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我是余欢水》正在热播,12集的剧情紧凑而不拖沓。郭京飞饰演的主角余欢水工作生活一团乱麻,后又被误诊为患了癌症后一改往日小心翼翼的形象,开始放飞自我,没想到却走上了逆袭之路。整个过程搞笑又讽刺,余欢水本人也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但是我在看这部剧的时候,最吸引我目光的是余欢水的妻子甘虹。如果要细数《我是余欢水》这部剧中的反派人物,不少人觉得甘虹首当其冲。在余欢水失意时,最先背叛余欢水的就是作为最亲近之人的她。然而,从甘虹的角度看,她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觉得自己的不幸全部来自于自己的丈夫。
“你有没有想过,我为什么会离开你,如果你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如果你没有爱撒谎的毛病,就算你没有什么本事,我们能够踏踏实实的过日子,我能这样吗我?”
如果余欢水不爱撒谎,他们能过好日子吗?未必。他们之间关系的破裂很明显不仅仅是余欢水的过错,至少余欢水没有犯大错,对妻子还是十分爱护,但是她自己却触犯了婚姻中的禁忌——有出轨倾向,婚内和前男友牵扯不清。可每次吵架,甘虹都能觉得错不在自己,还总能找到理由说明自己没有错。像甘虹这样,明知自己有错,却无法承认,还要进行自我辩解的行为其实是源于“自我辩护心理”。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自我辩护心理”。
01
什么是“自我辩护心理”?
关于“自我辩护心理”,在《错不在我》一书中,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Elliot Aronson)说:
“自从降临人世那一天起,我们每个人便拥有了为自己具有伤害性、不道德和愚蠢行为推卸责任的能力,无论我们所犯错误的后果是微乎其微还是悲剧性的,规模很小还是波及全国的,我们当中大多数人会发现,要讲出‘我错了,我犯下了可怕的错误’这句话,即使并非不可能,也是相当困难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所谓“自我辩解心理”,是我们为了自己做错事找理由找借口,并且这种能力是天生的。“自我辩护心理”不同于撒谎,撒谎的人知道自己在扭曲事实欺骗别人,但进行自我辩护的人下意识地从思想上欺骗自己,让我们无法看清事实的真相。也正因此,有些时候“自我辩护心理”比撒谎更具有破坏力。
《我是余欢水》中的甘虹,是如何进行自我辩护的呢?
- 自己不爱丈夫,和前男友藕断丝连,她和前男友诉苦说:“自从别过后,他(余欢水)像变了一个人,日子不知道怎么过了。”暗示丈夫无能,自己压力大很委屈,只是想找个人说说心里话。
- 当得知丈夫被确诊癌症时,对丈夫一点都不关心,听到余欢水有100万奖金后跑来要钱:“这个钱是给儿子余晨的,不是给我的。”
- 婚姻破裂,把责任都推给余欢水,怪他爱撒谎没担当,却从没想过自己的无情与冷漠自私。
在这一层层的自我辩护中,甘虹对于自己在婚姻中的责任早就远远抛在了脑后,她心里自有一套自己的说辞——我无奈我伤心我没有对不起你,错都在你余欢水。看到这样的甘虹,我们既同情她娘家人欺负她,又恨她的无情。
说实话,难道甘虹真的一点都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不好吗?也不尽然。当她和余欢水坦白自己和前男友在同学聚会后开始联系时,面对余欢水的愤怒,她说:“我知道我说出来你是不可能原谅我的……但是,今天我说出来了,我释然了,就算你走了,我也无愧了。”
本质上,她也知道婚内和前男友牵扯不清不对,但是在行为发生后,她又想办法将这件事合理化了,这其实是一种“认知失调”。《错不在我》这本书中也提到:自我辩护的原动力是“认知失调”。
02
“自我辩护心理”的原动力——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1959年,心理学家费斯汀格与梅瑞尔·卡尔·史密斯做了一个著名的研究“认知失调”的实验。实验主要内容如下:
①实验目的:考察当个体的态度(诚实)与行为(撒谎)不一致时,即“认知失调”时个体的反应。
②实验对象:3组大学生。一组在撒谎时能得到20美元,一组能得到1美元,一组不能得到奖金(控制组)
③实验过程
- 3组大学生都经历两项共计1小时、非常无聊的任务(自我认知:任务很无聊);
