名等不过是战后被人杜撰出来的而已。如果不反,吴三桂也会步耿、尚二人的后尘,与其等死,不如搏一搏。

吴三桂的失败还有一个战略性的错误

吴三桂起兵后想在西北开辟一个新战场,他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部下甘肃提督张勇和王辅臣身上,便派人去劝说起兵。谁知王辅臣不念旧情,反将吴三桂派去的人交给了清廷,吴三桂本已死心。哪只陕西经略莫洛逼反了王辅臣,王辅臣也起兵造反,这对吴三桂来说局势大好。但他却犯了战略性错误,本应该痛饮黄龙,直逼京城,吴却留守长江,在松滋驻军三个月,白白失去大好机会。谋士刘玄初劝他渡江北上,他还是无动于衷,留守观望,企图跟康熙分江而治。如果此刻他挥师北上,清廷的江山将动荡,但他立足不前。

吴三桂的犹豫,给了康熙充足的时间。他调动全国兵力,向吴三桂扑来,先是削去吴三桂亲王爵的头衔,然后处死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到康熙十四年四月,康熙已经组织了十路大军逼近吴三桂,甚至还把蒙古军也调到前线,总共兵力达到十二万以上。

康熙十五年王辅臣归降,西北战场的胜利让康熙没有了肘腋之患,在加上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吴三桂失败是注定的。


大国布衣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现如今满屏幕的辫子戏,感觉就仿佛没有辫子不成戏,瞅上几眼老梁觉得脑仁疼。所以咱大中国的老百姓不知道三番为何物,那绝对是老林子隐居人士,久仰久仰!佩服佩服!

我勒个去扯远了,我们再溜达回来。

我们不妨将题主这个问题,拆成几个小问题来回答。其一,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三番乘着老天爷没注意,从那犄角旮旯里蹦出来的?这其二,这三番好好的啃着金钱鼠尾大清朝赏那三瓜两枣,蹲自己地头上砸吧嘴画圈圈的时候,咋就说反就反了呢?这其三,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干嘛事都要占天时地利人和,这三番他占了没有啊?有了这三个问题,那么题主的问题也就完美的回答上了。

三番那蹦出来的

话说,明末的时候,咱大明崇祯皇帝苦于没有经费来解决战局,想要大臣们募捐一点。

本着钱是我的,国家是你的原则,这帮子大臣都急哭了:“老天爷啊!我们真是没有钱啊!”

好吗一帮子肥头大耳的大臣扣扣索索颤颤巍巍的,你一两,我一钱,甚至有人将家当拉大街上典当给崇祯凑了二十万两。

咱崇祯皇帝准备拿着这二十万两和李自成再干一架,没成想这城就破了,崇祯皇帝找了一歪脖树把自己挂了上去,以发覆面,觉得自己无颜面对天下老百姓,让他们受苦了。

而那帮子哭穷的大臣,被不按规矩出牌的李自成,拉到大街上要乐呵乐呵,这帮孙子居然吵着要拿钱赎命。

“呸!都是我的!”一口浓痰就飞这帮孙子脑门上糊了半张脸,还都不敢擦,随后就被李自成一个个的把脑袋剁了扔臭水沟里,跟着就抄了家,好吗这几千万两都不止,把个李自成美的都冒泡了。

这不三番就开始登场了。

当时的吴三桂手里握着大明最后一点精兵(崇祯到了最后关口都没有舍得用,就是为了阻挡满人的辫子军),瞅着李自成招降的文书,乐呵呵的从屁股底下抽出一封密信送给了山海关外面的满人的辫子军。

好吗,这帮子没见过花花世界的中原大地的货,挤破了脑袋往里钻。

说道这里,就有人说了,人家吴三桂是冲冠一怒为红颜,都是陈圆圆惹的祸,要不然就没有大清什么事了?

