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為什麼能從一無所有走向富可帝國的?

前言

明清時期,山西商人成為當時極負盛名的商人群體,在清朝更是達到了頂峰。本文主要為大家介紹勞苦一代的山西商人創業史。從一無所有到遍地開花,山西商人為何能在短短的時間內突破重重困難將生意做遍全國呢?

中國商幫歷史悠久

有山西商幫、徽州商幫、陝西商幫、福建商幫、山東商幫、蘇州洞庭湖商幫、廣東(珠三角和潮汕)商幫、江右商幫、龍游商幫、寧波商幫。這些商幫被稱為中國十大商幫

今天我們就聊聊明清時期最有名的商幫——晉商

晉商,為什麼能從一無所有走向富可帝國的?

先給大家講兩個故事:

先有復盛公,後又包頭市

復盛公是誰呢?它既不是當大官的也不是有名的文人,他是個商人。在中國古代士、農、工、商為四民,商人是排在最後的,社會地位低下,要是不到萬不得已,人們是不會選擇從商的。

內蒙古包頭市,是內蒙古最大的城市之一。清朝乾隆初年這裡還只是一個叫包克圖的小村落,包克圖在蒙語中的意思是有鹿的地方。後來晉商中的喬氏家族第一代——喬貴發在此謀生,因受老秦的幫助,再加上自身運氣不錯,有了一定的資本在包頭立足。到喬三代——喬致庸時喬氏家族達到了鼎盛時期,後面世代在包頭經商。商業的發展,帶來的數量龐大的人口流量,使包頭市人口逐漸密集,當地人的生活也得到了巨大改善。所以,直到今天,在包頭還流傳著“先有復盛公,後又包頭城”的民謠,而復盛公就是喬氏家族在包頭最早開設的商號。

先有晉益老,後有西寧城

在青海省的省會——西寧,也流傳著這樣的民謠。這座城市在元朝、明朝時主要是一座軍事重鎮。到清朝時,由於晉商的到來逐漸繁榮。於是在這裡便有了“先有晉益老,後有西寧城”的說法,而晉益老是晉商當時在此開設的一家商號。

晉商,為什麼能從一無所有走向富可帝國的?

可謂是:“只要有麻雀的地方就有晉商”。晉商在做生意的同時也能給各地帶來眾多的人口流量,能聚人於鬧市,帶動一個地區的發展。可見當時的晉商在做生意方面是有自己獨有的一套招式的。

晉商當時有多富有呢?

清咸豐三年(1863年)一個叫章嗣衡的御史向咸豐上了一道奏摺,這道奏摺中他寫到:

“臣伏思國家承平二百餘年,四海之廣,豈無數十家鉅富之家,臣耳目淺陋,所然目擊者,如山西太谷縣孫姓富約兩千餘萬,曹姓,賈姓富各四五百萬,平遙縣城之侯姓,介休縣之張姓富各三四百萬,介休縣百萬之家以十計,祁縣百萬之家以數十計”。

可想而知,當時的晉商是多麼的富裕,僅僅山西幾個縣城中富裕人家的錢加起來,數量就超過的一億兩白銀。這個數量甚至比當時國庫存銀還多。

晉商,為什麼能從一無所有走向富可帝國的?

古往今來,建築作為設計史中承載時代價值最多的門類,建築的規模、型制的流變都是呈階梯狀發展的。

喬家大院

喬氏家族在經商賺了錢後,便想到回到家鄉給還在等待他們歸家的老婆、孩子、親人改造住所,便有了如今我們看到的喬家大院。

晉商,為什麼能從一無所有走向富可帝國的?

喬家大院,位於

山西省中部,離省會太原大約有六十公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二級博物館。它始建與1756年,雖然被稱為喬家大院,但並不是只有一個院落,它實際上是由6個大院,19個小院構成。佔地面積8700平方米(約有12個足球大)房屋313間。

可想規模多麼巨大,而這種規模所代表的巨大財富,很多人也許並不知道這樣的建築並不是由一代人建成的,它代表了喬家六代人的不懈努力的結果。它的建築從乾隆年間開始一直到抗日戰爭爆發而被迫中斷。前後的時間面積規模由大到小,建築樣式由簡到繁,最後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格局。

可想一個家族要想有三代都富裕那已經是需要極大的努力和運氣了,更何況喬氏家族的六代富裕

山西喬家是著名的晉商,到喬家第三代喬致庸的時候達到了鼎盛。在他的努力下,喬家大院大規模興建,成為民居藝術的絕佳代表。喬致庸還斥重金接待過逃難的慈禧,捐錢給李鴻章購買軍艦,也因此喬致庸還得到了慈禧御賜匾額以及李鴻章的墨寶。

喬氏家族在多年的生意上摸爬滾打,也總結了自己的一套家規和店規:

六條家規

即:不準吸食鴉片、不準討小老婆、不準賭博、不準嫖妓、不準酗酒、不準虐外。

對各號掌櫃和夥計的規定

不許攜帶家屬、不許夜不歸宿、不許賭博吸毒、不許打架鬥毆、不許身帶錢財、不許營私舞弊。

晉商,為什麼能從一無所有走向富可帝國的?

晉商的崛起

晉商的崛起也不是偶然的,若要在一段時間內能將一個地區,一個商幫立刻崛起,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這種崛起要不就利用某一資源,比如:沙特的石油;要不就利用國家政策的幫助。

晉商是我國明清時期一個非常重要而且數量龐大的商人集團,在明朝初年明朝政府實行開中法,晉商就利用這一點,在西北地區興起。到了明代中葉,晉商正式成為一個商幫,一個大的商人集團。到了清代晉商就進入到了鼎盛時期。便有了,“晉商——海內最富,名揚天下”的說法

一、晉商是怎樣發家致富的呢?