- 然后被说服去告诉接下来要接受实验人这里的任务很有意思(实际行为:撒谎说任务很有趣);
- 实验结束后,向参与实验的学生调查他们撒谎时的心态。
④实验结果
获得金钱报酬的学生与没有获得报酬的学生心态不同,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在说谎,也没有矛盾心理,并且得到1美元的学生对谎言的肯定性更大。
⑤实验结论
人们改变认知的行为与其得到的金钱并无直接联系,否则20美元组会更加承认谎言。1美元组的实验者在认知失调的情况下,改变了自己的认知,降低了认知失调以及认知失调带来的痛苦。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认知失调对行为的影响——正如费斯汀格所言:“当失调存在时,由于个体心理上的痛苦,个体则试图减少失调,达到认知和谐,以减少心理上的不适。”
同时,费斯汀格提出了减少失调的方式有三种:
- a. 改变自己对行为的认知
- b. 改变自己的行为
- c. 改变自己对行为结果的认识
了解了“认知失调”的原理,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甘虹会总能找到理由为自己辩护,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了。
甘虹在为自己的自我辩护时,就是改变了自己对行为结果的认识。她内心觉得自己是个好妻子,对余欢水算是仁至义尽,为了自己的家不断操劳,但作为观众,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作为妻子她对余欢水是真的无情的很,从余欢水患癌后从不过问他的病情,在电视台上抱着泪流满面,下了电视台就翻脸不认人。显然,甘虹对自己的认识和自己的所作所为基本不在同一个频道上,由此,陷入“认知失调”,开始自我辩护。
“既然余欢水作为丈夫那么差劲,她对余欢水也没有爱,自己无情一点,这个结果是余欢水自己造成的吧?”通过对余欢水的指责,将自己的处境悲剧化,让自己冷漠的行为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甘虹内心的失调也得以平衡。
03
“自我辩护心理”的影响
自我辩护心理,看起来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但实际上会给我们带来不好的影响。
- 3.1 陷入思维盲点
就拿甘虹来说,在她的认知里,余欢水就是个烂人,爱撒谎没担当,这辈子就这样了。所以当余欢水下定决心想要换一种活法的时候,她毫不留情地说:“你还是原来的你。”
这句话,与其说是说给余欢水听的,不如说是说给她自己听的。虽然她是余欢水的妻子,但是她不够了解他,最主要的是甘虹也没想过继续深入了解余欢水。甘虹对余欢水的认识其实已经陷入了一种“思维盲点”,这种盲点让她不能听取和接纳其他意见,不做过多思考就去下判断。
- 3.2 容易产生偏见
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封闭了,那偏见就自然容易产生,特别是当他对另一个人的固有印象不好的时候。甘虹对余欢水的偏见就不用说了,余欢水告诉她自己是误诊,她都一直不相信,觉得余欢水在骗自己。余欢水自车祸后爱撒谎是事实,甘虹对他的偏见也是事实。
- 3.3 在“温水煮青蛙”式的自我辩解中走向决策深渊
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做过一个“温水煮青蛙”的实验:
将青蛙直接放在40°的水中,青蛙会因为受到刺激而立马跳出。而科学家将青蛙放入缓慢加热的冷水中时,青蛙还能怡然自得地游泳,等到发现水温无法忍受时,青蛙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觉被煮死了。
这是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同理,当一个人在自我辩护时,一两次的自我辩护可能不能代表什么,可很多次呢?
比如余欢水,从车祸那次说谎是大壮开车起,谎言就一直伴随着他。直到经历了生死大劫,他才改掉了这个毛病。余欢水还比较幸运,最后解救了自己,很多人却在无数次的自我辩护中迷失了自己。一个学生做了一次弊之后,尝到了甜头,就总是为自己的作弊辩解“作弊也不过如此”,最后却浪费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学习时光悔不当初。一个坏决策下达后,在反复的“自我辩解”中将我们自己推向决策的深渊——这个时候,我们不就是“温水中的青蛙”吗?