狗屁!这都是托词,在老梁看来这吴三桂看着天下大乱是想着从里面分一杯羹出来,一张老脸不好意思往上蹭,拉着陈圆圆当背锅的。

有机会我们再聊这段往事,话头再扯回来。

这满人人口他也不多,整个天下那么大,他就是把脚都算成手来打,他也不够,这不拉了老牌的奴才,首屈一指吴三桂,再加上后来的耿仲明,尚可喜和孔有德。

这四头大瓣蒜那是冲锋陷阵的排头兵啊,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将反抗满人起义军以及后来的明朝小朝廷干翻了踩在地板上使劲的措,生怕自己的主子不高兴,拿不到满人赏的哪三瓜两枣。

这不其中的孔有德,由于实在是冲的太前,把命都搭上了,被李定国给按在地上狠狠的钢了一下,儿子丢了命,觉得自己颜面尽失想不开自杀了。

这不四瓣蒜,就剩下三头了,清廷建立了,清廷把自己的八旗主力放在了北方,这南方广大地区,人手不够,云南扔给了吴三桂,广东丢给了尚可喜,福建摔给了耿精忠(耿仲明的孙子),让他们临时管着,就当他们这二十年的苦力给的赏。

这三番的局势也就形成了。

这不是商量好的吗?你南我北,咋说反就反了呢?

究其原因就是三番的势力太大了,当初吴三桂这帮人脑袋确实硬,大家伙想想一多半的江山都是这三脑袋打下来的,手底下人可都是精兵强将啊。

八旗兵要和他们硬杠,损失惨重不说,搞不好就要卷铺盖滚出三海关了,所以再给了地的时候,云贵督抚全部受他们节制,还允许他们“便宜行事”。

大家伙看电视剧,这四个字可金贵这呢,这不发展到后来,朝廷可以选官,这三番吴三桂也他娘的可以选,妈了个巴子的还给起了个名叫“西选”。到了顺治的时候,这西选的官就开始遍布天下了。

而且还不止,每年三番占的地头上的赋税都有两千万两不到三千万两白花花的雪花银,都进了三番的口袋了,这还不算,朝廷收的赋税还有一半要补贴给他们。还拉着一帮子铁匠铸钱,起了个名叫什么“西钱”,你说气人不。

还以为朝廷不知道,偷偷摸摸的造兵器,暗地里把火药的原材料囤积了一大堆,这是要干吗呢?

这就不是赏了,这是吸啊,张着血盆大口吸血啊!搞不好还得给你一家伙什要你命啊!

刚刚干掉鳌拜的康熙,这可就坐不住了,拉着虎皮扯大旗,扯着嗓子眼要削番,朝廷一大帮人不同意,但依然干不过年轻有为的康熙。

天时地利人和

这不原来好到可以穿一条裤子的两人,这就开打了,这一打就是八年。

到了康熙十三年的时候,吴三桂这一只脚已经伸入棺材里的老人,到了湖南,这就蹲在了长江的南岸。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还是四瓣蒜的时候,自杀的哪位,只有一个女儿,就嫁给了这货,孔有德原来的部将就归他节制)和耿精忠也扯了大旗反了,广西和福建也和清廷没了关系,陕西这西选的官王辅臣也反了。

他吴三桂咋就这么顺利呢,这得说,那吹牛满人不过百,过百不可敌的八旗兵十余年蹲太阳底下享受生活,这所谓的八旗铁骑,在温柔乡呆久了都他娘的废了,而三番的大头兵就没有停止过训练,这不刚一接触清军就溃了。

咱这么说吧,这一开始清廷败了,吴三桂如果能一鼓作气跨过长江,直捣黄龙也许就有翻身的机会,但这吴三桂估计是脑子被水洗了,这就停了,不打了,要和清廷划江而治。

这绝对是脑子有坑,这清廷名义上还是华夏的正统部门,这就给了清廷喘口气的机会。

康熙将八旗大兵先扔一边凉快去,开始充分信任汉族大臣,你还别说这招还真管用,原先汉人不能插手的部门也有汉人进入,这不前脚干翻了大明小朝廷,后脚又想靠着反清复明的把戏拉拢人才的吴三桂没人去,达到了分化瓦解的目的。