  1. 地理環境的逼迫

在明朝,山西北鄰內蒙古,南接河南。在長城的重重包圍下,若蒙古軍隊要進攻北京,優先選擇的路線必是:錫盟、呼市、烏市——張家口、宣化、延慶——居庸關——昌平。

這條線核心在居庸關,而明朝前期的主要敵人是蒙古人,其中威脅較大的部族多來自京北偏西的方向。比如土木堡(在從張家口到居庸關的路上)之戰後,也先軍就是同時向紫荊關、居庸關進攻的,他自己親自主持攻打紫荊關,關破後北上兵圍北京。而中國出兵攻打蒙古,山西也是必經之路。

自古以來,兵家必爭之地到了和平時期就極大的會發展成為貿易城市。

晉商,為什麼能從一無所有走向富可帝國的?

清朝,山西一個讀書人,在談到山西時曾痛心疾首的說:“無平地沃土之饒,無水泉灌溉之益,無舟車漁米之利,鄉民惟以墾種上嶺下板,汗牛痛僕,仰天續命”。

“汗牛痛僕”的意思是說牛已經累得渾身大汗了,主人仍然要使勁抽趕。

萬曆《汾州府志》​卷二記載:“平遙縣地瘠薄,氣剛勁,人多耕織少。”

從地理環境上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國家安穩,山西是不能放棄的,所以當時會有大量軍隊在此駐守邊疆。而山西自然環境惡劣,土地貧瘠,糧食產出較少。

大部分山西人不願忍飢挨餓,不願搶劫掠奪,便只能把迷惘的目光投向家鄉之外的遼闊天地​。他們開始“走西口”,做駐防軍、墾殖者和遊牧民族生活用品的生意,利用明代“承包軍需”和“茶馬互市”牟取利潤,使越來越多的山西人棄農轉商,到清代前期,山西農民“走西口”的隊伍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模了。

第二、講究信義

山西商人,講究信義,也注重集體。他們並不是一個人偷偷的去冒險,而是結隊成幫的群體行為。他們在商業上,創立一批批所謂“聯號”,或兄弟、或父子​、或朋友、或親人來組成一個互通有無的集團勢力。大規模的發展下去,形成一隻同氣連枝的晉商團隊,他們互相幫助,共同發展。晉商不僅對聯號內的商家鼎力相助,連聯號外面的商家遇難了也會伸出援手。這不僅給予許多異鄉人強烈的可靠感,也給山西商人帶來了極好的口碑,讓他們在金融信託事業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第三、目光遠大

晉商有著敏銳的商業嗅覺,整個中國的版圖都在他們的視野之內,能夠利用國家政策,發現各個地區在商業貿易上的強項和弱項,故他們每時每刻都知道下一步怎麼走。

公元1727年,清雍正五年,清政府與俄羅斯帝國簽訂了《恰克圖條約》。山西商人立刻把目光轉向俄羅斯,他們組建起龐大的商隊,用馬、駱駝,將大批茶葉由中國的華北、華中、華南運往俄羅斯。當時,光“大盛魁”的商隊就有十萬頭駱駝。

晉商,為什麼能從一無所有走向富可帝國的?

在同治皇帝時期,通過恰克圖這一條線的交易量在俄國方面便佔到俄國出口貿易的40%,而在中國,佔到了中國出口貿易總量的18%。可想這一條路線的利潤是非處豐厚的。

山西人有積蓄後便把目光投向“票號”,利用當時兩地貿易資金攜帶不便,和晉商曆來良好的口碑,他們立刻在金融業站穩了腳跟,把東南西北的金融脈絡梳理通暢。創造了“

匯通天下”的輝煌。

第四、注重管理

晉商很懂得利用物質利益來管理企業,就如同現在給工人薪資一樣。用薪資勞激勵和安撫員工,而且晉商對員工的待遇也很好,不會過分為難員工。晉商也注重企業文化的培養,從東家,到掌櫃、學徒、小夥計都極具吃苦精神和講究義氣,能上下一心,和諧相處,同舟共濟,使企業運轉自如。甚至不少晉商為了能與外國商人進行進出口貿易,會專門找人來教員工俄語、蒙古語。在中國500年多歷史中,晉商商人就是靠著他們的薪酬制度和強大的企業文化在洪流中斬露頭家的

以上幾個方面,不知道是否能大體勾勒出晉商成功之道?

晉商,為什麼能從一無所有走向富可帝國的?

商幫的形成

中國古代的商幫形成相對來說比較晚,基本上都是在明清時期才形成的,那為什麼在這之前的朝代就出現不了呢?

1、明清時期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中國的貿易、國內的貿易、國外的貿易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和資本主義發展以後不大一樣。不是資本主義商品流通的貿易,它主要是販運貿易,販運貿易就是異地,從這個地方把物資運到另一個地方,再將另一個地方的東西運回來,兩地交易,賺取中間的差額利潤。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正好推動的山西商人兩地貿易的快速擴張,使他們能從中賺取豐厚的利潤。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要想從兩地貿易中掙錢是需要充足的人數來支撐長途運輸的,在強盜威脅下,山西商人的貿易不得不成群結隊的行走。

2、在中唐以前,中國古代的商品貿易主要以奢侈品貿易為主,像賣犀牛角,象牙製品等等。而這些東西只有少部分有錢人需要,和老百姓的關係不大,也不是多數人消費的起的。因此在中國古代,商品經濟是宋元時期才發展起來的,然後在資本累計和商業的摸索上到明清時期才逐漸形成了各路商幫。

晉商以“人棄我取,薄利多銷,維護信譽,不弄虛假”的從商態度將生意做向全國。他們的駱駝隊伍在中原各地留下了數不清的轍印,在歷史上留下了“海內最富,名揚天下”輝煌成就。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