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大师已逝 精神永留

追思|大师已逝 精神永留

2月14日凌晨,人们还沉浸在新春佳节的喜悦中时,被誉为“中国高铁拓荒者”的大师已经静静地离去。根据本人意愿,陈应先大师后事已低调从简完成。

少年立志当一名土木工程师

陈应先生于1932年9月17日,浙江余姚人。

少年时代,陈应先因抗日战争爆发辗转香港、湖南、贵州多地求学,深感国家之败,往往在于技术落后。

高中毕业于长沙泽兑中学,受该校校歌中“笃志好学,奋发图强”的影响,立志做一名土木工程师,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振兴中华作出贡献。

大学时代,适逢新中国诞生不久,看到了国家的光明前途,他自觉接受共产主义教育,于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坚定了为祖国的发展强大而努力学习和工作的信心。

1953年,陈应先从上海同济大学铁道工程系毕业。1953年分配到铁道部中南设计分局(铁四院前身)工作。

追思|大师已逝 精神永留

1955年,陈应先(后排左一)和青年同事在东湖过团日。

获评首批全国勘察设计大师

进入铁四院,陈应先历任站场处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铁四院技术室主任、铁四院副院长、总工程师。1990年获评首批全国勘察设计大师。

在被称为国内铁路心脏的郑州铁路枢纽建设中,先后参与或主持完成枢纽设计总图、郑北编组站以及枢纽续建三期工程。该枢纽总图布局合理、进路灵活、能力大、造价低,采用多项新技术,运营效益好,被评为国家优秀设计和优质工程项目。

陈应先对华东路网的建设作出突出贡献。1986年提出“打通南北第二通道,加强第一通道”的建议,向铁道部呈报了15000字的书面意见。1988年提出“逐步建设基本适应型的华东路网”建议,均显示了远见卓识。

追思|大师已逝 精神永留

1986年,陈应先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汇报杭州枢纽设计情况。

两度援越荣膺友谊奖章

1959年,陈应先在越南河内任中国铁路专家组枢纽站场专家。因越南太原钢铁联合编组站急于施工,他在到达河内的当天,就去现场察看,并亲自动手,与越方设计人员一起加班加点,提前完成了平面图施工设计。为此,越南政府给他颁发了友谊奖章。

1961年,陈应先再次赴越,在河内任中国铁路枢纽专家组组长。他不仅坚持现场指导施工,同时还编写讲稿,为设计、运营人员和大学教师讲课,以培养越南铁路建设的技术人才。

追思|大师已逝 精神永留

1961年,中国驻越南铁路专家组(右二为陈应先)


中国高铁拓荒者

作为“中国高铁拓荒者”,陈应先穷毕生精力,为中国铁路交通事业发展,全心倾注了智慧和精力。

“高铁最早让我产生震动,是1964年日本新干线建成通车。日本二战战败,国内经济遭受重创,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建好高铁,实在让人震惊!”陈应先说。

从那时起,已经做了10余年铁路人的陈应先开始关注高铁。当时,陈应先既为中国铁路现状着急,又隐隐看到了希望,他坚信中国早晚会有自己的高铁。

“搞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人员一定要眼光超前,适应国家宏观经济发展。”陈应先说。

正是这种理念和信念支撑,作为铁四院总工程师,陈应先开始组织设计人员搜集国际高铁动态和高铁领域的最新成果。1984年,铁四院编译出版了惠及众人的《高速铁路》。

20世纪90年代,高铁建设开始在中国萌动之时,陈应先已退居二线,但他仍然关注着中国高铁的发展,先后担任广深准高速、京沪高铁、磁悬浮高速列车在中国应用等项目的技术顾问,并在高速铁路相关设计参数展开研究。

追思|大师已逝 精神永留

2003年,陈应先作高速铁路技术讲座

80多岁高龄时,陈应先仍笔耕不辍,续写自己的“高铁梦”,完成了《高速铁路车站设计》《高速客运站的图型》等专著。

追思|大师已逝 精神永留

陈大师晚年笔耕不缀完成多本专著

在陈应先言传身教的带领下,一批批四院人勇攀科技高峰,勇担历史使命,续写着高铁事业发展的新篇章,让中国的高铁梦成为现实。言传身教的不仅是工作经验,还有陈应先大师对铁路站场事业责无旁贷的热爱和奉献。

追思|大师已逝 精神永留

2017年,陈应先和王玉泽亲切交谈。两代大师留下了宝贵的“同框”照。

一生坚守在铁路勘察设计第一线

将一颗充满率真和赤诚的心

全部奉献给了祖国交通事业

斯人已去

精神永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