清廷瞅住机会一个突刺,将王辅臣按在地上这顿揍,降了,铁板被撬开一块,没等吴三桂反应过来,大耳光子就糊在了耿精忠的脸蛋上,没得办法也降了,尚之信一看没得玩了,也降了。

吴三桂也是眼瞎了,自己的孙子又将孙延龄给干掉了,这下好了吴三桂成了一支孤军,没蹦跶多久,感觉自己没多少日子了,在一个大雨天这就登基了,过了几天皇帝瘾这就挂了。

这个时候,那就是群龙无首的局面,吴三桂的孙子虽然继承了位置,但已经弹压不住手下了,败局已定,没多久就被围在了昆明,自己个掏家伙自杀了。

三番之乱随之结束。

你吴三桂从头到脚就占了个地利,天时不在他那里,人家清廷怎么说都是正统部门,这人和也不在他那里,全天下都瞅着呢,你吴三桂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帜,之前你是干吗的?明白人都蹲在家里看热闹呢。

而且吴三桂不明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当初如果打过长江,之后的情形还真难说。

好了,就写到这里,喜欢的话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康熙平定吴三桂,绝对是险中求胜。他果断下令撤藩,凭得是一股出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如果他再年长几岁,或许就不会有此冒险之举。这就是一场豪赌,赌注就是祖辈辛苦打下的江山。



康熙下令撤藩后,如果吴三桂主动交出兵权,这场战事就能避免。只是他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康熙。他纵横沙场这么多年,所向披靡,自然没把康熙这个十九岁的小伙子放在眼里。但他的自负会让他付出了惨痛代价。

本来,吴三桂率先打起反清大旗,福建靖南王和广东平南王遥相呼应,各地三藩的党羽纷纷揭竿而起,先后攻克了贵州全省、湖南的衢州,形势一片大好。



这时候,康熙采取了分化叛军的策略。对吴三桂坚决打击,对其他叛军大举诏安,以此孤立吴三桂。后来,这项策略果然有了效果。

反叛大军内部出现裂痕。其实,反叛大军中,以吴三桂反清决心最大,其他的起义军都各怀心事,并未使出全力。后来,台湾郑经进攻福建漳州、泉州等地,靖南王腹背受敌,不得已投降清朝。广东平南王看到老队友投敌了,感觉独木难支,也投降了清朝。

吴三桂大军只好缩在湖南之地。这时候的吴三桂年已古稀,年老力衰,他也意识到大势已去,但投降是死,战败还是一死,索性当个皇帝过把瘾再死吧。于是在衢州称帝,国号大周。



此时吴三桂民心尽失。起兵之时,对外宣称反清复明,但却自己称帝,明摆着打自己脸嘛,民心岂能依附。

吴三桂皇帝瘾还没过够,当年秋天就一命呜呼了!他儿孙们更不顶用,没坚持几年就被剿灭了!


一半秋色


谢谢邀请,吴三桂失败是必然的。有几个原因分析如下:



1.军事上,战略失误,取岳阳后犹豫不决,想要划江而治,既没有做好北上准备,也没有准备好长期作战的物质准备,没有巩固好后方基础。拿下岳阳虽然对清政府威胁巨大,但没有继续拿下江南粮仓钱库,并没有给清政府以实质性的重创。战争前期打得不错,即使到后期也不算坏,只能说康熙无能,最后把吴三桂拖死了,才终于平定三藩。


2.政治上,不得人心,思想政治工作有问题,宣传攻势做的不好。旗帜是反清复明,但大萌就是吴三桂自己灭的,后来还称王了,政治目标不能把一大批不满清朝统治的人聚集起来

3师出无名

吴三桂起兵后自称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的檄文自称是为了复兴大明,但是无法抹去他原是明将,后食清禄,并且杀死永历皇帝这些黑点,得不到士大夫阶层的认可(其实主要是士大夫阶层,而不是《鹿鼎记》中描绘的普天之下所有老百姓都觉得他是大汉奸,老百姓大部分只管自己活得好不好)。起兵数月后就抛弃大明年号,自称周王,打碎了少数士大夫阶层对他的最后幻想。


