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走出農村的孩子,混得再差也不願再回農村?

作為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農民子弟,對於農村我真的沒有太多的感情和留戀。

即使知道這樣說肯定會被很多人噴,被很多人不齒,但我還是要這樣說,因為這是我的真實感受。

土地情懷

我們經常聽到有些人說:中國人的土地情懷是滲透到骨子裡的,內心對土地的熱愛和依戀是什麼時候都不會改變的。

是的,無論是哪個朝代,無論走到哪裡,無論是在最適合放牧內蒙古還是在最寒冷的西伯利亞,中國農民都會播下希望的種子,再貧瘠再荒涼的土地也會在中國農民勤勞的雙手下煥發出生機。

但在這背後,是一雙雙長滿厚繭粗糙得像老樹皮一樣的雙手,是許多70多歲的老人仍在下地幹活,是外出務工的農民子弟不再對豐收欣喜若狂,是文人根本體會不到的汗水、駝背和病痛。

為什麼走出農村的孩子,混得再差也不願再回農村?


再見了,土地情懷。

為什麼走出農村的孩子,混得再差也不願再回農村?


鄉土人情

善良、樸實永遠都是農村人的標籤。在這個表面的標籤下,更不乏諷刺、羞辱、取笑、傷害和拳頭。

很多事情根本理說不清,事辯不明。地界石被移動了,你家門口端對著就是一個旱廁…解決這一切更多的不是說理,不是知識,而是拳頭,是宗族勢力。

人生觀價值觀

考學是跳出農門的最好出路,放在幾十年前或者更早,就是唯一的出路。

幾千年來十年寒窗一朝得中,學而優則仕,每個人都知道學習好就能當官,就能成狀元。雖然這句話的本意並不是這樣,雖然更多的農民並不知道除了狀元還有榜眼、探花,但這並不影響所有人對“學習好就有出息”的認知。

每個父輩都希望孩子考學跳出農門,只是在農村太難了。

一、二、三年級通通擠在一個教室的複試班,受教育的時間無形中就被壓縮了一多半,授課的老師是高中畢業就已經不錯了。複試班結束,面對的就是每天往返幾里十幾裡的求學路。冬天雪再大再冷都沒什麼,下雨天經常布鞋就陷進泥濘,一使勁鞋幫子出來了,鞋底卻不見了。

為什麼走出農村的孩子,混得再差也不願再回農村?


早早地就落在了起跑線後面,而錄取的分數線並不會因此而降低。

課外閱讀除了偉人選集別無他物,有的只是鄉間流傳的各種鬼怪故事,家長輔導就更是個笑話,小學三年級就完全可以當家長的老師,交公糧也不用害怕算錯賬了。

連環畫小人書也還是上了初中班裡為數不多的城裡娃才有,這個時候更多的是父輩的耳光和嘆息。父輩不怕吃苦,不怕因為孩子上學而少掙了多少公分,少打了多少糧食,痛苦的是所有的付出根本看不到考上高中的希望。

地挨著地,房貼著房。一壟土,一道水都是財產,都是生計,都是活命。這就是所有感情的承載,是一輩輩嘆息的循環。

出去了就不願再回去,寧願每天早晚擠公交,月底剩不下幾文,哪怕終其一生也擁有不了屬於自己的一個棲身之所。

唯一牽掛的是老屋日漸蒼老的父母,當這一切過去,留下的只是蒼白的可以教育後輩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