习惯性的自我辩护心理,让我们丧失了纠错能力,在固执己见的路上越走越远。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避免走上自我辩护的错误道路呢?
04
如何摆脱“自我辩护心理”?
- 4.1 接受自己会犯错的事实
前文里我们提到,自我辩护是为了给自己的错误找借口,从思想上欺骗了自己。那么,摆脱“自我辩护心理”的第一步就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会犯错的事实。
《我是余欢水》这部剧最荒诞又有意思的剧情就是最后的坦白局,这场戏里每个人都揭露自己犯过的错误,余欢水当然也不例外。可以说,这次的承认错误是余欢水的高光时刻,以往的他,在谎言中失去了人生,而此时的他在承认错误中找回了自己,真正实现了逆袭收获美好人生。和余欢水一样,只有接受自己会犯错的事实,然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才不会被自己构建的美好表象所迷惑。
- 4.2 正确归因,拒绝固有思维
《圣经》上说:“为什么你能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当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会犯错的事实时,我们依然会受到固有思维的影响——相比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我们更愿意相信别人的错误。所以,再面对自己的错误时,要摆脱“自我辩护心理”,我们就需要抛弃固有思维,学会正确归因。因此,我们可以怎么做呢?推荐两个方法。
①用“全局思维”看问题
什么是“全局思维”?全局思维是不局限于形成当前状态的直接原因,而且思考问题产生的背景与系统因素,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就拿《我是余欢水》这部剧来说,我们作业观众之所以一眼就能看到甘虹身上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们是上帝视角,可以看将前后剧情结合在一起,从全局上看问题。用“全局思维”看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抓住事情的本质。
如何做到“全局思维”呢?这就要求我们系统地关注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在考虑问题时,将各种因素串联在一起,而不是从单一的因素看问题。比如甘虹,她在思考自己和余欢水不幸的婚姻时,要考虑的就不应该只是“余欢水”这一个因素,姑且不提她娘家对他们的影响,至少她还需要考虑在婚姻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所作所为。冷静客观地从全局上看问题,她就能发现婚姻出现问题,绝不仅仅是余欢水的错。
②学会“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即将事物观点反过来思考的思维方式。相比于正向思维的常规、定势和惯性,逆向思维是具有颠覆性的、对立的、逆转的。也正因如此,逆向思维可以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找到事情中的新视点,挖掘更多的真相。
所以呢,当我们在考虑一件事情的成因时,如果我们本能地为自己辩护,那我们就要反过来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对呢?如果自己真的有错,那就可以采取合适的行动去弥补。一个敢于承认错误的人,比一个为了掩盖真相只知为自己辩护的人可爱的多。
- 4.3 扩大认知半径,加强自我的信息系统
为什么我们难以克服自我辩护呢?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认知有限,导致我们的信息系统内存很小。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即使自己做错了,我们自己也未必能发现。比如:有些熊孩子在自己家里拿东西拿习惯了,到了别人家里也像自己家里那样随便拿东西,在他的认知里,他根本意识不到这是个错误,当然就会本能地为自己做辩护。
所以想要克服自我辩护的心理,我们还需要扩大自己的“认知半径”。“认知半径”的概念是TED演讲中谢博德博士提出的概念,将人的认知范围比成一个圆,半径越大,人的认知范围就越广。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扩大自己的“认知半径”呢?《认知突围》这本书中提出的一个认知层次金字塔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
①获取信息知识。包括书和各种课程中的信息,从他人身上学到的知识等。
②加工知识。很多人获取了信息后就停留于此,但实际上融入了我们自己的思考和创造后才能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
③形成体系知识。在某个领域拥有足够的加工知识,并将他们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
④智慧。这一层比较难达到,有些人不将“智慧”当成知识,由大量的知识体系搭建起来的,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总而言之,不断地获取和加工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是我们扩大“认知半径”的好途径。
05
写在最后
《我是余欢水》这部剧已然大结局,但它带给我们的思考依然未断。透过甘虹这个可怜又可恨的“反派”人物,我们认识到了认知失调所带来的“自我辩护心理”。这种心理会让甘虹固执地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给她的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实际上“自我辩护心理”不仅仅出现在电视剧中,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学会摆脱“自我辩护心理”,是我们每个人的课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