4实力对比悬殊

另两藩后期被分化瓦解,事实上最终就剩吴三桂孤军奋战。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以藩镇对抗中央成功的只有朱四哥,但是吴三桂本人的能力和驰骋大漠的永乐大帝还是差距颇大,对手也不是朱允炆,更何况清政府也没有李景隆。史载,耿、尚二藩各有按旗兵编制的十五佐领,绿营兵六千余人。吴藩有按旗兵编制的五十三佐领,绿营兵有“四镇十营”。如果按清朝定制来看,三藩兵力不过五万余人。当然,这事实上的兵力肯定不止那些,但是三藩的士兵也并不都是百战老兵,战斗力也不足以强悍到五万余人即可推翻政权的实力。而当时清朝入关不过二三十年,八旗兵尚未退化,依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



5吴三桂目标不明确。

起兵之初号称复明,起兵后废明年号,自立为周王;兵力鼎盛时期幻想和清政府裂土求和,苟延残喘之际仓皇称帝。吴三桂自始至终都没有明确的目标,非常混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统帅都不知道自己起兵的最终目的,你让下面如何和你齐心协力?


时说新语


在康熙初年的三藩之乱中,吴三桂的军队刚开始已经势如破竹,占领了几乎半个中国。但是最后却是失败了。

关于这一点,很多人不得其解。市面上最常见的解释就是吴三桂不得人心,他亲手杀死了南明永历皇帝,所以在他起兵的时候,全国的汉族士大夫并不支持吴三桂。

还有一个解释就是,很多人都认为当时清朝的满族人,已经在中国站稳了脚跟。清朝和吴三桂双方的力量不成正比,这也是导致了吴三桂最终失败的原因。

其实以上两点并不是主要因素。

吴三桂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他的年纪太大了,而且他并没有十分合适的继承人。这才是吴三桂最终失败的关键所在。

我们现在看到了很多史料,其实都是满清朝廷为了贬低吴三桂的能力编写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吴三桂本身并没有想造反,他的政治理想最多只不过是想在云南自立为王,作一个诸侯王而已。

但是作为少年的康熙皇帝,十分心高气傲的人,他想一次性解决南方的三番,从而刺激了吴三桂,迫使他不得不起兵。

也正是因为他起兵造反,比较仓促,所以他并没有准备好后继者。



我们纵观吴三桂整个造反的路线和事情经过,我们发现,在吴三桂死之前,其实吴三桂的军队还是占有绝对的优势。吴三桂起兵的时候已经60多岁了,年纪比较老了,而且他的长子吴应熊,那时候已经被康熙皇帝杀死了最后继承他的皇位的是他的孙子,而他的孙子当时十分年幼,并不足以有威望来统治整个军队。



所以,当吴三桂称帝之后,由于年纪和身体原因死了,而他的孙子也并没有足够的威望来统治整个势力,所以吴三桂的死才是造反失败的关键的转折点。


历史麻辣锅


问题很好。我就从军事纵横角度来谈谈。把关键史实串起来,并做一些基本的分析。

南方的军阀群体

了解明末清初的朋友基本都知道三藩: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其实由于大清开国的特殊性,满洲八旗不够,委任汉人降将去征讨未征服的地区。所以就造成一个拥兵自重的问题。

在一开始李成栋在广东、金声桓在江西、姜襄在大同叛乱都是这种形式。

灭了南明,定鼎天下并不意味着天下一统。在南方就有许多大小军阀:

平西亲王吴三桂节制云贵;
广西将军孙延龄,广西提督马雄;
平南王尚可喜在广东,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
续顺公沈瑞在潮州;海澄公黄梧管理海澄;
高雷总兵祖泽清、潮州总兵刘进忠;陕西提督王辅臣
明郑在台澎金厦。(没归入大清,还在谈判)

可以说军阀遍布南中国,他们有的会为了维护统一坚持,有的只会坚持家族利益。裂土为藩才是目标。就这个形势康熙看着肯定不爽,藩臣对朝廷的举动也不会很爽。

(这些绿色圈圈就是清朝入关平定天下后的大小军阀)

叛乱

有的人会说三藩之乱是朝廷逼反的。其实这种基本是缺乏深入分析。

三藩不反只是在既定条件下:诸如朝廷不削藩,加大利益。而朝廷走向大一统是必须的,当年的会盟只能弱化,不能强化。

这是深层次的不可弥合的结构性冲突,所以双方折腾只是时间问题。

当朝廷削藩态度强烈,他们就联合;当形势略好,他们就内部折腾。

康熙下定决心削藩,吴三桂直接反了,四川各地小军阀也投靠吴三桂。广西将军、广西提督都前后反了。福建耿精忠也反了;郑经也从台湾到广东东部。陕西也因为满汉矛盾,王辅臣反了。

这就是问题里说的势如破竹。

(在如此状态下就有你说的势如破竹了)

形势变化

这时候的康熙确实很棘手。将军们没有胆量野战,基本只能大兵震慑。陕西平凉叛乱后,一度丢了延安、绥德;长江中游守着荆州、在岳州对峙;安亲王岳乐在江西苦苦支撑;康亲王杰书也没有进展。

而吴三桂直接人生巅峰,在处理了广西问题后,继续东进,郑经西进,逼着尚之信也反了。吴三桂给各家划定防区:尚之信有广州、肇庆、惠州,东部归郑经。这时候基本是三藩之乱的巅峰,甚至吴三桂已经定下饮马江南作战计划。

(图实在难找,这个图很不错。看图就可以知道,如果得到广东、福建、骚扰浙江,再用郑经的水师,基本就饮马南京了)

福兮祸伏、祸兮福倚。郑经和耿精忠闹了矛盾,双方在福建开战。康亲王杰书部队迅速南下福建,南北逼迫,耿精忠投降了朝廷,联合康亲王部队迅速把郑经打回了海里。福建浙江迅速抵定,广东的形势也就逆转了。一下子吴三桂的战略就成了进攻广东韶州,保证南线安全。

(如果失去福建、广东,那吴三桂侧翼基本就很危机了)

之后就是清军步步紧逼,吴三桂靠着自己的作战、指挥、调度能力苦苦支撑。到了1678年8月病死后,战局就不可逆转了。

可以说三藩之乱成于会盟,毁于内耗。主动与被动其实就在一夕之间。

参考文献:

《清圣祖实录》:康熙12年到康熙20年部分

《平定三逆方略》

《三藩史略》

《清代三藩研究》


一枚明粉


诚邀,如题。三藩之乱中,吴三桂大军原本势如破竹,为何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小编以为有两个原因。

吴三桂剧照

首先,吴三桂不得民心

要说起中国历史上的汉奸来,除了近代的汪精卫,估计就是吴三桂最讨人厌了。吴三桂本是大明山海关总兵,率军几次击败皇太极,但是后来李自成攻入北京霸占陈圆圆,吴三桂这个多情种子冲冠一怒为红颜,带领清军入关打败了李自成,将这汉人的锦绣江山送给了满人。再者,吴三桂绞死了本来已经逃入缅甸的永历帝,以臣弑君,这是当时的社会伦理绝不允许的,所以当他起兵“反清复明“,当时的汉人集团对他可谓是么有一点点好感,没有民心的吴三桂自然难以成功。

陈圆圆剧照

其次,吴三桂是以云南敌全国

虽然三藩之乱中,吴三桂大军势如破竹,接连攻陷长江以南的重镇,但是实际上,由于时间不长,吴三桂并没有在这些地方形成稳固的统治,收不上赋税。从大局看,康熙还有有着三分之二的天下,吴三桂还是以一隅敌全国,物质条件决定了吴三桂拖不起,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吴三桂胜利的希望也就越来越小了。

康熙帝剧照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